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7388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6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历史教师在介绍我国某一原始人类时,提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生活在长江流域、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文中“轩辕”指的是_____________

A.黄帝B.炎帝C.禹D.启

4.公元前21世纪,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其标志是

A.夏朝的建立B.商朝的建立C.西汉的建立D.秦朝的建立

5.“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6.如下图文物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D.商业贸易繁荣

7.小张在阅读课外书籍时,看到书中这样写道:

“在商朝,贵族征讨其他国家胜利后往往举行祭祀,向祖先报捷。

”如果要验证它的真实性,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是

A.《史记》

B.金文

C.甲骨文资料

D.铭文

8.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A.商朝—→夏朝—→西周B.夏朝—→商朝—→西周

C.商朝—→西周—→夏朝D.西周—→商朝—→夏朝

9.我国经典蒙学读物《三字经》中说道: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是

A.秦穆公B.晋文公C.齐桓公D.楚庄王

10.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A.①B.②C.③D.④

11.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

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

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A.齐桓公首霸B.商鞅变法C.郡县制确立D.百家争鸣

12.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

该水利枢纽是

A.大运河B.都江堰C.长城D.灵渠

13.小明想了解老子的言论,他应该阅读(  )

A.《论语》B.《道德经》

C.《孟子》D.《韩非子》

14.“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反应的是中央集权制创立的

A.目的B.过程C.内容D.影响

15.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中央政府分管行政的是

A.太尉B.丞相C.郡守D.御史大夫

16.秦朝时,今苏州地区属会稽郡吴县管辖。

那么,如果你是来自都城咸阳的商人,前往会稽郡做生意,你所使用的货币是

A.

B.

C.

17.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此时应该是

A.公元前2世纪B.公元2世纪C.公元前3世纪D.公元3世纪

18.为了巩固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的政策为()

A.严刑峻法B.休养生息C.以商为本D.大兴土木

19.制作思维导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图是小文同学制作的思维导图,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C.推恩令D.张骞通西域

20.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

东汉统治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加剧动荡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21.医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

下列人物中,对中国古代医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A.张衡、屈原B.孔子、张仲景C.华佗、老子D.华佗、张仲景

22.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评价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该著作是

A.《论语》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

23.与佛教快速传入我国内地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造纸术的发明B.东汉的建立

C.丝绸之路的开通D.汉武帝的“大一统”

24.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5.《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

A.魏、蜀、西晋B.魏、蜀、吴

C.吴、东晋、梁D.宋、齐、梁

26.画时间轴整理历史事件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图中能体现中国再次实现统一的的是

A.AB.BC.CD.D

27.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A.羌族

B.匈奴

C.氐族

D.羯族

2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

30.我国古代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科学家是

A.祖冲之B.贾思勰C.郦道元D.顾恺之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的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

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

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摘编自《二十五史详解》

(1)写出丝绸之路的起点。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最后一句作者对丝绸之路的看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论语》

材料二……改进了造纸技术,以麻头、树皮、破布、旧渔网造出价廉物美,便于书写的纸,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提高了纸的质量。

105年,他向汉和帝献纸,受到称赞。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子”的核心主张,并写出该主张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始人。

(2)根据材料二,写出“他”所指的人物,并概括改进的造纸技术的优点。

(3)根据材料三,写出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作品的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我们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来、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的代表性遗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一个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论述题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常常与汉族地主发生矛盾。

孝文帝亲政后,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习俗各方面推行新的政策…….均田制使长年遭受战乱的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迁都洛阳,使洛阳成为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成为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国际商业城市。

改革还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写出材料中描述的改革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有关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距今约70-20万年和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20万年,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会使用天然火并能保存火种,几十人群居,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选项B符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排除A;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1.8万年前,排除C;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排除D。

故选B。

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在干栏式的房子里,会种植水稻,所以答案是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名叫“公孙轩辕”,姓公孙名轩辕,所以答案选择A。

4.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建立于约公元前1600年,排除;C项建立于公元前202年,排除;D项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排除。

故选A。

5.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A

【详解】

图片文物是司母戊鼎。

商朝时铸造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工艺水平高超,故A符合题意;原始农耕文明出现是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排除B;畜牧业与司母戊鼎无关,排除C;商业贸易繁荣与司母戊鼎无关,排除D。

故选A。

7.C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是甲骨文,因为甲骨文记录和反映的是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关于甲骨文,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包括:

出土地点:

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8.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C正确;ABD都不是最先称霸的,排除。

故选C。

10.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战国位置口诀:

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

所以秦国的位置在西边,故④是秦国,D正确;①在北边,是燕国,排除A;②在东边,是齐国,排除B;③在南边,是楚国,排除C。

故选D。

11.B

【解析】

依据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门立木取信”为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商鞅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的故事;“建立县制”、“奖励军功”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2.B

【详解】

由图中的“鱼嘴”、“飞沙堰”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工程为都江宴,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所以B项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13.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存在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变;他的思想言论记载在《道德经》中。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4.A

【详解】

据题干“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可知,材料反应的是中央集权制创立的目的,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A

1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中央政府分管行政的是丞相,太尉分管军事,郡守是郡的行政长官,御史大夫分管监察,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

16.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灭六国后,各国货币的差别很大,影响了各地经济的交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秦朝时,来自都城咸阳的商人去做生意,所使用的货币应是圆形方孔铜钱,故A符合题意;BC所示货币是战国时期使用的,故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秦朝时、货币”是解题的关键,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1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

世纪的计算方法是百位数加1,而公元前数字越大时间越靠前,故公元前209年是指公元前3世纪晚期,C正确;AB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由于秦末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故正确答案为B。

严刑峻法、大兴土木是秦朝的统治表现,汉代重农抑商,限制商人发展,AC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B。

1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的实力,所以C项符合题意;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在文化上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思想上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2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由太后主政,太后依靠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依靠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宠,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外戚宦官专权,他们打击异己,导致政治腐朽,社会混乱,成为东汉统治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A项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东汉统治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原因,与题意不符;B项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但并不是东汉统治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与题意不符;C项王莽统治是在东汉建立之前,与题意不符。

故选D

2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华佗创造了健身操“五禽戏”,发明了麻沸散,东汉时期,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被人后称为“医圣”,所以D项符合题意;张衡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发明了地动仪,屈原是战国时期事务政治家和诗人,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2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B项符合题意;A项《论语》是孔子弟子编撰的记述孔子言行的书籍,不是史书,与题意不符;C项《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题意不符;D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与题意不符。

故选B。

2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

西方与西域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C正确;ABD与佛教的传入快慢无关,排除。

故选C。

24.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瑜与曹操,结果曹操战败,失去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南下统一全国,结果孙刘联合抗曹,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双方展开了对峙,爆发了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失去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知识点。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在长江沿岸。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6.C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后,于280年水陆协同,多路进军,以战略突袭一举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全国统一,故C项符合题意;A项魏灭蜀后,还有吴国存在,并未统一,与题意不符;B项西晋代替魏国后,还有吴国存在,并未统一,与题意不符;D项西晋灭亡后,再度陷入分裂,与题意不符。

故选C

27.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桓帝到西晋统一前的历史主要处于三国分裂时期,三国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所以导致了全国人口的大量减少。

B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之一;B项表述错误;D项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2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

376年,灭前凉;同年,进兵灭代;建立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统一了黄河流域,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9.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远古时期;B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指的是明清时期。

故选C项。

30.A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A符合题意;B项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与题意不符;C项郦道元写出了《水经注》一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与题意不符;D项顾恺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与题意不符。

故选A

31.

(1)长安

(2)同意。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大秦。

(2)根据材料中东西方往来的物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1)仁;孔子

(2)蔡伦;价廉物美,便于书写,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提高了纸的质量(写出两点即可)

(3)《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4)传承与创新;自觉学习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它的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国家强大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又要取其精华。

【详解】

(1)主张:

根据材料中“唯仁者能好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的核心主张为仁;创始人: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2)人物:

根据材料中“改进了造纸技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优点:

根据材料中“以麻头、树皮、破布、旧渔网造出价廉物美,便于书写的纸,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提高了纸的质量”可归纳,造纸技术的优点有价廉物美,便于书写,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提高了纸的质量等。

(3)由材料中“永和九年”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为《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本题可以从传统文化具有双面性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去谈我们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做法。

33.

(1)表现: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产量增加。

代表性遗址:

半坡遗址

(2)重要标志: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发展状况:

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商业贸易兴盛。

(4)因素:

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统治者的重视;国家政局的稳定;人口的增长

【详解】

(1)表现:

根据材料中“来、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概括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产量增加;遗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

(2)标志:

根据材料中图片可知,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铁农具和牛耕。

(3)状况:

根据材料中“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归纳,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商业贸易兴盛。

(4)因素: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先明确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再看材料涉及到哪些具体的因素。

34.

(1)北魏孝文帝改革。

(2)示例:

观点: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论述:

北魏统一北方后,因为鲜卑拓跋部内迁后仍然保持旧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秦国的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孝文帝”、“迁都洛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迁都、汉化等措施。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从材料中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中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所以可提炼出观点是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论述部分除了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一个史实之外,还需要再举一个与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的史实进行论述,最后在进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