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938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闽侯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载:

“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

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这里的“诸侯”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长官B.商王子侄C.方国首领D.三公九卿

3.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节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

有的与其他节日融合了。

春节、中秋、清明等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A.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B.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4.《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

“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

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

”若给这一章回加题目,应为

A.“宁国府除夕祭宗祠”B.“荣国府归省庆元宵”C.“庆寿辰宁府排家宴”D.“寿恰红群芳开夜宴”

5.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6.历史文献记载:

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

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

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

B.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

C.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

D.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

7.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

御史大夫周昌说: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C.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8.《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B.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9.《汉书》记载:

“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根源

10.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

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职分细化,各负其责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1.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12.《旧唐书》中写道: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这则材料反

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14.下列是在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电视剧甲: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的方案,交给皇帝裁决电视剧乙:

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照皇帝的旨意起草文件交给门下省审核,再交给尚书省的工部执行

电视剧丙:

徐州发生洪灾,阁臣据皇帝的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按甲、乙、丙顺序排列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应是

A.唐朝、明朝、清朝B.秦朝、唐朝、元朝C.秦朝、唐朝、明朝D.唐朝、元朝、明朝

15.《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

“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大治矣。

”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征收赋税B.笔录政事C.行政管理D.监察官吏16.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

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17.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

废列侯106人。

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贪财暴虐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8.“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1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C.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0.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B.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2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

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C.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22.“最高命令称上谕:

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

……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23.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24.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

导致

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B.和战时局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3题20分,第34题20分,共计40分。

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归纳汉、唐、元、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和措施,在横线上填出相关内容。

(10分)

①调整中央机构,如。

②,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如西汉设立刺史制度。

④注重官吏的选拔,如。

⑤,如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用人上的主要区别。

(4分)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什么?

(6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大抵皆取器识明练、才辩锋生者,而尤以家道殷实为第一要义,群谓之‘体面人’……盖视此为扬名成业之具,而非为养身肥家计也。

议员中资深望重者,可举为宰相及各部尚书,或为伯理玺天德(总统),或有稍玷其声誉者,则终身无再选之理。

故近来欧洲之官,以贪墨著者尚少。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1)根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明朝官制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所反映的当时政治发展趋势。

(12分)

 

(2)据材料二提炼薛福成所记述的政治制度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认识。

(8分)

 

 

1.B

试题解析部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反映的是层层分封,即分封制,B项正确。

禅让制强调选贤任能,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制度,郡县制强调皇帝直接任命地方官,A、C、D三项都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的是武王伐纣时期,发生在商末,此时地方的诸侯应该是方国的首领,C项正确。

郡县制在春秋战国之际才出现,A项与题意时间排除。

商朝分封的诸侯不是自己的亲族,B项排除。

三公九卿制出现在秦朝,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3.B

【解析】春节、中秋是家庭团圆的节日,清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因此这些节日的传承离不开家庭因素、孝宗敬祖的文化主题。

故选B。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突出宁氏家族的地位,“宁荣二祖遗像”“贾敬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可见是宁国府的祭祀礼,A项符合题意,正确。

庆元宵不用祭拜,B项排除。

庆寿辰以寿星为最大,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男子的地位高于女子,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

 

5.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

C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

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

(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

与题意相符。

A是强调仁爱,B是说荣归故里,D是表现思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6.D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与史学研究。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周初体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

史料和考古实物都可信,可以看出战国初期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因为九鼎属于天子之礼,但是诸侯已经使用,故D项符合题意。

 

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周昌反对废太子,联系所学知识,周昌反对的原因在于嫡长子继承制,A项符合题意,正确。

B项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周昌反对皇帝的做法,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

汉政权稳定的隐患在于地方势力的扩大,周昌反对废太子与此无关,D项排除。

 

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意指其对后世影响深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A项符合题意,正确。

秦始皇时普遍推行郡县制,不是开始实行,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取代,没有一直影响后世,C项排除。

选官制度方面历朝历代也在变化,军功授爵制度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所代替,D项排除。

 

9.B

【解析】本题考查秦代政治制度。

题干材料解释了秦代确立郡县制的原因,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重要的不同是皇帝派自己的僚仆管理地方,而不是依靠分封宗亲。

故选B项。

 

1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理清材料基本信息,A、B两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但题干强调的是“本质”,故排除。

根据材料中的“奉常主管宗庙礼仪,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说明秦朝权力都集中于皇帝手里,从而加强皇权,故本题选C。

各部门分工明确,D项反映的是选官制度,与题干中的“三公九卿”无关,故排除。

 

1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涉及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的变化历程,C项表述反映材料信息较全面,正确。

中央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它经历多个王朝逐步完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A项排除。

B、D两项都反映的是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均排除。

 

1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地方官员称“藩臣”但不是“王臣”,可见其地方权力过大,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符合题意,正确。

材料提及的是地方官制,A、C两项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文臣武官都不服从中央的集权,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3.B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元朝设立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故A项错误。

唐朝中央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

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在元朝的行省制度下,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故B项正确。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故C项错误。

隋唐时期的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元朝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置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故D项错误。

 

1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甲注重丞相和诸卿为皇帝负责,即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乙则突出中书省草拟旨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制度,即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丙凸显阁臣的作用较大,即明朝的内阁制度。

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正确。

A、B、D三项都与材料不对应,均排除。

 

1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御史台是“为天子耳目”“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之”,从中可以看出其监察职能,D项符合题意,正确。

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6.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举制度下,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均得以跻身进士,可见科举制度兼顾了社会多个阶层;由士族子弟占据了71%,而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仅占29%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D正确;A、B、C显然不符合该统计图,均可以排除。

 

1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由材料信息“汉武帝”“列侯”等可知考查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汉武帝通过废侯实际上是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由材料信息“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可知A项表述错误;材料的中心意思是废侯,体现不出汉武帝贪财暴虐,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表述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故排除。

 

1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汉代早期的制度,特点是在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下走中间道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郡国并行制,A项正确。

B项是中央官制,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是监察制度,D项是选官制度,两项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19.C

【解析】本题比较的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二者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虽都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也不直接管辖其他机构。

 

2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此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郡县制,其积极意义在于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B项正确。

A项的推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

C、D两项与郡县制史实不符,均排除。

 

2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以“孝,廉”即品行为主要标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的标准分别是门第声望和考试成绩,所以答案选B。

 

22.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由题干中对“寄信上谕”的解释和清朝军机处通过寄信上谕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两项信息可知,其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故答案为A。

 

2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东汉时期“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可见此时察举制存在弊端,C项正确。

A项表述强调依靠血缘关系亲疏为官,与材料的推举制不符,排除。

科举制是隋朝兴起,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九品中正制度的选官标准是依靠门第,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唐代“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强调此时注重军事人才,这与唐代的藩镇割据有关;宋代时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突出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凸显文人的社会地位,这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综上所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国策的变化,C项正确。

唐宋的选官制度都是科举制,A项排除。

唐宋时期时局和战的变迁没有影响其理念,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25.

(1)①西汉设中外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等;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注重对官吏的监察;④西汉行察举制、唐朝以来的科举制;⑤加强思想控制。

(2)区别:

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出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3)趋势:

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独立性日益削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结合“西汉中央机构”的演变史实说明即可。

第二小问,从“行省”设置可以看出是地方制度的调整,从加强中央集权角度入手说明即可。

第三小问,从“刺史制度”可以看出是监察领域,从此入手分析即可。

第四小问,“官吏选拔”即选官制度,结合西汉和隋唐的选官制度史实说明即可。

第五小问,从“独尊儒术,八股取士”可见是思想领域,从此入手分析即可。

(2)问,结合材料信息,分封制下,“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从中概括其区别即可。

第(3)问,从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皇权和相权关系的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即可。

 

26.

(1)不同:

秦朝侧重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地方上设郡县,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明朝侧重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

趋势:

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地主阶级要求巩固政权的愿望;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概况:

西方国家是由家道殷实的“体面人”通过选举进入议会乃至成为国家领导人,故可有效防止腐败。

认识:

国家领导人和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性,但当选者需具有一定的资产和其它条件,限制了穷人的民主权利,是一种不完善的民主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的图示,从中央官制和地方制度分析两者的不同侧重点即可。

第二小问,抓住“政治趋势”,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政治制度的兴起和衰落趋向即可。

(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群谓之‘体面人’”“近来欧洲之官,以贪墨著者尚少”,从中概括其政治制度概况即可。

第二小问,从民选议员角度分析其进步性和选民资格限制分析其局限性即可。

 

2016届高一历史第一次考试参考答案

1—5BCDAC6—10DAABA11—15CBBCD

16—20CCABB21—24AACC

25.(20分)

(1)①西汉设中外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等;

(任举一个措施即可给2分)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分)③注重对官吏的监察;(2分)

④西汉行察举制、唐朝以来的科举制;(2分)⑤加强思想控制。

(2分)

(2)区别:

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出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4分)

(3)趋势:

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独立性日益削弱。

(6分)

26.(20分)

(1)不同:

秦朝侧重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地方上设郡县,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明朝侧重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废丞相,权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