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8121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CU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ICU护理常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CU护理常规.docx

《ICU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CU护理常规.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ICU护理常规.docx

ICU护理常规

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l.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

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稳定后再酌情根据医嘱观察。

   2.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吸痰用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

   3.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

   4.注意引流装置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保持引流管通畅。

 护理措施

   1.同神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2.保持引流管周围敷料干燥,如有外渗或切口处皮下肿胀,及时通知医师。

注意引流液颜色及量的变化。

   3.颅内压增高清醒及手术后清醒者取头高位(15一30度),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休克者平卧位。

   4.躁动患者应加保护性约束。

   5.外伤性癫痫患者按癫痫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l.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2.注意劳逸结台,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要戴好帽子外出,并有家属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3.告之患者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脑外伤术后的半年后。

   4.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

   5.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颅脑外伤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注意有无偏瘫、失语、癫痫等。

   2.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

   3.合并颅底骨折者注意耳、鼻腔有无液体流出。

   4.开放性颅脑外伤病人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护理措施

   1.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稳定后再酌情根据医嘱观察。

   3.颅底骨折耳鼻腔有液体流出者,用消毒纱布覆盖。

切忌用棉花埴塞。

   4.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用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与护理

   5.注意口腔内有无动摇牙齿,如有应拔除。

如有假牙应取下交给家属保管。

   6.躁动患者应加保护性约束

   7.外伤性癫痫患者按癫痫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l.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等)为宜。

   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要戴好帽子外出,并有家属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3.告知患者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脑外伤术后的半年后。

4.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

5.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以30-60岁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局灶体征、脑缺血及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畸形是指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的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其临床表现为;出血、癫痫、头痛、局灶体征等。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    病人在出血2-3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

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按病情的轻重缓急定时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3.    重视病人主诉,观察病人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    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5.    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用力咳嗽。

6.    给予病人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鼓励病人多进食水果、蔬菜等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泄药。

7.    卧床病人根据病人实际情况1-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8.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9.    告诫病人戒烟、戒酒,防止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1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病人按血管造影护理常规护理。

11. 密切观察癫痫症状发作的先兆、持续时间、类型,遵医嘱按时给予抗癫痫药物。

癫痫发作时保护好病人,避免受伤。

(二)术后护理:

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记录。

2.    观察手术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3.    每2h翻身一次,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

8.偏瘫病人每日被动肢体活动2-3次,每次15-20分钟,鼓励病人穿弹力袜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4.    使用血管扩张药及降压药物时,应观察病人血压的变化及有无其他不适。

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病人按血管造影护理常规护理。

6.    遵医嘱按时给予抗癫痫药物。

观察病人头痛症状及肢体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颅内出血及血管痉挛、脑梗塞的征兆。

 

脑室及瘤腔引流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是将无菌穿刺针或引流管置入脑室内(通常是侧脑室),引流出脑脊液以减轻颅内压。

瘤腔引流是术中切除肿瘤后在瘤腔内置入引流管并固定于头皮表面,将瘤腔内脑脊液及血液引至体外,可起降低颅内压及减少血性脑脊液刺激的作用。

护理措施:

1.病室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观察记录引流管通畅情况以及引流量、颜色、性质,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不可随意移动引流袋的位置。

4.病人头枕无菌治疗巾。

5.翻身时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牵拉、滑脱、扭曲、受压。

6.对精神症状、意识障碍的患儿应适当约束,防止坠床、抓伤口。

7.搬动病人时先夹闭引流管,待病人安置稳定后再打开引流管,由医生固定引流管的高度。

 

护理常规

1.病人常规监护

(1)新转入病人测量并记录入室时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精神状况。

(2)持续24小时心电监测,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3)监测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如意识、瞳孔、光反射、语言、运动及各种反射等。

(4)记录病人出入量,每日每班进行8小时出入量小结、7进行24小时出入量总结计算。

2.酌情给氧,必要时面罩加压给氧或机械辅助呼吸。

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翻身叩背,协助病人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

3.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有效引流,观察并记录引流物性、状、量。

4.妥善固定各种导管,保持导管在位、通畅。

5.保持输液通路通畅,液体均匀输入,用药及时准确,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6.做好病人晨晚间护理。

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病人大、小便后及时作好皮肤护理。

7.危重病人睡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拍背,保持病人卧位舒适、肢体功能位,保持床单位整洁,预防压疮。

8.清醒病人做好心理护理。

9.对家属讲明监护特点,探视制度,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取得联系。

10.如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等特殊监护或治疗仪器时按各项护理常规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系多种原发疾病如休克、创伤、严重感染、误吸等疾病过程中发生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护理措施

1.病人全身情况的监护。

2.严密监测病人的呼吸情况,及2和双肺呼吸音情况,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的表现。

3.保持呼吸道通畅

(1)湿化痰液,清除气道分泌物。

(2)对神志清楚的病人,鼓励其咳痰,咳嗽无力者定时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促进痰液引流。

(3)不能自行排痰者,及时吸痰。

(4)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4.氧气疗法采取各种给氧方式改善和维持气体交换,必要时采取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5.备好抢救物品及各种急救药品。

6.皮肤护理长期卧床者做好皮肤护理。

7.饮食护理应给予病人富有营养,高蛋白,易消化饮食;不能自食者给予鼻饲以保证足够热量及水的摄入,也可根据情况选择静脉营养支持。

8.心理护理清醒病人尽量减少其心理负担,配合治疗;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安抚工作,以取得支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多种原发疾病过程中由于凝血系统被激活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以弥散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为病理特征,临床突出表现为严重的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1.休息与活动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睡气垫床,保持床单清洁。

大出血时尽量减少搬动病人,病情稳定后每2小时翻身一次。

注意皮肤清洁,预防褥疮。

2.饮食护理遵医嘱给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禁食,昏迷病人应给鼻饲,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3.病情观察

(1)密切监测原发病的变化,积极配合医生处理与控制原发病。

(2)观察有无出血征象以及出血的进展情况,观察出血的量、性质;皮肤,粘膜淤血、淤斑的颜色及大小,面积;呕血、便血及血尿的量及颜色;伤口或穿刺点渗血的情况,压迫能否止血等。

(3)观察有无器官微血管血栓栓塞,如皮肤局灶性缺血,肢体花斑,毛细血管充盈差;少尿,氮质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胃肠急性溃疡,脑功能障碍而致谵妄、昏迷等。

(4)抽血时发现血液呈高凝状态或穿刺点渗血不止,应高度怀疑。

及时通知医生。

同时进行有创操作后适当延长局部按压止血时间3-5分钟。

(5)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随时记录。

(6)观察神志、瞳孔。

发现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7)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

观察尿液颜色、性状。

4.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及时给予抗凝治疗。

应用肝素治疗后,要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使用溶栓药物冶疗后,如出血严重应以抗纤溶药物对抗。

5.心理护理清醒病人紧张、恐惧不安,应给予安慰,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6.标本的釆集准确釆集血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动态的观察检测结果的变化,正确釆集大小便标本做大便潜血试验,尿常规,尿素氮,尿肌酐监测。

7.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卧床并发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护理常规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严重创伤(如大手术、外伤)、休克、感染等原发病发生24h后,同时或序贯发生2个或2个以上脏器功能失常以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感染病人应监测体温变化,体温异常及时通告医生。

2)监测尿量、尿色,每天尿量低于400时,应立即告知医生。

3)监测心率(律)、血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血压变化。

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有助于及时发现呼吸衰竭。

4)手术或创伤病人,应严密观察伤口或创面有无渗血、渗液,详细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量。

5)严密观察神志、意识水平,及时发现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6)详细体检,及时发现有无皮肤和粘膜出血点、瘀斑和黄染,观察皮肤的色泽、温度和湿度,观察面色有无苍白、口唇和甲床有无紫绀。

 7)耐心听取病人关于腹痛、腹胀的主诉,观察病人有无呕血或黑便。

2.不同器官功能障碍的护理要点

(1)呼吸衰竭病人护理

1)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给氧,必要时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

2)严密观察肺部体征,注意气道湿化和雾化,及时、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3)及时有效吸痰,防止坠积性肺炎或肺不张。

4)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导管,防止气管粘膜损伤或气管导管脱出。

5)做好机械通气的护理,根据病情变化设置呼吸机通气模式和参数。

(2)肾功能障碍病人的护理

1)注意血压变化,监测出入量、血清钾、血尿素氮、血肌酐等指标,排除肾前性或肾后性少尿。

2)行透析病人按血滤护理常规护理。

(3)肝功能障碍病人的护理

1)预防肝昏迷,熟悉肝昏迷的诱因和早期表现,早发现早处理。

2)预防继发感染和出血。

3)灌肠时忌用肥皂水。

(4)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病人的护理注意识别和观察病人呼吸、神志和瞳孔的变化,及时判断中枢系统的功能状态。

(5)休克病人的护理

1)严密观察和监测病人的末梢循环状态。

2)创伤性休克病人注意伤口情况,及时做好术前准备,建立两条或三条静脉通路。

3)感染性休克伴有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同时应用有效抗生素,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4)中毒性休克病人,迅速洗胃或做血液滤过,减少毒物吸收,促进毒物排出。

3.加强基础护理。

4.保证营养与热量的摄入应给予高蛋白质和高热量的食物。

不能经口进食者,可经鼻饲管或胃肠造口进行胃肠道内营养。

消化功能障碍者给予静脉营养或两者联合应用。

5.防止感染严格执行床边隔离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6.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精神心理反应,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肺复苏后护理常规

心肺复苏成功后,进行全面(呼吸、循环、肾功能、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监护和治疗,维持颅外器官功能稳定,保证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灌注。

1.维持有效循环

(1)纠正低血压和维持心排血量。

对于低心排血量或休克的病人,应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指导治疗。

(2)防治心律失常,复苏后对病人进行连续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2.维持有效通气对自主呼吸尚未完全恢复者,应行气管插管和机械辅助通气,维持2在80~100、225~30。

3.维持肾脏及代谢功能放置导尿管监测尿量,保持出入液量平衡和体重稳定。

及时纠正电解质、酸碱失衡和低蛋白血症。

4.维护胃肠及血液功能应用药物防治应激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监测胃液。

缺血、缺氧及大量输血后常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应予纠正。

5.进行脑复苏维持脑灌注,减轻脑水肿,并尽早采用有效降温措施,有条件行高压氧治疗。

6.防治继发感染复苏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支持治疗和护理。

对已发生感染者,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人工气道护理

1.预防人工气道导管的意外脱出

(1)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松紧适宜,每日检查并及时更换固定胶布和固定带。

(2)保持病人的脸部清洁,以防汗水、分泌物或脸部动作降低胶布的附着度。

(3)每日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以防导管脱出或过深进入一侧肺内。

(4)对于烦躁或意识不清的病人,适当应用约束带约束病人双手,以防病人自行拔管,同时应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剂。

(5)呼吸机管道的固定应留出病人活动的范围,防止病人翻身时将管道牵拉而脱出。

2.人工气道的湿化

(1)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

(2)机械通气时将呼吸机的温湿化器打开,使吸入气温度保持在32~36℃,并注意及时添加无菌蒸馏水。

(3)持续或间断气管湿化,使粘痰利于吸出。

3.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

(1)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2)及时彻底清除气道内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坠积、干结、脱落而阻塞气道。

(3)正确的吸痰方法:

①吸痰前后注意听诊肺部呼吸音;②机械通气的病人吸痰前应吸入100%氧气1-2分钟,③一次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秒;④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心律失常或氧饱和度降至90%,应立即停止吸痰;⑤气道内吸痰后,应抽吸口、鼻腔内的分泌物,但抽吸过口、鼻腔内分泌物的吸痰管不可再次抽吸气道内的分泌物;⑥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应注意加强人工气道的湿化。

(4)为防止气道分泌物潴留,促进分泌物的清除,可采取体位引流、胸部扣击、刺激咳嗽等物理,治疗方法。

(5)机械通气病人,温湿化器及呼吸管路按时更换、消毒。

4.护理人员应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

5.应尽量采用高容低压套囊,避免过度充气,有条件者可测定囊内压,将囊内压控制在25-302O为宜。

按时监测气囊压力。

若不使用呼吸机时气囊不必充气,但进食时要充气,以防误吸返流。

6.拔除气管插管前后的护理

(1)拔管前应向病人解释,消除其心理负担,取得配合。

(2)为防止声门水肿,可遵医嘱静注地塞米松5。

(3)充分吸尽病人气道及口鼻腔的分泌物。

(4)提高吸入氧浓度,增加氧储备,并备好急救设备及插管用物,做好再插管的准备。

(5)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中,一边抽吸一边放掉气囊内气体,并迅速拔出气管插管。

(6)给氧,嘱病人深呼吸、咳嗽、有痰要及时咳出,必要时行雾化吸入。

(7)观察病人氧饱和度及有无声嘶、喘鸣、呼吸困难等。

7.拔除气管切开导管前后的护理

(1)拔管前,先更换小号金属导管,其内套管12小时清洗、消毒1次。

(2)2-3日后无不良反应则试行堵管。

(3)1-2日后无不良反应则可拔除导管。

①拔管前先清洁局部皮肤,充分吸尽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②拔管后吸尽窦道内分泌物,以无菌纱布覆盖、蝶形胶布牵拉固定。

(4)嘱病人咳嗽时按压局部切口。

(5)切口每日换药一次,直至愈合。

机械通气护理常规

1.将消毒备用的通气机管路、接头、湿化器等用物与通气机正确相连。

2.连接通气机气源及电源,将模拟肺和通气机管道正确连接,开机运转,以确认通气机工作性能及运转情况无异常。

3.病人意识清楚,应向病人解释使用通气机的目的,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4.根据病人的病情、体重、性别设定通气机模式及参数(如、f、2、I∶E等),开启必要的报警并调节报警参数的上下限,打开温湿化器。

5.使用通气机后应严密观察病人的通气或换气功能是否得到改善,监测生命体征及氧饱和度变化,并注意听诊肺部呼吸音。

6.使用通气机或通气机参数有较大调整,都应在30分钟后做血气分析,以便了解病人的呼吸功能是否得到改善。

7.准确、及时填写护理记录单,如生命体征、病情变化、通气机参数调整情况等。

8.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温湿化器的湿化效果,及时为病人清除气道及口鼻腔的分泌物。

9.通气机若出现报警,应立即正确判断报警原因、及时处理、解除报警、恢复通气机正常工作。

(1)“输入氧压力过低”报警:

通气机氧源未接好或中心供氧氧压过低,应调节氧压或检查氧气源是否接通无误。

(2)“气道压力过低”报警:

通气机环路断开或环路漏气,应检查环路有无脱漏。

(3)“气道压力过高”报警:

病人自主呼吸与通气机辅助对抗,病人有呛咳或气道梗阻,应及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或调节通气机模式参数,或者对病人适当镇静。

(4)“窒息”报警:

通气机在设定时间内未感受到病人自主呼吸,检查病人有无自主呼吸,检查通气机触发灵敏度的设置参数是否过高,并根据病情更改参数设置。

10.床旁常规备简易呼吸器,以备停电、通气机故障等紧急情况下使用。

11.通气机模式及参数的调整应经医生同意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护士不可随意调整通气机参数。

(1)间歇指令通气()适用于病人没有自主呼吸或有较微弱的自主呼吸的病人。

(2)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适用于自主呼吸有改善的病人。

(3)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适用于自主呼吸较强,预备脱机的病人。

(4)吸气压力支持通气(或)适用于自主呼吸较强,但潮气量不够的病人。

(5)双相气道正压通气()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可适用于任何时期病人的通气。

12.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

血液动力学监测护理常规

中心静脉置管

(1)概述中心静脉置管术是监测中心静脉压及建立有效输液给药途径的方法。

穿刺置管途径目前多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放置导管到右心房或靠近右心房的上、下腔静脉,常选择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穿刺。

其中锁骨下静脉在使用最多。

(2)护理

(3)导管的护理

1)观察局部皮肤,尤其是穿刺点有无发红、肿胀、脓性分泌物、破溃。

有分泌物及时消毒穿刺点,更换敷贴。

2)每3-7天更换一次敷贴,更换敷贴的最佳时间应视病人的情况而定,若敷贴卷边、破溃应随时更换,严格无菌操作原则。

3)每班观察导管进入深度(:

12-15,小儿5-8)固定导管的缝线有无松动、脱落;经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有无回血。

防止导管扭曲、打折。

4)每12小时用肝素盐水5-10冲洗管道,浓度应视病人的凝血情况而定,肝素的浓度不应对病人的凝血产生影响,应为保持管道通畅的最低浓度。

5)每天更换输液管道,更换时将导管上的管夹夹闭,严防空气进入,并消毒导管接头处,连接时注意拧紧防止松脱漏液。

6)在应用、化疗药等高渗、高值、高刺激药物及输血前后都应及时冲管或者输完后更换输液器,以防堵塞。

7)严格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当病人出现寒战、高热,在排除其他部位感染的可能后,应考虑导管败血症的诊断,应及时拔除导管作血及导管尖端细菌培养。

8)如果发生堵塞,早期可抽取少量肝素盐水冲洗管道然后尽量向外吸出血栓,不可硬性向内推入,否则会导致导管破裂,而且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可导致其他并发症。

9)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为7-14天,当导管堵塞或感染等因素应及时拔管,拔管时要先消毒局部皮肤,拆除缝线,轻轻拔管,拔除后穿刺口局部消毒,同时应按压4-5分钟,直到止住出血,防止空气沿导管入口隧道进入,产生气栓。

 

 

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1.将患者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50—60%,气管套口覆盖2~4层纱布,定时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

 2.手术之初患者一般取侧卧位,但要经常转动体位,防止褥疮;抬高床头30一45度,给病人翻身时,应使其头、颈、躯干处于同一轴线防止套管旋转角度太大,影响通气而致窒息。

 3.及时吸痰:

气管切开的病人,咳嗽排痰困难,应及时清除气道中的痰液。

吸痰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无菌操作。

吸痰前,高浓度吸氧2—3,用听诊器听痰鸣音,确定痰液位置,然后快速、准确、轻柔的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将吸痰管上下提插。

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每次间隔3~5,压力33.2—53.2.

 4.充分湿化:

 生理盐水1,每次吸痰前后缓慢注入气管2—5,每日总量约200.湿化液每日更换。

 5.预防局部感染:

气管套管每天取出清洁消毒2次,先用双氧水浸泡15分钟后,彻底洗净,然后用0.5%洗必泰醇浸泡15分钟,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即可使用。

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每日用0.5%碘伏消毒2次。

气管套管的纱布应保持清洁,每日更换。

 6.每日给病人口腔护理2次。

 7.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精神安慰,患者经气管切开后不能发音,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预防病人因烦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必要时设法固定双手。

 

使用降温毯的护理常规

 

   降温毯是运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冷循环系统,经毯面与病人身体进行热交换,降低病人体温。

它可以同时对两位病人进行各自独立的降温治疗,以及冰毯和冰帽同时使用。

适用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及需要进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

护理措施:

1.严格遵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在使用前要检查水箱中的水位应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缺水时要及时补充。

3.使用中一定要正确连接各管路,连接口要拧紧。

4.根据医嘱准确设定所需水温、体温的控制范围。

5.病人在使用冰毯降温时,一定要严密观察皮肤的颜色体表温度,定时按摩皮肤,以防冻伤,并记录。

6.严密注意温度探头的位置是否正确,谨防温度探头脱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