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000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明代《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

下列制作豆腐的传统工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磨制豆浆B.

滤去豆渣

C.

煮浆点兑D.

压制成型

2.为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好转。

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利用燃煤锅炉提供城市冬季供暖

B.焚烧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建设家庭光伏电站发展绿色能源

D.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减少酸雨

3.联合国宣布今年为“化学元素周期表国际年”,图为钔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8.0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01个电子D.氦核轰击锿原子,制得钔原子过程中,质子数发生了改变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搭好装置后,检查装置气密性B.先加入大理石,再加入稀硫酸

C.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D.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验满

5.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建构模型。

下列有关模型错误的是

A.

石墨结构模型B.

原子结构模型

C.

物质分类模型D.

溶液种类模型

6.水是生命之源泉。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肥皂水可以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B.水是常见的溶剂,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

C.水中Ca2+、Mg2+增多会导致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生长和繁殖

D.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7.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示中x的值为4B.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反应中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7

8.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探究石蜡中含有氧元素

C.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证明石墨具有导电性

9.推理是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下列推理中结论正确的是

A.H2O和H2O2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B.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N2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0.硝酸铵(NH4NO3)可用于制作烟火和炸药等,其溶解度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5

10

15

20

25

30

溶解度/g

122

130

140

160

190

220

250

A.硝酸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90g硝酸铵

C.将硝酸铵饱和溶液从0℃升温至20℃时,仍为饱和溶液

D.25℃时,硝酸铵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1∶5

二、填空题

11.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从化学的角度看问题。

豆浆机由于快捷方便而进入千家万户。

如图是某品牌豆浆机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豆浆机的制作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填序号);制作材料中的铝合金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混合物”或“单质”),铝是活泼金属,而该铝合金外壳却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制作手柄的塑料属于________(填“热塑性”或“热固性”)塑料。

(3)用铜质材料制作电源插头的插脚是利用铜的________性。

(4)“科学膳食”是人类健康的保障,营养学家建议每天早晨喝一杯豆浆,主要是为了摄入________(填序号)。

①维生素②蛋白质③油脂④糖类

12.某兴趣小组在20℃时,向100g水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测得溶解前后温度变化的最大值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9g)

物质

氢氧化钠

氯化钠

硝酸铵

质量/g

10

15

10

15

10

15

温度变化/℃

22.80

33.21

-0.92

-1.43

-6.02

-8.18

(1)如图示能反映氯化钠溶液的微观示意图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表示钠离子,

表示氯离子,

表示水分子)。

(2)写出氢氧化钠转化为氯化钠,且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为寻找一种溶于水后能起到降温作用制成冰袋的物质,选用上表中的__________(填化学式)降温效果最好。

(4)20℃时,15g氢氧化钠溶于100g水后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某同学继续向其中加入100g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到固体全部溶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3.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发生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中加入锌粒和稀硫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3)从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看,装置A和B都可以用于制氢气,理由是______________;与A相比,装置B优点有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4)实验室还可以用装置B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四、流程题

14.氧化锌可用于湿疹、癣等皮肤病的治疗。

用工业氧化锌(含FeO、CuO等杂质)生产纯氧化锌的流程如下:

(1)写出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实验室进行步骤②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_____。

如果发现滤液A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3)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_________(填“强”或“弱”),滤液B中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课外探究实验。

如图所示,他们将一只烧杯罩在2支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上,发现总是高的蜡烛先熄灭,请你随他们一起探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熄灭?

[猜想假设]猜想1:

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2:

上部的氧气被消耗。

[实验验证1]为了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和底部,在滤纸上滴加酚酞溶液,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高低滤纸褪色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

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

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小红对小明的结论表示怀疑,她用如图1装置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最右边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将燃着的短蜡烛自上而下缓慢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瓶中,发现____________,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实验验证2]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利用手持技术实验,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烧杯顶部测量烧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烧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如图2所示。

剩余氧气浓度15.65%,二氧化碳浓度1.898%。

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根据图2中上面一条曲线(装置内氧气浓度)变化分析,在__________(填“A”“B”“C”或“D”)点时蜡烛全部熄灭;请解释曲线AB段、BC段、CD段变化的原因。

AB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计算题

16.次氯酸钙[Ca(ClO)2]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工业上制备反应如下:

请计算:

(1)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

(2)生产1.43t次氯酸钙,理论上需要氯气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化学变化是有物质生成的变化。

煮浆点兑,在煮浆过程中,加入石膏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形成胶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2.C

【详解】

A、煤的综合利用,可以得到气体燃料,还可以制得许多产品,如果直接把煤燃烧供暖,既浪费燃料,又产生较多的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B、焚烧秸秆还田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C、建设家庭光伏电站发展绿色能源,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符合题意;

D、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减弱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

A.汉字带金字旁的属于金属元素,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8.0,此选项正确;

C.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01个电子,此选项正确;

D.氦核轰击锿原子,制得钔原子过程中,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质子数发生了改变,此选项正确。

故选A。

4.A

【分析】

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材料选择、实验步骤、气体收集方法及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详解】

A、为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效果,搭好装置后,应该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正确,故选项正确;

B、先加入大理石,再加入稀盐酸,加入稀硫酸后生成物会为微溶物,会阻碍反应进行,不能持续地产生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C、因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错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错误;

D、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验满错误,因为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

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气体的验满和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5.D

【解析】A、石墨是由碳原子成层状构成的,模型描述与事实相符,故正确;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模型描述与事实相符,故正确;C、纯净物包括化合物和单质,氧化物属于化合物,模型描述与事实相符,故正确;D、溶液按照状态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模型描述与事实不相符,故错误。

故选D。

6.B

【解析】

A.用肥皂水可以将硬水和软水区分,但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错误;B.水是常见的溶剂,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正确;C.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有:

N、P、K,水中N、P增多会导致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生长和繁殖,水中Ca2+、Mg2+增多会导致水的硬度增大,错误;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分子才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错误。

故选B。

7.B

【解析】由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的方程式应该是:

CH4+H2O

CO+3H2;A、由方程式可知,图示中x的值为3,故说不法正确;B、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氢元素由甲烷变为氢气,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故说法正确;C、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化合物和化合物反应产生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说法不正确;D、反应中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1×16):

(1×28)=4:

7,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B。

8.B

【详解】

A、由于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瓶内压强减小,能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A正确;

B、由于石蜡燃烧与氧气反应,产物中有水生成,不能证明石蜡中含有氧元素.故B不正确;

C、由用氢气吹起的肥皂泡在空气中上,可以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C正确;

D、灯泡发光,说明电路是连通的,证明石墨具有导电性,故D正确。

故选B。

9.A

【解析】

A.决定物质性质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H2O和H2O2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正确;B.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氮气不可燃,点燃N2与O2的混合气体不可能爆炸,错误;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错误;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错误。

故选A。

10.D

【解析】

A、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错误;B、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90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90g硝酸铵,故错误;C、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硝酸铵饱和溶液从0℃升温至20℃时,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D、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5℃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220g,则在25℃时,硝酸铵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20g﹕110g=11﹕5,故正确。

故选D。

11.②(或③)混合物4Al+2O2=2Al2O3热固性导电②

【解析】

(1)制作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聚苯乙烯和塑料;合金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铝在通常情况下能跟空气中的氧气生成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

4Al+2O2=2Al2O3;

(2)制作手柄的塑料受热时不容易熔化,属于热固性塑料;(3)用铜质材料制作电源插头的插脚是利用铜的导电性;(4)豆浆中富含蛋白质。

12.C

NH4NO313.04%NaOH固体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热,温度上升,溶解度增大

【详解】

(1)氯化钠溶于水的过程是氯离子和钠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形成离子水合物,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得到氯化钠溶液,故选C。

(2)中和反应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氢氧化钠转化为氯化钠,且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在上表中的NH4NO3溶于水降温效果最明显,所以选用NH4NO3制成冰袋的物质降温效果最好。

(4)20℃时,15g氢氧化钠溶于100g水后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某同学继续向其中加入100g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到固体全部溶解,原因是NaOH固体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热,温度上升,溶解度增大。

13.试管

反应物均为难溶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可随时补充稀硫酸氧气或二氧化碳

【详解】

(1)仪器X是试管。

(2)B中加入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从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看,装置A和B都可以用于制氢气,原因是反应物均为难溶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

与A相比,装置B优点有可随时补充稀硫酸。

(4)装置B适用于固-液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所以实验室还可以用装置B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气体。

【点睛】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4.

过滤玻璃棒滤纸有破损(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强钠

【详解】

(1)稀硫酸和氧化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和氧化亚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ZnO+H2SO4═ZnSO4+H2O,或FeO+H2SO4═FeSO4+H2O,或CuO+H2SO4═CuSO4+H2O;

(2)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所以实验室进行步骤②的操作名称是过滤,过滤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如果发现滤液A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滤纸有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3)锌会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碳酸钠和硫酸锌反应生成碳酸锌沉淀和硫酸钠,所以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15.上层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上层滤纸先褪色

量筒蜡烛在装置上部剧烈燃烧,在下部很快熄灭猜想2成立D上部蜡烛燃烧导致氧气浓度越来越低,到B点时刚好浓度不足,上部蜡烛熄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上部二氧化碳逐渐下沉,再加上下部蜡烛燃烧生成新的二氧化碳,把氧气挤到上部,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大,直到C点,下部氧气全部赶到上部,此时氧气浓度达到阶段最大下部蜡烛不断燃烧,不断消耗上部氧气,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低,直到D点氧气浓度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蜡烛熄灭

【详解】

[猜想假设]

上层蜡烛熄灭,原因可能是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猜想1:

上层的二氧化碳浓度高。

[实验验证1]

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和底部,在滤纸上滴加酚酞溶液,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到上层滤纸先褪色,说明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

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分析]

用如图1装置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最右边的仪器名称是量筒;将燃着的短蜡烛自上而下缓慢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瓶中,发现蜡烛在装置上部剧烈燃烧,在下部很快熄灭,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实验结论]

由手持技术实验数据分析,烧杯顶部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

原因是氧气被消耗,所以得出结论猜想2成立。

[反思评价]

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不断改变,蜡烛全部熄灭,反应停止,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趋向平稳,故选D。

曲线AB段、BC段、CD段变化的原因分别是:

AB段:

上部蜡烛燃烧导致氧气浓度越来越低,到B点时刚好浓度不足,上部蜡烛熄灭。

BC段: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上部二氧化碳逐渐下沉,再加上下部蜡烛燃烧生成新的二氧化碳,把氧气挤到上部,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大,直到C点,下部氧气全部赶到上部,此时氧气浓度达到阶段最大。

CD段:

下部蜡烛不断燃烧,不断消耗上部氧气,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低,直到D点氧气浓度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蜡烛熄灭。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特别是用手持技术实验得出数据图象,用理论知识分析图象。

16.49.7%;1.42t

【详解】

(1)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解:

设生产1.43t次氯酸钙,理论上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

答:

需要氯气的质量为1.42t。

【点睛】

本题计算题难度不大,按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步骤进行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