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320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报告.docx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成果公告

安庆一中课题组

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批准号:

课题类别: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

信息技术

课题承担单位: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

课题负责人:

谷寿平,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主要研究人员:

苏方豹、王蓓、刘兵、曹旺进、吴国珍、魏东、舒兴庆、谢恩东、金久、吴畏等。

一、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为:

(一)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促进学的变革;

(二)建立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开放式的各学科教学的学习体系,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运用信息技术教的能力,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三)形成具有创新特色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本课题由低到高分三个整合层面进行了实施。

1、教学工具层面的整合与推进。

这一层面通过实验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首先在掌握使用的基础上进行拓

展应用和灵活应用,力求让教师达到三方面的整合:

一是同类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比较使用,深刻领会各自不同的优势、不足及适用范围;二是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结合运用,力求优势互补,传统与新技术的融会贯通;三是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无缝整合。

2、 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层面的整合和推进

信息技术对学科课程的促进作用愈发明显,整合的难度亦愈发增大,在整合过程中对各环境要素与其它教学要素的关系处理,准备从三个方面入手即预设教学环境,优化资源组合,统整环境要素来进行整合。

在教学模式方面则通过三个层次推进。

即优化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构建体现各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各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在这个层面整合中,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之中,根据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不仅对教学过程中的多重教学环境产生作用,而且对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程序,教学条件,教学评价产生程度不等的影响。

这一层面的整合立足于整个教学系统来综合考虑,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3、 课程文化层面上的整合和推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为在外在表现上看,通过整合,在达成课程目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将其作为学习手段;从内在内容上看,通过整合,要使信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内化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成为信息社会开展学习活动的自然表现,所以在实验整合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当前的信息环境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信息文化内化。

当然,学科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独到把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普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对现代信息文化的准确领悟,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达成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内化”的根本保证,因此本实验的实施要求教师也必须注重信息文化,对教师的成长也是一种修炼和提升。

课程文化层面的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以信息文化的形态渗透到课程的方方面面上,成为课程文化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层面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

二、结论与对策

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索整合模式的有效系统,如何整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因人而异,因科而异,因生而异。

面对如此多的变数,我们在研究中遇到了很多意料之中或之外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以及由之而来的思考正是我们下一步行动的指导。

1、 课题研究范围过大,各学科的整合研究难以做到平衡发展。

由于各个学科的内容、教法都相差甚远,不可能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学科的整合模式,也就是说整合模式具有很强的学科特性。

我们必须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所有学科的整合模式进行探索,建立一个整合模式的系统。

由于各学科的教师资源就现代教育技术掌握方面来讲是不均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不同学科时的工作重点要因科而异,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好的学科,以运用为主,差点的则以培训为主,若是组内教师有长于思考、善于写作的,则可提前将思考、归纳放在重点。

另外,将重点放在几个突出的学科上,比全面铺开要更加实用、有效。

2、 在工具层面上,信息技术是学科教学的辅助工具,运用当以适当、有效、辅助为原则。

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极端现象,一些教师之用电脑、网络,如国人之用化肥,要么不用要么滥用。

尤其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之后,不用的现象渐少,但同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也出现了滥用的现象。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以人为中心,信息技术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应该避免片面追求手段和技术而忽视教育理念。

3、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这个目的不是仅仅靠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完成的,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我们应该将整合的时间由课上延伸到课下,地点要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课余学习、校外学习要与课堂教学并存,营造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

学校教育是最主动、最专业的教育,具有推动、引领作用,因此,校外整合的动力、方法也都应该列为本课题整合方案中的重要部分。

探讨这些问题,可能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如有位教师为了上好“食物链”一课,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的制作充分运用了上面所说的各种信息资源,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

同学们不停的感叹画面的优美,课堂气氛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连听课教师都搞不清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2、 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

但有的教师认为不用“信息技术”

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如讲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时,不用实物去做,而是播出好多的图片,这样获取的知识,就不如学生亲自动手做所获取的知识更具有感性认识、有说服力。

3、 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有的青年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

4、 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如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

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四、成果与影响

(一)论文成果

成果名称

形式

作者

发表时间

发表刊物或获奖情况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

论文

朱璇

2006.7

《信息技术教育》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论文

洪汪宝

2006.8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参考》

数码相机也可应用于教学

论文

谢恩东

2007.5

《物理通报》

数码摄像机让光学实验更精彩

论文

谢恩东

2007.6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谈谈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论文

金久

2007.6

市获奖论文(三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思考

论文

朱俊辉

2007.6

市获奖论文(二等奖)

RSS技术在学科教学网站中的应用与实现

论文

曹旺进

2007.8

《教育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相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

曹旺进

2008.1

《中国教育信息化》

对三个课例教学的剖析与反思

论文

陈贤清

2009.2

《安徽电化教育》

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

论文

潘丹丹

2009.7

市获奖论文(三等奖)

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之我见

论文

朱俊辉

2009.7

市获奖论文(三等奖)

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

局兀华

2009.8

市获奖论文(三等奖)

课程整合下教学合作的意义及其重构策略

论文

曹旺进

2009.11

《中小学电教》

(二)教学设计、视频、网页等成果

成果名称

形式

作者

发表时

发表刊物或获奖情况

强项令

课例

苏家友

2006.8

《语文建设》

让思维飞扬——中学生多角度构思立意作文指导

教学设

苏家友

2007.7

“中语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教学大赛二等奖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教学设

张昌东

2007.7

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

一等奖

化学键

教学设

魏东

2008.5

省教坛新星

通过激素的调节

教学设

朱晨兵

2009.1

省生物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

赵晶晶

2009.1

市化学优质课大赛二等奖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教学设

杨溢群

2009.10

市二等奖

摩擦力

教学设

张晓丽

2009.12

市一等奖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

教学设

潘丹丹

2009.8

市电教教学设计评比三等奖

初三第一轮复习之直角三角形

教学设

张锐

2009.8

市电教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

我们也来写古诗

教育叙

徐艺荣

2009.9

省电教教育叙事评比二等奖

里萨如图

课件

谢恩东

2007.3

《中国多媒体学报》

古希腊民主政治

视频

张昌东

2007.7

全国历史学会课堂教学竞赛

一等奖

杨卫东生物工作室

个人主

杨卫东

2007.9

省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比三

等奖

醉花阴

视频

汪燕

2008.5

省教坛新星

3.14数学网

个人主

洪汪宝

2009.8

市个人主页评比二等奖

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

课件

金久

2009.9

市多媒体软件评比二等奖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课件

朱俊辉

2009.9

市多媒体软件评比二等奖

ATP的主要来源一细胞呼吸

课件

朱晨兵

2009.9

市多媒体软件评比三等奖

(三)、实践成果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各学科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我校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占总课时的60%。

学校举行的各级观摩课、教研课、示范课全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作用,学生对此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如下表:

学生对学科教学使用信息技术效果评价(2008年10月抽查)

评价内容

预期效果程度

人数

百分比

对理解教学重难疑点评价

没有帮助

7

2%

有一定的帮助

234

71%

达到预期效果

89

27%

对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教程评价

效果欠佳

9

3%

效果较好

211

64%

效果很好

110

33%

提高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水平。

目前,我校教师100%会上机操作,80%会使用网络资源备课,90%会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VB、SDMAX等软件制作课件,45周岁以上的教师均能使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各学科均有课件制作带头人。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调查(2008年10月)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程度、水平、人数及百分比

不会或不用

一般

较好

很好

投影与展示平台

11人/6%

40人/21%

68人/36%

70人/37%

POWERPOINT演示

6人/3%

36人/19%

81人/43%

66人/35%

FLASH动画

27人/14%

60人/32%

55人/29%

47人/25%

网络教

局域网

17人/9%

59人/31%

60人/32%

53人/28%

互联网

37人/19%

62人/33%

47人/25%

43人/23%

远程教学

135人/71%

41人/21%

20人/II%

13人/7%

近年我校教师教坛新星称号及在优质课比赛中获奖统计

教坛新星

优质课比赛获奖

省级

市直

全国级

省级

市级

14人

17人

21人

5人

15人

25A

四、改进与完善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

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2、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

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

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

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3、 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运用CMC环境下的各种传播或交流工具、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

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

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

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

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4、 要花大力气抓好软件和硬件建设。

要开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除了“人”——教师与学生这个因素外,还有“机”的问题。

维护和管理好网络,是顺利开展教科研实践的重要保证。

在网络课教学中,可使用的教学软件虽较多,但从功能来讲,较理想的软件较少。

因此,学校必须投入资金进行“三件”建设,并做好教师的使用培训,使教师能熟练地得用网络进行教学,同时,要充分利用教育城域网资源,以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5、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

传统教学模式一贯强调的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学生的新特性、教材的处理、教法的变革等。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一个自身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是不能够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的。

5、不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虽然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却可用一句话概括: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搬到学生笔记本上。

因此,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此,我校很注重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理论学习,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华南师大教育技术研究所编写的网络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