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2659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7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 生产理论.docx

第四章生产理论

第四章生产理论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完成了微观经济学价格理论中关于需求理论的介绍,从本章开始我们进入另一部分即供给理论的分析。

供给理论所讨论的是生产者行为,考察生产者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弄清位于供给曲线背后的东西。

 

第一节生产理论概述

 

一、          厂商的定义及其组织形式

 

生产理论所讨论的是厂商的行为,厂商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和销售决策,并且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如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假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一样,在分析厂商行为时,微观经济学假定厂商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厂商的法定组织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业主制

业主制(Proprietorship)或称个体业主制,是最原始的企业组织形式。

业主制企业只有一个产权所有者,业主直接经营,享有全部经营所得,并对企业的一切债务负有无限责任。

业主制企业一般结构简单,规模较小。

其优点是建立和停业的程序简便,产权能自由转让,经营灵活,责任与权益明确。

其缺陷是财力有限,获得贷款和偿债的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规模难以迅速扩张,并且企业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的个体状况。

(二)合伙制

合伙制(Partnership)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业主的个体财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

合伙人对企业合作经营,分享企业所得,共同承担债务责任。

由于共同筹资,它的经营规模和贷款、偿债能力都优于业主制。

但由于大多数合伙制企业具有无限责任,一旦亏损且其他合伙人无力偿债时,即使投资1%也负有赔偿100%债务的连带责任。

合伙协议关于买卖份额的法定程序也十分复杂,没有全体合伙人的一致同意,原有的合伙人难以将他的份额出售给新加入者。

如果合伙协议得不到保证,合伙制就面临解体的危险。

(三)公司制

公司制(Corporation)是指依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并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

世界各国的公司制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常见的类型:

由两个以上股东组成,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责任的无限责任公司;由一定人数的股东组成,股东只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只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有限责任公司;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无限责任股东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有限责任股东所组成的两合公司;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组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认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制实行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即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组成并形成一定制衡关系的管理机制。

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投资计划等重大事项,并选举董事和监事。

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机构,向股东会负责,并聘任经理。

经理负责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和日常经营管理。

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对经营管理者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由于公司制是企业法人,它具有一系列优点:

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可以迅速筹集大量资金;股票可以自由转让,公司具有不因股东变动而长期延续的独立生命;股东和公司只承担有限责任,便于分散市场风险。

正因如此,公司制成为国有企业和一切现代企业改革的方向,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80%以上都来自公司制企业。

但是,公司制也存在若干缺点:

公司设立比较复杂,要通过一系列法定程序;股东购买股票往往是获取股利和价差,并不直接关心企业经营;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也产生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一系列复杂的授权与控制关系

二、生产要素

 

(一)生产要素的内容

任何一种生产都需要投入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FactorofProduction)是指在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经济资源。

西方经济学家把这些资源分为:

1.劳动(Labour):

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劳务,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2.土地(Land):

经济学中的土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土地以及地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即不仅包括泥土地,还包括山川、河流、森林、矿藏等一切自然资源,土地可以给生产提供场所、原料和动力。

3.资本(Capital):

指资本品或投资品,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设备。

以上是西方经济学传统的生产三要素,后来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又增加了一种生产要素即企业家才能,发展为“生产的四要素”。

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指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

微观经济学认为,在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时,可以多用资本少用劳动,也可以多用劳动少用资本。

但是,劳动、土地和资本三要素必须予以合理组织,才能充分发挥生产效率,因此,为了进行生产,还要有企业家将这三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企业家才能和前三个要素的关系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数量变化的特点,可以把它分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

固定生产要素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数量难以增加或减少即相对固定生产要素,如厂房、设备等,它的投入数量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可变生产要素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数量容易变化的生产要素,如劳动量、原材料等,它的投入数量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二)生产时期

经济学根据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是否可随产量变化而全部调整,划分了短期和长期。

短期(Short-Run)指在这个时期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

具体来说,在短期内它只能调整原材料、燃料及工人的数量,而不能调整固定设备、厂房和管理人员的数量。

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厂商不能根据市场状况调整生产规模,而只能改变部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繁荣,厂商就多投入劳动、原材料等,从而使产量增加;如果市场萧条,厂商就减少劳动、原材料的投入量,使产量减少。

在产量的这些变动中,生产规模并没有改变。

所以短期生产理论意味生产规模既定条件下的产量决策。

长期(Long-Run)指在这个时期内厂商可以根据它所要达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也就是说,在长期中,厂商的生产规模是可以调整的,厂商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长期与短期并不能仅以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厂商而言,长期与短期时间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譬如,变动一个大型炼油厂的规模可能需要五年的时间,而变动一个豆腐作坊的规模可能仅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三、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的概念

生产函数(ProductionFunction)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某一种组合同它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一个技术关系,如用Q表示某种产品最大产出量,用X1、X2、…Xn表示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则生产函数的方程式就是:

Q=f(X1,X2,…Xn)(4.1)

该方程式的经济含义是:

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在某一时间内为生产出Q数量的某产品,需要相应投入的X1,X2,…,Xn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及其组合的比例;如果X1,X2,…Xn的投入量已知,那么就可以得出Q的最大数量;或者,如果Q为已知,那么也就可以知道所需要的X1,X2,…Xn的最低程度的投入量,在一般情况下,从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能够看出一个企业或整个社会的生产情况。

由于生产函数是以一定的技术条件作为前提的,因此在每一种既定的技术条件下,都存在着一个生产函数,一旦技术水平有了改变,就会形成新的生产函数。

这个新的生产函数很可能从同样的投入量产生更大的产量,如新的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那么对应于既定数量的各生产要素的产量就会较多。

但也有可能从既定的投入量中产生较少的产量。

理论上为使生产函数简单,经济学通常假定投入要素只有两种:

劳动(L)和资本(K),则可以将生产函数表示为:

Q=f(L,K)(4.2)

关于生产函数的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生产函数从某个特定时期考察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如果时期不同,生产函数也可能发生变化。

2.生产函数取决于技术水平,每一种既定的技术条件下,都存在着一个生产函数。

3.要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例通常是可以变动的,例如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以后,仍然能够生产出同样数量的产品。

4.生产函数表示的产出量是最大的。

(二)生产函数的类型

生产不同的产品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同的,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为技术系数(TechnologicalCoefficient)。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固定技术系数,相应的生产函数称为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可以改变,这就是可变技术系数,相应的生产函数称为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

固定技术系数生产函数中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可变技术系数生产函数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则可以互相替代,如果多用某种生产要素,就可以少用另一种生产要素。

1.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任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

假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4.3)

其中,Q表示一种产品的产量,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U和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

(4.3)式的生产函数表示:

产量Q取决于

这两个比值中较小的

一个,即使其中的一个比例数值较大,那也不会提高产量Q。

因为,在这里,Q的生产被假定为必须按照L和K之间的固定比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不能变动时,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再多,也不能增加产量。

需要指出的是,在该生产函数中,一般又通常假定生产要素投入量L、K都满足最小的要素投入组合的要求,所以有:

(4.4)

进一步分析,可以有:

(4.5)

式(4.5)清楚地体现了该生产函数的固定投入比例的性质,在这里,它等于两种要素的固定的生产技术系数之比。

对一个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来说,当产量发生变化时,各要素的投入量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所以,各要素的投入量之间的比例维持不变。

关于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的这一性质,可以用图5-1来加以说明。

 

图5-1

 

在图4—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数量,分别以A、

为顶点的三条含有直角的实线,顺次表示生产既定的产量Q1、Q2和Q3的各种要素组合。

以生产Q1的产量来说,A点的要素组合(K1、L1)是生产产量Q1的最小的要素投入量组合。

以A点为顶点的两条直角边上的任何一点(不包括A点),都不是生产Q1产量的最小的要素投入量组合,例如,B点表示资本投入量过多,C点表示劳动投入量过多。

如果产量由Q1增加为Q2,或由Q1减少为Q3时,则最小要素投入组合相应地会由A点移至

,或由A点移至

点。

此时,两要素投入量以相同的比例增减,两要素投入比例保持不变,即:

(4.6)

因此,从原点出发经过

、A和

点的射线OR表示了这一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的所有产量水平的最小要素投入量的组合。

2.可变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在可变技术系数生产函数中,某一要素的投入量发生变化,必然引起产出量的变化。

根据投入量和产出量的不同变化速率,可将可变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固定生产率的生产函数,即当某一要素按同一单位不断增加时,产量增加的幅度不变(如图4—2)。

二是递增生产率的生产函数,即当某一要素按同一单位不断增加时,产量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如图4—3)。

三是递减生产率的生产函数,即当某一要素按同一单位不断增加时,产量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如图4—4)。

3.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如果以社会总体为观察对象,还可以得出用社会生产的投入产出总量来表示的生产函数,它是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函数。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柯布(CharlesW.Cobb)和道格拉斯(PaulH.Douglas)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1899—1922年间美国的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生产量的影响,得出这一时期美国的生产函数,这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该函数的公式为:

(4.7)

其中Q表示产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K表示资本投入量,A是正常数,

是小于1的正数。

这一公式表明:

在总产量中,工资的相对份额是

,资本收益的相对份额是

根据20世纪以来的美国统计资料计算出,

=3/4,

=1/4,这说明每增加百分之一的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长,三倍于每增加百分之一的资本所引起的产量增长。

这一结论与美国工人收入与资本收益之比(3:

1)大体相符。

 

第二节短期生产理论

 

本节所讨论的问题是假定只有一种要素的投入是变动的,其余要素的投入是固定的。

作出这样的假定表明我们所进行的是一种短期的分析。

短期内一种要素投入变动,其余要素投入固定的情况在农业中最为典型。

在农产品生产中,土地是固定的,劳动投入可以变化。

假定我们所讨论的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4.8)

其中

表示固定的资本投入。

我们借助于这样一种变动投入的生产函数来讨论产出变化与投入变化之间的关系。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分析某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问题。

为了说明产量变动情况,把产量分为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总产量(TotalProduct简称TP):

指生产要素既定的情况下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它的定义公式为:

(4.9)

平均产量(AverageProduct,简称AP):

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

它的定义公式为:

(4.10)

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简称MP):

指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即所增加的最后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增量。

它的定义公式为:

(4.11)

或者

(4.12)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中所用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其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的,则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如表4—1所示。

表4—1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根据表4—1可以作出图4—5

图4—5

 

在图4—5中,横轴代表劳动量,纵轴代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TPL为总产量曲线,APL为平均产量曲线,MPL为边际产量曲线。

在图中,MPL曲线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这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模的作用所决定的。

在劳动投入量小于OA的阶段,是边际收益的递增阶段,MPL曲线是上升趋势;在劳动投入量大于OA的阶段,是边际收益的递减阶段,MPL曲线呈下降趋势。

在点E,MPL曲线升到最高点。

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以解释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总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只要边际产量为正值,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总是减少的。

相应地在图中,当边际产量为正值时,TPL曲线是上升的。

必然地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TPL曲线在G点达到最大值。

因为MPL=dTPL/dL,所以在每一产量上的边际产量值就是TPL曲线的斜率,因而在边际收益的递增阶段,TPL曲线的斜率随着MPL曲线的上升而递增;在边际收益的递减阶段,TPL曲线的斜率随着MPL曲线的下降而递减。

当MPL曲线在E点达到最大值时,TPL曲线相应地存在一个拐点。

第二,关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一定要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在相交之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这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这时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这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此时,边际产量的变动快于平均产量的变动。

这可以从数学角度来加以证明。

利用(4.11)式对L求导,有:

(4.13)

上式中

为边际产量MPL,

为平均产量APL,且L>0,因此

,则

处于递增阶段;

,则

处于递减阶段;

,则

取最大值。

第三,关于平均产量曲线与总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由于APL=TPL/L,所以平均产量曲线是总产量曲线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的轨迹。

由此可以说明:

当APL曲线在F点达到最高点时,在TPL曲线上必然存在相应的一点,该点与原点的连线在TPL曲线上所有的点与原点连线中最陡。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短期生产函数一般都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TheLawofDiminishingMarginalRevenue)简称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地投入某一种生产要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依据是:

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之间都存在着数理上的最佳配合比例。

当固定要素投入不变,可变要素的连续投入量达到一定量之前,固定要素的数量相对于可变要素,显得过多,这一方面会限制固定要素效率的充分发挥(部分厂房、机械设备闲置),另一方面相对不足的劳动力无法在生产中实行有效的分工协作,这使可变要素的效率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所以,初始阶段,随着可变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过多的固定要素与逐渐增多的可变要素相配合,各要素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不断增加。

但是,当可变要素的投入到足以使既定的固定要素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后,再持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必然会出现固定要素相对不足,可变要素相对过多,越来越多的可变要素与越来越少的固定要素相配合,必然使要素的使用效率下降,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将不断减少。

在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存在于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中。

对于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不可相互替代,其组合的比例是不可改变的。

因而,当改变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边际产量突变为零,不存在依次递减的趋势。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以假定技术条件不变为前提的。

如果技术条件进步,边际收益可能增加,但相对于新的技术条件而言,边际收益仍然是递减的。

(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以假定其它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即生产规模不变为前提的。

如果生产规模发生变动,边际收益也会发生变动,但是相对于新的生产规模而言,增加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仍然是递减的。

(四)所增加的生产要素是同质的,不存在技术性与非技术性要素的区别。

如果增加的第二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比第一个单位的更为有效,则边际收益不一定递减。

(五)以可变要素投入量超过一定界限为前提。

在此之前,因固定要素相对过多,增加可变要素投入还会出现收益递增的现象。

 

 

 

三、生产的三阶段与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微观经济学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见图5-5)。

第一阶段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B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总产量先以递增的幅度增加,当劳动投入量达到OA以后,又转而按递减的幅度增加。

与此相对应,边际产量起初是递增,当达到E点时为最大值并转而递减。

平均产量则连续上升,并在F点达到最大值。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这一特征表明,和可变投入劳动相比,不变投入资本太多,因而增加劳动量是有利的,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任何有理性的厂商通常不会把可变投入的使用量限制在这一阶段内。

第二阶段是从劳动量从B增加到H等于零这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总产量继续以递减的幅度增加,一直到G点达到最大值。

相应地,边际产量继续递减,直至等于零。

平均产量在最大值处与边际产量相等并转而递减。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平均产量递减,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

第三阶段是劳动量增加到H点之后。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总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值。

这一特征表明和不变投入资本相比,可变投入劳动太多,也不经济,这时即使劳动要素是免费的,厂商也不愿意增加劳动投入量在第三阶段经营,因为这时只要减少劳动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

虽然理性厂商也不会在这一阶段进行生产。

综上所述,生产进行到第二阶段最合适,因此劳动量的投入应在B与H之间这一区区域,这一区域为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又称经济区域,其它区域都不是经济区域。

但是劳动量的投入究竟应在这一区域的哪一点上,还要结合成本来考虑。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同生产者行为目标相联系。

假生产者不以利润最大化而以产量最大化为目标,可以不考虑单位产品成本,可变要素投入以第二区域右边为界,即劳动投入量为OH;假定生产者不以产量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追求平均成本最低,那么一种可变要素投入应在第一区域的右边界,因为当劳动投入最为OB,平均产量达到了最大,即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最低。

 

第三节长期生产理论

 

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那么对于一个生产者来说,在利用多种生产要素生产一种产品时,就应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

长期生产理论主要分析这样一个问题:

生产者按照什么原则来选择最佳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或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

下面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生产一种产品为例进行分析,分析中将运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

 

一、等产量线

(一)等产量曲线的含义及特征

等产量线(Isoquants)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

例如,假定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生产某产品,它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合。

为生产400单位的某种产品,劳动和资本可按照下面几种方式组合,如表4—2所示:

表4—2两种要素投入的等产量组合

根据表4—2,可以作出图4—6

在图4—6中,横轴OL代表劳动量,纵代表资本量,Q代表等产量线,线上任何一点劳动和资本的组合,都能生产相同的产量。

等产量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几何性质和经济分析十分相似,但是它们仍有一个重要区别:

无差异曲线表达的是投入品数量与产出量之间的纯技术关系,它表示要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等产量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要素数量组合是有效率的。

 

 

 

 

 

 

 

 

 

 

 

 

 

 

 

 

等产量线具有以下特点:

(一)等产量线在脊线范围内斜率为负,它表示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在图4—7中,Q1,Q2,Q3是三条不同的等产量线,在Q1上的a,b点以外,Q2上的b、e点以外,Q3上的c、f点之内,Q1,Q2,Q3的斜率为负数,这就是说明增加一种要素而减少另一种要素仍然可以维持同一产量,这样的替代才是有效的。

把a、b、c和d、e、f分别与原点连接起来就是两条脊线。

脊线说明了两种生产要素可以互相有效地替代是有一定范围的,在脊线之外,替代是不可能的,在脊线之内,替代才是有效的。

而在脊线之内,等产量线的斜率必定是负数。

显然,任何理性的厂商只可能在脊线以内的区域进行生产,所以,一般称该区域为要素投入的经济区域。

至于在这个区域内究竟哪一点所代表的要素组合是最优的,还需要结合成本进行分析才能确定。

 

 

 

 

 

 

 

 

 

 

 

 

 

 

 

(二)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

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低,在图4—8中,Q1,Q2,Q3是三条不同的等产量线,其中Q1所代表的产量水平最低,Q2所代表的产量水平大于Q1、Q3所代表的产量水平最高。

(三)在同一平面图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