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3208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2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 127.docx

高中地理总复习课件+练习127

限时规范训练1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热喀斯特地貌是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如冰洞、冰塔、热融滑塌、热融洼地等。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如图所示,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的冻结与融化过程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岩层破碎松解的作用属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

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的冻结与融化过程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岩层破碎松解的作用属于风化作用,所以A正确。

答案:

A

2.大兴安岭北、祁连山东的热融滑塌主要发生在(  )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

解析:

热喀斯特地貌是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大兴安岭北、祁连山东的热融滑塌主要发生在夏季,所以B正确。

答案:

B

(2018·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模拟)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

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

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两条河流中间,该岛屿所处地区为季风气候,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枯水期水位低,河滩出露,在东北风的吹拂下,河岸地区的沙粒随着运动,在山地的东北方向,受到地形阻挡,沉积下来,形成沙丘,其外力作用主要为风力堆积作用,故B项正确。

答案:

B

4.“沙不袭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

B.沙丘位于当地山地的背风地带

C.根系发达的植被固沙作用明显

D.沙丘上碎石固沙作用明显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两河流之间,材料中提到该地盛行东北风,沙粒在风的作用下,自东北向西南运动,受河流及两侧地形影响,对村庄影响小,A项正确。

答案:

A

(2018·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模拟)“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

读黄河石林景观图,回答下面5~6题。

5.“黄河石林”地貌奇观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外力侵蚀B.外力堆积

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

解析:

黄河石林形成于距今四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的地质时代。

由于燕山运动、地壳上升、河床下切,加之风化、雨蚀、重力坍塌形成了以黄褐色河湖相砂砾岩为主的石林地貌奇观,因此“黄河石林”地貌奇观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外力侵蚀。

答案:

A

6.“黄河石林”与云南“路南石林”相比(  )

A.都是喀斯特地貌B.都位于湿润区内

C.都与地下径流有关D.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解析:

“黄河石林”不是喀斯特地貌,云南“路南石林”是融蚀作用形成的,是喀斯特地貌,A项错误;白银市位于半干旱地区,B项错误;“黄河石林”与地下径流无关,C项错误;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D项正确。

答案:

D

(2016·吉林大学附中实验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

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4000m之间的谷地里。

研究发现,此类红石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  )

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

B.冰川融化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

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

D.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解析:

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重点指出石头的“新”,图片石头形状棱角清晰,即形成时间较晚,A、C、D三项所指示的外力作用发生过程较漫长,形成时代较久远,在其作用下形成的石头往往比较浑圆,故不符合题意;冰川融化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是该地区近几年形成的自然景观,符合题意。

答案:

B

8.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

A.粤东B.苏南

C.川西D.陕北

解析:

粤东地处亚热带,山区海拔较低,无冰川活动,A选项错误;苏南地区多冲积平原,B选项不符合题意;陕北地区为黄土高原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显著,与题意明显不符合,D选项错误;川西地区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属于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冰川活动较多,在高山谷底多发育为低温潮湿的环境,所以C项正确。

答案:

C

(2018·四川省自贡市高三诊断)阶地是(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运动。

下图是S河某地新构造运动以来阶地和现代河床横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任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堆积过程中(  )

A.地壳相对稳定B.地壳持续上升

C.河流不断下切D.河流间断上升

解析:

从图中看任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都水平分布,且沉积稳定,没有什么变化,说明当时地壳相对稳定,A项正确。

答案:

A

10.根据图中信息推断,沉积物堆积时,河流流速和流量较大的最有可能是(  )

A.沉积T1时B.沉积T2时

C.沉积T3时D.沉积T4时

解析:

河流流速越大搬运能力越强,沉积的物质颗粒越大,沉积T3时主要以砾石为主,河床宽度大,说明河流流速和流量较大,C项正确。

答案:

C

11.该地多级阶地的形成,说明了地质时期该地河床(  )

A.位置稳定,地壳多次上升

B.位置多次变动,地壳相对稳定

C.位置稳定,地壳相对稳定

D.位置多次变动,地壳多次上升

解析:

河床位置不断变化说明地质时期该地河床位置多次变动,河床不断下降说明地壳多次上升,D项正确。

答案:

D

二、综合题(46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2分)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6分)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8分)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8分)

解析:

(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答案:

(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13.(2018·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一: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

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

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材料二:

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的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

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据材料一,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8分)

(2)据材料一,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8分)

(3)据材料二,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沼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8分)

解析:

(1)题,根据题意,结合学习过的内容可知,该地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以及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使沙山不断长高。

(2)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第(3)题,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答案:

(1)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2)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

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3)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