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052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docx

第三十章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第三十章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1基本要求[TOP]

1.1掌握①常用抗组胺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②腺苷的作用、药理性预适应概念。

1.2熟悉膜磷脂代谢产物及其作用、5-HT受体激动药与拮抗药以及NO的生理意义与应用。

1.3了解前列腺素、白三烯与PAF拮抗药以及其他自体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

2重点难点[TOP]

2.1重点

抗组胺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2.2难点

自体活性物质的生理与病理意义、药理性预适应的机制与意义。

3讲授学时[TOP]

建议3学时

4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自体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正常体内,是由非特定内分泌腺产生的一类活性物质,作用强大,作用于局部——“局部激素”

常见自体活性物质包括: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前列腺素、白三烯;内源性胺类:

组胺、5-羟色胺;血管活性肽类:

P物质、激肽类、血管紧张素、利尿钠肽、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和内皮素等;一氧化氮;腺苷

第一节膜磷脂代谢产物类药物及拮抗剂[TOP]

膜磷脂代谢产物包括廿碳烯酸类(eicosanoids)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具有广泛、高效的生物活性。

一、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和生物转化

细胞膜磷脂在磷脂酶A2(PLA2)作用下释放出AA和PAF,游离AA经两条途径被转化:

①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途径,AA被催化生成前列腺素类(prostaglandins,PGs)和血栓素类(thromboxans,TXs);②脂氧酶(lipoxygenase,LOX)途径,生成过氧化氢廿碳四烯酸、白三烯类(leukotrienes,LTs)、羟化廿碳四烯酸和脂氧素(Lipoxins,LXS)。

其中PGS和LTS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参与了炎症、血栓形成和速发型过敏反应等多种病理过程,与心、脑血管疾病、哮喘和休克等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二、前列腺素和血栓素

【药理作用】

1.血管平滑肌TXA2和PGF2α具有缩血管作用,对静脉血管作用尤为明显;TXA2还是平滑肌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具有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

PGI2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能松弛小动脉。

2.内脏平滑肌多数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具有收缩胃肠平滑肌的作用,PGE2和PGF2α收缩纵肌;PGI2和PGF2α收缩环肌;而PGE2松弛环肌。

在呼吸道,PGE1、PGE2和PGI2使平滑肌松弛,TXA2和PGF2α则可使其收缩。

此外,PGE2和PGF2α对子宫平滑肌有收缩作用。

3.血小板PGE1和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而TXA2则促聚集。

4.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致热原使白细胞介素1(IL-1)释放,IL-1又可促进PGE2的合成和释放。

PGE1和PGE2特别是脑室给药,能使体温升高。

脑室注入PGD2可产生自然睡眠。

PGE能促进生长激素、催乳素、甲状腺刺激素(TSH)、ACTH、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释放。

【临床应用】

1.作用于心血管PGs类药物

前列地尔(alprostadil,PGE1)

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

与抗高压药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有协同作用。

阴茎注射用于诊断和治疗阳痿。

不良反应有头痛、食欲减退、腹泻、低血压,心动过速、可逆性骨质增生和注射局部红肿热痛等,禁用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依前列醇(epoprostenol,PGI2)与依洛前列素(iloprost)

依前列醇舒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是最强的抗凝血药。

可替代肝素,用于体外循环和肾透析时防止血栓形成;尚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多器官衰竭、外周血管病和肺动脉高压。

依洛前列素是PGI2衍生物,性质稳定。

2.抗消化性溃疡的PGs类药物

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

PGE1衍生物,能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组胺、五肽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

对促进吸烟者的溃疡愈合有良好疗效。

它不升高血清胃泌素水平,对防止溃疡复发较其它抗溃疡药更佳。

恩前列素(enprostil)

PGE2衍生物,可抑制胃液分泌,有细胞保护作用。

能增进结肠和子宫的收缩,故孕妇慎用。

3.PGs类生殖系统药物

地诺前列酮(dinoprostone,PGE2),作为阴道栓剂催产药应用于2~3月妊娠的流产。

硫前列酮(sulprostone),用于终止妊娠。

卡前列素(carboprost,15-甲基-PGF2α),活性高,作用时间长,副作用小,安全简便,终止妊娠后能很快恢复月经和生育功能,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几乎无影响,是一种很有希望的避孕药,主要用于终止妊娠和宫缩无力导致的产后顽固性出血。

三、白三烯及其拮抗药

白三烯

包括LTC4、LTD4、LTE4、LTF4,被公认为体内的重要炎症介质,在人体的多种疾病中起作用。

1.呼吸系统LTs可引起支气管收缩、粘液分泌增加和肺水肿。

LTC4、LTD4、LTE4对呼吸道都有强大的收缩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LTA4和LTB4则作用很弱。

2.心血管系统静注LTs先短暂升压,是其直接收缩外周血管之故;而后持久降压,是LTs引起的心输出量和血容量减少所致,LTs具有负性肌力作用。

LTC4、LTD4和LTE4能促进血浆外渗,并可引起冠脉持久收缩、使冠脉流量明显减少,加重缺血缺氧,加剧心绞痛与心肌梗塞。

作用强度为LTD4>LTC4>LTE4,LTs可能是缺血性心脏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3.炎症与过敏反应LTB4对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促进白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聚集,产生炎性介质,释放溶酶体酶。

LTC4和LTD4使小动脉收缩,减低血流速度,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并使小静脉扩张,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与PGs有协同作用。

白三烯拮抗药

羟乙酰苯类(EPL-55712):

阻断LTD4或LTE4受体,松弛平滑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LTD4结构类似物:

竞争性阻断LTD4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抗哮喘。

扎鲁司特(zafirlukast)、孟鲁司特(montelukast)、普鲁司特(pranlukast)

LTB4受体阻断剂:

抑制白细胞趋化、游走和聚集,具有抗氧化作用和缓解细胞损伤作用。

白三烯合成抑制药(5-LOX)抑制剂):

齐留通(zileuton)可预防或减轻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发作,降低严重病人皮质激素用量。

四、血小板活化因子

1.PAF的生物效应引起血小板聚集,中性粒细胞聚集和释放;产生活性氧、白三烯等。

可引起低血压、血管通透性增加、肺动脉高压、支气管收缩、呼吸抑制、过敏反应、炎症反应等。

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中毒性休克、肾脏疾病、变态反应、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PAF拮抗剂

①天然PAF受体拮抗剂:

银杏苦内酯B(BN52021),对烧伤、顺铂诱导的肾毒、多发性硬化症、关节炎等具有治疗作用,对败血性休克效果尤好。

海风藤酮(kadsurenone)。

②天然化合物衍生的PAF受体拮抗剂:

外拉樟桂脂素(veraguensin)衍生物MK287。

③含季铵盐的PAF结构类似物:

CV3988、CV6209、TCV309。

用于治疗败血性休克。

④含氮杂环化合物:

WEB2086(apafant),用于治疗哮喘。

第二节5-羟色胺类药物及拮抗剂[TOP]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又名血清素(serotonin),作为自体活性物质,约90%合成和分布于肠嗜铬细胞,通常与ATP等物质一起储存于细胞颗粒内。

在刺激因素作用下,5-HT从颗粒内释放、弥散到血液,并被血小板摄取和储存。

已发现7种5-HT受体亚型。

其中,仅5-HT3受体与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耦联,其余6种均与G蛋白偶联,它们的结构包括7个跨膜区段,3个胞浆环和3个细胞外环。

一、5-羟色胺及其受体激动药

5-羟色胺

5-HT通过激动不同的5-HT受体亚型,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1.心血管系统作用复杂。

静注数微克5-HT可引起血压的三相反应:

①短暂的降低,这与5-HT激动5-HT3受体,引起心脏负性频率作用有关;②持续数分钟血压升高,这是5-HT激动5-HT2受体、引起肾、肺等组织血管收缩反应所致;③长时间的低血压,是骨骼肌血管舒张所致,需要血管内皮细胞的参与。

此外,5-HT激动血小板5-HT2受体,可引起血小板聚集。

2.平滑肌通过5-HT2受体、激动肠壁内神经节细胞5-HT4受体均可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使胃肠道张力增加,肠蠕动加快;5-HT尚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哮喘病人对其特别敏感。

3.神经系统侧脑室注射可引起镇静、嗜睡和一系列行为反应,并影响体温调节和运动功能。

虫咬和某些植物的刺可刺激5-HT释放,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痒、痛。

常见5-HT受体激动药

舒马普坦(sumatriptan):

激动5-HT1D受体,收缩颅内血管,用于偏头痛及丛集性头痛

丁螺环酮(buspirone)、吉哌隆(cepirone)、伊沙匹隆(ipsaprirone):

选择性激动5-HT1A受体,抗焦虑

西沙必利(cisapride)、伦扎必利(renzapride):

选择性激动肠壁神经节丛神经细胞上的5-HT4受体,促进神经末梢释放Ach,具有胃肠动力作用,用于胃食道反流症。

右芬氟拉明(dexfenfluramine):

抑制食欲,用于控制体重和肥胖症的减肥治疗。

二、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

1.赛庚啶(cyproheptadine)和苯噻啶(pizotyfine,新度美安)选择性阻断5-HT2受体,并可阻断H1受体和具有较弱的抗胆碱作用。

用于预防偏头痛发作及治疗荨麻疹等皮肤粘膜过敏性疾病。

不良反应有口干、嗜睡等。

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及尿闭患者忌用。

2.昂丹司琼(ondansetron)选择性阻断5-HT3受体,具有强大的镇吐作用,主要用于癌症病人手术和化疗伴发的严重恶心、呕吐。

多拉司琼(dolasetron)、格拉司琼(granisetron)及所有5-HT3受体拮抗剂已被证实可有效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

3.麦角生物碱类5-HT拮抗剂麦角生物碱按化学结构分为胺生物碱和肽生物碱两类,除了阻断5-HT受体外,还可作用于α肾上腺素能受体和DA受体。

⑴胺生物碱:

美西麦角(methysergide)阻断5-HT2A和5-HT2C,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治疗。

麦角新碱(ergotamine)明显兴奋子宫平滑肌而被广泛用于产后出血。

⑵肽生物碱:

麦角胺(ergonovine)能明显收缩血管,减少动脉搏动,可显著缓解偏头痛,用于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

4.酮色林(ketanserin,SUFREXAL)5-HT2A受体拮抗剂。

酮色林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作用强度类似β-肾上腺素拮抗剂或利尿药。

5.氯氮平是一个5-HT2A/2C受体拮抗剂,代表新一类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它们的锥体副反应轻,对多巴胺受体亚型有高亲合力。

第三节组胺和抗组胺药[TOP]

一、组胺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对心肌收缩性的影响:

在人体及某些种属动物,组胺通过H2R直接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增加心肌cAMP水平,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但在豚鼠则表现为H1R介导的负性肌力作用。

近年研究还发现豚鼠心脏交感神经末梢上存在H3R,可能与反馈调节心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有关。

(2)对血管的影响:

组胺激动血管平滑肌细胞H1R、H2R,使小动脉、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

激动H1R可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肿和全身血液浓缩。

人类冠脉血管也有H1R、H2R,两者功能平衡障碍可致冠状动脉痉挛。

大剂量组胺,可发生强而持久的降压,甚至发生休克。

皮内注射小量组胺,可出现“三重反应”:

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红斑上形成丘疹;最后,通过轴索反射致小动脉扩张,丘疹周围形成红晕。

(3)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在血小板膜上存在H1R、H2R。

组胺作用于H1R,激活与百日咳毒素敏感G蛋白偶联的磷脂酶A2,从而介导花生四烯酸的释放,调节细胞内钙水平从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另一方面,通过H2R增加血小板中的cAMP含量,又可对抗血小板聚集。

最终影响取决于两者功能平衡变化。

2.对腺体的作用 组胺作用于胃壁细胞的H2R,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水平增加,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激活H+-K+-ATP酶,使胃壁细胞分泌胃液显著增加。

组胺是强力的胃酸分泌刺激剂,在尚不能引起心血管反应的小剂量下,便足以刺激胃腺分泌大量胃酸。

3.对平滑肌的作用组胺激动平滑肌细胞H1R,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者对此尤为敏感,健康人的支气管敏感性较低。

对多种动物胃肠道平滑肌都有兴奋作用,豚鼠回肠最为敏感,可作为组胺生物检定的标本。

子宫平滑肌依动物的种属不同而敏感性各异。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鉴别胃癌和恶性贫血患者是否发生真性胃酸缺乏症。

【不良反应与禁忌证】头痛、体位性低血压、颜面潮红等。

支气管哮喘者禁用。

培他司汀(betahistine,抗眩啶)

H1受体激动剂,扩张血管,可促进脑干和迷路的血液循环,纠正内耳血管痉挛,减轻膜迷路积水;还有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

临床上用于:

①内耳眩晕病,能减除眩晕、耳鸣、恶心及头痛等症状,近期治愈率较高;②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③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不良反应较少,偶有恶心、头晕等症状。

溃疡病患者慎用,哮喘患者禁用。

英普咪定(impromidine,甲双咪胍)

选择性H2受体激动药,能刺激胃酸分泌,用于胃功能检查;还可增强人心室收缩功能,试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R)α-甲基组胺[(R)α-methylhistamine]

H3受体激动剂,对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不影响脑肥大细胞和神经元中5-HT的分泌。

其他H3受体激动剂类药如英普咪定(impromidine)和布立马胺(burimamide),同时还具有H2受体激动活性。

二、抗组胺药

(一)H1受体阻断药

第一代药物: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苯那君)、异丙嗪(promethazine,非那根)、曲吡那敏(pyribenzamine,扑敏宁)、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扑尔敏)、多塞平(doxepin)等。

中枢活性强、受体特异性差,具有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表现出“(困)倦、耐(药)、(作用时间)短、(口鼻眼)干”的缺点。

第二代药物:

西替利嗪(cetirizine,仙特敏)、美喹他嗪(mequitazine,甲喹酚嗪)、阿司咪唑(astemizole,息斯敏)、阿伐斯汀(acrivastine,新敏乐)、左卡巴斯汀(levocabastin,立复汀)及咪唑斯汀(mizolastine)等,具有①大多长效,②无嗜睡作用,③对喷嚏、清涕和鼻痒效果好,而对鼻塞效果较差的特点。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1.抗H1R作用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作用。

对组胺直接引起的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水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2.中枢抑制作用第一代药物镇静、嗜睡。

第二代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无中枢抑制作用。

3.其它作用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具有阿托品样抗胆碱作用,止吐和防晕作用较强;咪唑斯汀对鼻塞尚具有显著疗效。

【临床应用】

1.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昆虫叮咬,血清病,药疹,接触性皮炎效价。

对支气管哮喘效果疗效差,对过敏性休克无效。

2.防晕止吐晕动病、放射病等引起的呕吐,常用苯海拉明和异丙嗪。

3.其它抗胆碱作用:

苯海拉明、异丙嗪——止吐、防晕;咪唑斯汀——缓解鼻塞

【不良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第一代药物多见镇静、嗜睡、乏力等中枢抑制现象,以苯海拉明和异丙嗪最为明显,驾驶员或高空作业者工作期间不宜使用。

2.消化道反应口干、厌食、便秘或腹泻等。

3.其他反应偶见粒细胞减少及溶血性贫血。

4.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代谢受抑时(如肝病或药物抑制P450酶系的3A家族),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

(二)H2受体阻断药

常见药物: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等。

药理作用:

抑制胃酸分泌,抗消化性溃疡

免疫功能调节作用:

阻断T细胞的H2受体,减少组胺诱生的抑制因子(histamineinducedsuppresserfactor,HSF)的产生,从而逆转组胺的免疫抑制作用。

表现为:

①促进有丝分裂原引起的人或动物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②增强人的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③促进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产生;④促进抗原引起的B细胞增殖,增加抗体的产生;⑤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和人黑色素瘤有一定抑制作用;⑥恢复免疫功能低下动物的免疫功能。

(三)H3受体阻断药

突触前受体,在突触后也有分布,既能调节组胺的合成与释放,又能调节其他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调节中枢和外周器官的活动。

第四节多肽类[TOP]

一、激肽类

1.激肽(kinin)分为缓激肽(bradykinin)和胰激肽(kallidin),具有类似的生物学作用,能扩张血管、收缩平滑肌和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还可致痛,促进白细胞的游走和聚集。

2.影响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药物

(1)抑肽酶(aprotinin):

激肽释放酶抑制剂,使激肽原不能形成激肽。

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中毒性休克。

(2)激肽受体阻断药:

艾替班特(icatibant),通过阻断激肽B2受体治疗支气管哮喘。

二、内皮素(endothelins,ETs)

有3种异型体,分别称为ET1、ET2、ET3。

ET1主要在内皮细胞表达,ET2主要在肾脏表达,ET3则多在神经系统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

ET是至今发现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在体内外均可产生强而持久的血管收缩作用。

1.ETs的合成与受体ET受体分为2种亚型:

ETA受体、ETB受体。

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动、静脉)以ETA受体为主;在肝、肾、子宫和脑以ETB受体为主;肺和胎盘2种受体亚型表达都很高。

2.ETs的生物学作用

①收缩血管作用;②促进平滑肌细胞分裂;③收缩内脏平滑肌;④正性肌力作用。

3.内皮素拮抗药

(1)内皮素受体阻断药:

根据受体的选择性可分为ETA选择性拮抗药和ETB选择性拮抗药以及ETA/B混合型拮抗药;另外还可分为肽类及非肽类内皮素受体阻断剂两种。

(2)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ECEinhibitor,ECEI)被认为是一类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心血管类药物,正在研究之中。

三、利尿钠肽

分为心房利尿钠肽(ANP)、脑利尿钠肽(BNP)和C型利尿钠肽(CNP),具有排钠利尿、舒张血管等作用。

其中,ANP可使肾小球过率增加、近曲小管Na+重吸收减少,具有很强的排钠利尿、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并能抑制肾素、加压素和醛固酮的分泌。

其机制与作用于ANP受体有关。

ANP与ANP受体结合,兴奋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加而产生作用。

四、P物质(substanceP,SP)

作用广泛:

(1)强大的血管舒张作用,特别是对小动脉,从而产生显著的降压作用,可收缩静脉血管;

(2)强烈的内脏平滑肌兴奋作用;(3)刺激唾液分泌和排钠利尿;(4)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巨噬细胞合成、释放溶酶、LTC4、PGD2、TXB等花生四烯酸代谢物。

五、血管紧张素

六、其它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广泛存在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中枢产生抑制食欲和血压升高效应,作用于外周产生强大的血管舒张作用。

神经肽Y(NY)分布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经常与NA一起存在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

作用于突触前,减少NA的释放;作用于突触后引起血管收缩。

第五节一氧化氮及其供体与抑制剂[TOP]

一、NO的合成与生物学特性

NO由L-Arg经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催化转变成L胍氨酸的过程中产生。

内源性NO是一种含不成对电子的气体,具有高度脂溶性,易扩散通过细胞膜。

其性质活泼、极不稳定,在有氧和水的环境中仅能存在数秒。

NO与亚铁血红素有很强的亲合力,因此在血液中,NO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亚硝酸盐血红蛋白失活。

NO与氨基苯磺酸及臭氧作用生成化学发光物质,这一特性为NO的化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生理条件下NO与谷胱甘肽结合生成稳定的亚硝基谷胱甘肽,作为内源性NO载体;病理条件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管内谷胱甘肽减少,内源性NO载体减少。

某些药物可作为NO供体,如:

硝普钠、硝酸甘油、有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可释放出NO。

二、NO的作用和应用

1.舒张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NO,通过弥散作用于平滑肌细胞的GC,使细胞内cGMP含量增加,而产生血管平滑肌舒张;NO具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可对抗缺血再灌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2.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可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减少血栓素A2和生长因子的释放;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另外,NO还可作为抗氧化剂,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从而防止泡沫细胞的产生与动脉硬化形成。

3.呼吸系统吸入NO可对新生儿的肺动脉高压和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对成年呼吸窘迫综合征也有疗效。

4.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NO作为神经递质或调质发挥作用。

第六节腺苷与药理性预适应[TOP]

缺血预适应:

指经短暂缺血之后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明显增强的现象。

在短暂缺血之后,组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出腺苷,腺苷通过激动腺苷受体调节细胞代谢,对随后的缺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药理性预适应:

通过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自身内源性保护物质而呈现的保护组织作用。

腺苷通过腺苷受体发挥作用,腺苷受体可分为A1、A2A、A2B和A34种亚型,其中A1、A2受体与“预适应”关系最为密切。

1.A1受体参与激活K+ATP,K+内流增加,使膜电位超级化,抑制L型Ca2+通道的开放,自律性降低,发挥抗心律失常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激活百日咳毒素敏感性G蛋白(Gi),使与Gi偶联的K+ATP开放;②激活蛋白激酶C(PKC)。

2.A2受体介导对多数血管如冠脉血管的扩张作用,增加冠脉流量;其机制为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调节NO信号及血管平滑肌细胞K+ATP。

此外,A2受体尚参与调节以下效应:

①抑制内皮素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②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③减少超氧阴离子生成。

腺苷“预适应”的心肌保护机理目前认为主要是:

①因K+ATP阻滞剂优降糖可取消腺苷诱导的“预适应”效应,故腺苷/K+ATP被认为是重要机理之一;②因腺苷受体激动剂(美速胺)可使5’-核苷酸酶活性增加,发挥“预适应”效应;而5’-核苷酸酶抑制剂可取消美速胺的心肌保护作用,因此认为腺苷的释放和5’-核苷酸酶的活性是“预适应”的机制之一;③用利血平耗竭递质后,腺苷的“预适应”效应消失,因此认为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及其对心肌细胞α1受体的激动,是腺苷发挥“预适应”作用的重要途径。

其他研究显示乙酰胆碱也介导了“预适应”效应。

由此可见,机理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老药”双嘧达莫因能形成“冠脉窃流”,过去认为无抗心绞痛作用。

后来证实能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对预防心肌梗死有益。

近来发现它是一种腺苷转运蛋白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腺苷的转运,增加心脏内源性腺苷浓度,从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维持心肌收缩和舒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