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434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docx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

浅谈油墨物理性质对印刷的影响

一、比重

  在20℃、1cm3油墨的重量(g)与其体积之比称为油墨的比重。

  油墨的比重,是估算油墨用量和评价其工艺特性的物理量。

目前,市售胶印油墨的比重一般约为1~3g/cm3。

  在调墨过程中,一般应考虑所选配油墨或辅料的比重。

如比重大的与比重小的互相配调时,不仅容易发生分层现象,而且也会引起浮色,使其表面显现比重小的色彩来。

如在配调同一色墨时,比重大的较比重小的耗量多。

在印刷过程中,比重大的墨,不仅耗量大大而且也容易在墨辊、印版和橡皮布上聚集堆积,造成堆墨辊、堆印版、堆橡皮布或糊版等故障,特别是在高速印刷条件下,当墨层转移的均匀性受到破坏时尤其如此。

  二、细度

  细度是指油墨中的颜料、填充料等的最大粒径,以及在连结料中分布的均匀度。

  油墨的细度,在一定程度上了墨体的流动性和着色强度,对印刷工艺和印刷质量影响甚大。

  在印刷过程中,油墨的细度会影响图象的传递和清晰度,这是因为它与印版上的网点面积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如表B-1所列)。

如比例较近时,则容易发生网点虚、扩大、点型不良和不光洁等弊病。

油墨的细度细,则印迹的网点饱满有力,着色力也强。

如太粗时,不仅容易造成毁版、糊版、堆墨(堆版、堆橡皮布),也不利于小网点的完整性。

  目前,国产胶印油墨的细度一般为15~20μm,多数厂的产品在15μm以下,但各种辅料的细度一般在20~35μm。

  表B-1油墨中的颗粒与印版上网点面积的比例关系

网线数

网点

墨中颜料颗粒与网点面积比

线/cm

线/英寸

成数

面积(μm2)

粒径为15μm时

粒径为20μm时

40

100

1

6451

36:

1

20:

1

4

2580

145:

1

8:

1

48

120

1

4480

25:

1

14:

1

4

17921

101:

1

57:

1

53

133

1

3647

20:

1

11:

1

4

14589

82:

1

46:

1

60

150

1

2867

16:

1

9:

1

4

11469

65:

1

36:

1

70

175

1

2160

12:

1

6:

1

4

8426

47:

1

27:

1

80

200

1

1613

9:

1

5:

1

4

6451

36:

1

20:

1

100

250

1

1032

6:

1

3:

1

4

4129

23:

1

13:

1

  三、透明度

  透明度指油墨墨膜覆盖在承印材料上,或相迭在另一墨层表面后,其被覆盖所能显现的程度,它是表征油墨墨膜对被覆盖面遮盖力大小的指标,故通常又称为油墨的遮盖力。

  油墨的透明度。

对于三色或四色印刷的色序设计和印刷后的色彩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三色或四色印刷中,油墨的透明度是实现减色效果的关键。

使用透明度高的油墨,除了考虑原稿和工艺因素外,其色序设计比较灵活。

而在某些多色套印中,如需遮盖其底色时,则要求使用透明度低的油墨,以达到不露底色的目的。

  油墨的透明度,一般分为透明(无遮盖性)、半透明(半遮盖性)和不透明(有遮盖性)三种。

四、着色力

  着色力是指油墨层在承印材料上所能显示颜色强度的能力,它是表征油墨浓度或饱和度的质量指标之一。

  油墨的着色力,除了由其结构中的颜料浓度、含量和分散度决定外,同时也与油墨膜对光波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有关。

一般地说,颜料含量多、且分散度又大时,其着色力强;反之,其着色力则弱。

由于平版胶印是一种间接印刷方法,印张上的墨膜厚度较薄,因此需要借助油墨的着色力予以补偿。

在胶印过程中,油墨的着色力不仅直接关系着印刷效果和印品质量,而且对于油墨的单位面积用量,关系也十分密切。

如选用着色力强的油墨,较着色力弱的油墨耗用量少,又可获得良好的印刷效果。

对于油墨的着色力选择,通常是按印刷品的图文性质而定的。

如以印刷彩色网线为主时,则应用着色力强的,对反应小网点有利。

而以印刷满版实地为主时,则应用着色力稍弱一些的。

  在胶印过程中,对于油墨着色力强弱的判定,通常可以从墨辊表面的传墨量和印品的着色浓度加以对比。

如传墨量多,而印品浓度不足,则表明其着色力弱;反之,则强。

  五、粘度

  粘度是指油墨流动时的粘滞程度它是表征油墨流体流动的阻力(或内摩擦力)大小的指标。

  胶印油墨的粘度主要取决于所用连结料的固有性质和颜料(含填充料)颗粒大小、含量,及其在连结料中的分散状态。

颜料含量高,粘度大;颜料颗粒大,粘度小;颜料分散度好,粘度小。

  在胶印过程中,一定的粘度是保持油墨正常传递、转移的主要条件,也是决定印迹牢度、清晰度和光泽度的重要条件。

油墨粘度过大时,传递、转移困难,使版面墨量不足,造成图文基础裸露形成花版。

同样,粘度过大,也易引起纸张拉毛、脱粉现象,或造成印张的剥离。

但粘度过小时,则容易产生浮脏,严重时会造成墨体乳化,若使其不能保持正常的传递、转移,并逐渐在墨辊、印版和橡皮布上堆积起颜料颗粒,当堆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糊版。

  在胶印过程中,对于粘度的控制,应该根据所用纸张的紧度和印刷速度而定。

紧度大粘度可以大些,反之则应小。

印刷速度慢粘度要大,印刷速度快粘度要小。

  六、粘性

  粘性是指油墨在传递、转移与分布过程中。

其墨层间分离、断裂(或扯开)时所产生的阻力,它是表征油墨的粘附和内聚力性质的,故通常又称为粘着性。

  油墨的粘性,受其本身的粘度、弹性、表面张力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粘性与粘度成正比,但不是绝对的线性关系。

粘度数据只是提供了一个参照范围,因其受纸张、印刷机速度、印品情况等诸因素影响圈较大,故经常出现粘度并不太大但粘性却大的情况,或出现粘度大而粘性并不大的情况。

  在胶印过程中,油墨粘性的大小,主要与墨层厚度与墨层分离时速度有关,墨层厚粘性大,速度高粘性也大;墨层薄粘性小,速度低粘性亦小。

如粘性过小时,其抗分离的力小,则分布的墨层太薄,印品色泽易淡,网点印迹有扩大趋势。

粘性小,抗水性一般也差,故容易造成脏版。

如粘性过大,则抗分离的力大,因而产生传递、转移不很,墨层分布也不均匀,使印张色泽浓淡不一。

甚至造成条痕。

当橡皮布与印张剥离时,如纸张表面强度不足,油墨的粘性又大,则会产生拉毛,严重时造成剥纸故障。

  一般地说,在湿式套印中,油墨的粘性应按色序依次相应递减。

这是因为在多色(如四色或五色)连续印刷中,由于油墨是湿压湿套色叠印,其粘性应按印刷压力、印刷速度、给墨量、纸张性质等实际情况而定,以保证其获得良好的套印性能和印刷效果,防止后一色叠印时,不能很好地粘着于前一色墨层上。

据经理,在湿式套印中,只有当第二色墨的粘性小于第一色,而大于第三色的情况下,才能使墨层套印良好,故一般地说,各色间的粘性,应满足下式要求:

T1>T2>T3>T4。

  七、屈服值

  屈服值是指油墨在开始流动时所需的最小外力。

它是用来表征油墨由弹性变形到流动变形过程的粘滞现象和性质的。

  胶印油墨多属塑性流体,它的屈服值,主要取决于所用连结料的流值性质,及其本身的粘度。

  在调墨或胶印过程中,当油墨的切变力作用下开始变形时,并不立即出现流动,而是在切变力逐渐加大的情况下,才出现塞流现象。

随后,当切变力超过理论屈服值时,才显示出层流现象。

在实际观察到油墨开始塞流流动时,称为最小屈服值;而到出现层流流动时,则称为最大屈服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