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78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Word格式.docx

1、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策略。

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形成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内容

课题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中力求在生活与教材之间构建平台,通过思维迁移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方式方面,要通过教师课堂生活化的语言、行为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另外,还要设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所学内容。

师生之间要积极互动,相互讨论、交流,相互理解、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课堂教学生活化更重要的是能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使学生学得真实轻松。

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近生活,到生活中去感悟德育的魅力。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化能力的培养方法。

(2)调查法:

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兴趣、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课堂行动研究。

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4)个案研究法。

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典型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

(5)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五、研究过程、操作策略:

(一)组织调查,了解现状。

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手段,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因素及积极性进行了调查。

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及课堂参与度的调查统计表

【调查人数300人】

比例项目

选择

我对品德课很感兴趣

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很符合

112人(37.33%)

89人(29.67%)

较符合

91人(30.33%)

103人(34.33%)

不符合

97人(32.34%)

108人(36%)

由上表可见,对品德课感很兴趣的学生不到一半,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更少。

为了寻找原因,我们尝试进行了“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因素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

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因素调查结果统计表

比例

影响因素

百分比

教学目标的可行性

14.68%

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

25.24%

品德课堂活动方式

36.32%

教师、学生的评价

14.33%

其它因素

9.43%

从调查结果分析,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针对现状,组织学习,提出假设。

1、针对调查结果,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德育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对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做好摘录或做好记号。

我们还注重网上学习,将有关文章收集起来。

这样的学习,既学到了理论的东西,也学到了实践性的东西,这不仅对教学有帮助,也对课题研究寻求了理论支点。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主体教育观:

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

(3)、个性社会化原理:

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

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2、提出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假设。

(1)、生活化德育课堂需要——多样化地教学

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需要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

①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

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启发与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共同探究的学习是生活化教学追求的课堂氛围。

②将生活的知识拓展到课堂学习中来。

学科教学是知识科学发展的缩影,但生活不仅仅是科学的世界。

在生活中还有道德的、情感的重要内容,这都将作为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学习资源。

③把生活作为教学的背景。

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外的、校内的、个人的、集体的、科学的、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他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

(2)、生活化课堂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多地重视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学生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学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学习的发展与教师教学的设计与处理直接相关,教师传递的量与学生学习的量,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定性直接有关,教学中涉及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诠释直接影响学生对身外世界的态度,教师必须将自己放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这些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

(3)、生活化德育课堂需要——采取实践、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探究是儿童的本能之一。

儿童学习的活动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儿童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利用各种学习资料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儿童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加注重探究过程和亲身实践,教师可通过适当的训练方法教给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策略和技能,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精神和态度。

总之,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价值观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三)实践探究,初步形成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策略。

设想是否合理,是否可行,需要实践来检验。

为此,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定期进行课堂教学探究,对教学活动设计、实施过程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并在课后及时交流研讨改进的方法,初步形成了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策略,并努力通过这基本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引导我们的德育课堂教学能真正地回归生活。

1、探究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操作策略。

(1)、走进生活,寻找契机,促进体验。

体验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有所感悟。

对于学生较为陌生的一些生活方式,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进行感悟。

比如《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父母的疼爱》一课,为了让孩子感受家人对自己的关爱,知道父母的艰辛,我们提前举行一次活动“我当一天家”,让孩子做一天家长,操持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各种家务。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许多孩子深深体会到了做家务的不易,从而感受到家长的辛苦,心中萌生出许多的感悟。

当老师在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回忆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时,一切显得是那样的水到渠成,许多孩子都想起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既要忙碌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十分不易,许多孩子都十分动容。

课堂气氛非常感人,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地激发。

(2)、访问了解,调查积累,了解生活。

儿童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无可避免地必须要接触社会,走进社会。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就有许多有关社会大家庭的话题:

社区的公共设施的使用与维护,家乡的变化与进步、交通的改进与存在的弊端……这些话题都来自社会,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

课堂上要引领孩子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提高认识,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对这些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所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

可以是直接地人与人的交流访问,也可以是设计好表格请学生进行调查的,还可以是要求学生登陆网站进行搜索。

总之,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用自己的视角了解社会,了解生活。

在执教《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钱,我们的老师要求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家乡的特产,了解它的历史、知道它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毕竟教师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那么多同学聚集在一起的资源却是相当丰富的。

此外,我们还组织部分学生走上街头调查镇江一些特产在外地游客中的知名度,在课堂上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很多孩子都由衷地表达出了生在镇江的自豪,也对一些正在走下坡路的镇江特产忧心忡忡,自发地献计献策,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调查访问让学生融入了社会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孤立的,是社会的一员,要关注社会,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成长

(3)、二次开发,合理运用,感受生活。

研究中,教师还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及时把一些新的信息、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吸收到课程的内容中去,使教材得到二次开发。

就如同新课标所阐述的一样,新教材每一课都以关键词引领各课教学的重点,以图片、诗歌、讨论、活动等方式丰富课堂的教学,极具开放性和综合性,但有时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困惑,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广,有的呈现点式分布,很难在课堂上一一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我们的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相应地补充一些与学生有关的生活事例进行教学,让新教材找到与所教班级的共通点,便于教学的开展。

在“生活”事件的选取上,我们较为慎重。

选取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来促进学生真实的生活;

选取报纸、电视上的典型事例,由于媒体的介入会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可能会引发大家的讨论;

也选取日常生活事件,让我们的教学能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品德与生活》第四册《成长记录袋》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就结合本校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去了解,去评价,并参与设计、填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关注自身发展,自然形成主体意识。

2、实现教学活动方式的生活化。

(1)、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情景——“整理书包”和“穿戴演练”

《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教学片段执教:

贾丽霞

师:

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发现我们班一些小朋友的书本和学习用品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家,弄得爸爸妈妈还要操心帮着整理书包,有时还要把忘了的东西送到学校里来,多麻烦呀,你们做得怎么样呢?

(有几个学生在座位上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师现在想看一下大家的书包,行吗?

生(齐声):

行。

(学生都把书包打开后放在桌子上,教师查看了部分学生的书包。

这样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做,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看谁做得既快又好,完成后小组内互相检查。

(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认真而细心地做了起来,并不时地互相提醒和帮助。

(三分钟后,要求学生都停下来)现在我们来个现场采访,请问,你觉得你们组做得怎么样?

生:

我们组整理得很好,就是有个同学速度太慢了,我希望他以后动作要快些。

请问,你从整理书包的活动中体会到了什么?

书包整理得干干净净,看着很舒服。

我自己会整理书包了,妈妈就可以轻松些了。

你以后打算怎么做?

我每天自己整理书包。

我还要学做其他的事。

好!

接下来我们再进行一次生活的演练。

(出示演练内容:

五分钟之内完成换校服、戴红领巾、梳头、叠衣服这四项内容,先完成的到后面集合。

(出示演练要求:

做到快、静、齐;

互相帮助并检查。

(学生在轻快的乐曲声中开始行动。

看小朋友的巧手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你们个个衣着端正,精神抖擞,多像整装待发的小战士呀!

来,老师和大家合影留念。

(现场拍了一张“全班福”。

(欣赏录像)瞧,这是我校五年级的小哥哥、小姐姐到龙山木屋度假村体验生活时的表现。

(边看边解说)

看了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我也想去当一回小主人,自己生火、做饭。

我要向他们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要当家里的小主人。

我要学着帮妈妈做些家务。

“整理书包”和“穿戴演练”是来自于学生日常的真实的生活,全体学生都乐于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来,学生在体验中学会生活,学会合作!

在教学中,我们增加大量的实践活动。

如《父母的难处》一课教学中,课前开展了对父母一天工作的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体会了父母工作的辛劳;

又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前,分小组开展环保课外调查活动,学生了解到了环保的严峻现状,心中树立了当环保小卫士的信念,并落实到了行动上。

在上《科学技术的喜与忧》课前学生对“吃、穿、行、医”等方面的调查中受到了启发教育。

在上《家乡的变化》一课时,带学生参观了金东纸业、逛了新区的马路,学生在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中,真真切切地去体会家乡巨变。

品德教学注重学生的多元体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多元的。

有视觉上的体验,有听觉上的体验,还有味觉上的体验,教师根据不同的体验方式在课堂上重现生活,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接触生活、感悟生活。

教师可以在传统口述导入的基础上,引进图画导入、音乐导入、表演导入、情境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多种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原课堂的生活本色。

例如,《做事不拖拉》一课,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金钱)”的道理,通过放录像片断《消防车、救护车边行驶边鸣笛》片断,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把学生带到火场、急救中心,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更深、悟理更明、录像这种声、像共现教学手段为学生尝试明理架起了成功的桥梁,同时也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为引导学生弄懂“时间就是知识”这一道德观念,先请同学们看钟,静听闹钟的“滴嗒”声,尝试体验一分钟时间长短,再让学生分组计算或写字,最后统计算、写数据,在听、写、算、说的具体尝试操作过程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一分钟的价值,并准确地概括出“时间就是知识”这一抽象道理。

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多元导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寓理于操作实践之中,目标整合,能再现生活的画面,能引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带给学生视觉、听觉、嗅觉各方面的刺激,使学生能多方位地感知并接受,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

探究学习主要是通过探索性活动,是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法。

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情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家庭结构

《家庭树》教学片段执教:

沈丽

(贴卡片“我”)“我”是家庭中的一员,“我”从哪里来?

生1:

我是妈妈生的。

生2:

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相机贴卡片“爸爸、妈妈”)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爸爸是妈妈的什么人呢?

爸爸是妈妈的老公。

(学生说了一些生活中的俗语,学生们哈哈大笑)。

爸爸是妈妈的丈夫。

妈妈是爸爸——

妈妈是爸爸的妻子。

父母之间有着婚姻关系,这种婚姻关系是我们国家法律承认并保护的。

你是爸爸的什么人?

我是爸爸的儿子。

我是爸爸的女儿。

你是妈妈的什么人?

我是妈妈的女儿。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这两代人组成了一个小家庭。

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还知道有很多同学除了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里也有其他的成员,他们分别是——

爷爷、奶奶

我家家庭成员还有外公、外婆

(相机贴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家庭中,有爷爷、奶奶这样的老人,也有同学家中同样居住着外公、外婆。

这样三代人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这四位老人与爸爸、妈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爸爸、妈妈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儿子和女儿。

不对不对,爸爸是爷爷、奶奶的儿子,妈妈是外公、外婆的女儿。

这样才对。

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准确,那我是爷爷、奶奶的什么人呢?

是外公、外婆的什么人?

我是爷爷奶奶的孙子,外公外婆的外孙子。

我是爷爷、奶奶的孙女。

生3:

我是外公外婆的外孙女。

将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

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理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犹如抽丝剥茧一般,使整个学习过程真实、有效。

我们把探究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着眼于一下几点:

①探究学习不同于接受现成的科学结论和知识,是指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也是实际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

因此,学习活动必须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和行动空间,而不能将过程和答案全部直接呈现给学生。

②探究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索,而不是某种固定过程、方式的重复和再现。

探索必然回遭遇失败,因此探索学习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学习,最终结果的有无以及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依据。

因此,我们结合《我也能研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尝试。

③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活动,活动的开展不限于教室内。

协同的集体讨论和作业是加强探索活动的有效手段。

④形成某种技能是探究学习活动的一方面意义,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给予学生自由探索、创造的机会,这是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础。

六、研究成果:

1、教学方式的创新。

通过研究,改变了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方式,创建了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教师的发展。

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科研能力等方面也不断提高。

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案例近10篇获得了省、市、区级奖。

刘明霞老师制作的《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课件获省二等奖,课题组徐锁娣老师撰写的《李奶奶身上的伤痕》在省思品教案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石松、张书霞、时伟晴、贾丽霞、赵圌扬等老师的案例、论文也在列次的市级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张书霞老师的《有效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品德课堂焕发活力》在区中心发言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在市级范围交流;

沈丽老师在区课程故事讲述中获得二等奖。

的确,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在研究中成长着。

3、学生的提高。

188人(62.67%)

176人(58.67%)

80人(26.67%)

85人(28.33%)

32人(10.66%)

39人(13%)

由上表与前测(见P3)对比可见,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及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明显高于前。

他们的主体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己选择,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厉行的效应。

课后,我们通过行为观察、问题研讨、调查报告、成长记录等了解到学生不但对品德课兴趣浓了,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他们在平常的校园、社区、社会生活中也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在稳步健康地发展着!

七、问题与反思:

经过探索与实践,“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如春风拂面,给我校的品德课堂教学打开了全新的局面,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不足。

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形式有待进一步优化,要有效避免课堂中的形式主义。

教学活动的生成性认识不够。

小学德育课程有很强的动态性,使得教师在完成自己设计好的活动过程中,面对出乎意料产生出的一些儿童在语言、行为、动作、想法上的问题不知所措,都感叹教师的活动实施具有不确定性。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清楚的发现,教师们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处理方法上还有待提高。

请各位专家领导在方法上给予指导,使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教科研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