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513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旅游局《关于对全省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进行调研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对全市相关区县的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以下简称“五古”)进行了摸底,在省旅游局调研组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沈阳方城地区和沈阳路民俗特色街,还在文物部门、规划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五古情况的初步统计。

现将调研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史的沧桑变幻为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中,除去墓葬类、寺庙类的资源,我们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古遗址资源进行了梳理。

一、古城资源

按照已收集上来的情况,沈阳的古城古镇既有汉代(东陵区上伯官村)、高句丽时期(石台子山城),辽代(新民辽滨塔、康平祺州)古城遗址,也有代表明清时期的古城。

1.沈阳方城

沈河区方城地区是指东、西、南、北顺城路以内的区域,面积约169公顷。

该地区从战国时期开始有城市建设至今,是清前期的都城和中后期陪都建设的重点区域,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完整记录了清前与奉系军阀时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具有“十字街”、“井字街”两种道路格局和“宫城居中、前朝后市”的传统都城格局与特征鲜明的宫殿建筑群、多种近代建筑风格的帅府建筑群,对研究清、民国时期历史和中国传统建筑、近代建筑以及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该地区现状文物保护较好,但建筑周边环境保护力度不够,街区整体风貌有待进一步强化。

规划部门认为应在在保护好各文物建筑的基础上,延续“井字街、宫城居中、前朝后市”的中国传统都城布局模式,强化北通天街轴线,严格控制故宫、帅府建筑轴线南侧的建筑景观,加强对“井”字街沿线建筑檐口、屋顶形式的引导和控制,整体协调“井”字街两侧建筑的风格、体量。

按照皇城地区的总体规划,沈阳方城的改造依照“以轴举城”为原则,建立以沈阳路(抚近门至怀远门)为横轴,北通天街(沈阳路至南顺城路)为纵轴,将沈阳路改造和打通北通天街结合起来,在故宫和帅府之间构建“T”字特色文化街区,重点发展宫廷餐饮、皇家住宿、文化旅游纪念品、满清文化精品店等业态。

打通南部帅府、中部故宫和北部城墙遗址通道,恢复皇城中轴,建成国家级世界性的宫前大街,通过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形成贯通皇城南北的历史文化走廊。

利用故宫、帅府两大历史文化资源,以精美的清代和民国建筑群为主体框架,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为重点,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空间的外延,在其周边建设太极、太宗广场等,打造一个规模宏大、内涵丰富、配套完整的历史文化园区,从而将前清——民国这400年的历史在空间上完整的串联在一起,实现历史文化的互动。

2.石台子山城位于沈阳市区东北35公里辉山风景区内的棋盘山水库北岸。

山城借助山体自然形势人工修筑而成,为一座闭合式的石垒山城,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周长1384.1米,环城墙体一周共设有10座马面,4个城门。

10座马面之间相距约60米,马面皆为方形或近长方形。

4个城门分别设筑在东、南、西、北四面,且门下皆有城内向外排水系统。

排水设施和蓄水工程宏大、完备而又设计精巧。

山城挖掘时出土的文物有陶器、铁器、铜器、骨器和钱币等。

石台子山城是高句丽占据辽东时修筑的一座重要山城,是2006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辽滨塔古城位于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

城墙系夯土筑成,东西南北各长300米左右,现仅存西北角台,约六七米高。

有悠久的历史,地处辽朝统治区域的核心区内,辽代为辽州,是辽沈地区的渡辽要津和重镇。

按照辽滨塔地区的发展规划,辽滨塔风景名胜区要建成展示辽代历史文化、契丹民俗文化、满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文化基地,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的一处风景名胜区。

4.辽代双州城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乡境内,与七星山西北对峙,站在城墙上,可遥见七星山顶残存的辽塔。

目前,辽代双州城遗址城墙尚存,呈长方形,城墙东西长370米、南北宽190米,绝大部分高低连续,可见当年规模。

考古专家认为,具有1000余年历史的辽代双州城,是当年镇守辽河渡口的城池,对研究辽金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珍贵的实物价值。

1985年该城址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5.祺州城城址,俗称小塔子城址。

位于康平县郝官屯乡小塔子村,为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创建的祺州城,城址呈正方形,南北长380米,东西宽260米,东、南、西辟有城门,现城门清晰可辨,现存城墙墙基宽10米,墙高2-5米,顶宽1-2米,城南有护城河遗迹,现在城址内已辟为农田。

在城西现代路北现存辽代晚期佛塔一座,现存高度30余米,为十三层密檐砖塔,塔基周长30.96米,因年久失修,现塔身向东南方向倾斜,塔身外表风化严重。

祺州城址是辽代早期城址,对研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进入中原将所俘人口掠回后建立州城等有关历史具有重要的参与价值,是研究康平县历史、地理没革情况的实物资料。

辽代佛塔,建筑风格颇具当时的时代风格,塔身所雕坐佛、飞天、协侍等雕刻艺术品,对研究辽代美术史有重要参与价值,也是研究辽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小塔子城址及塔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未来康平县将打造“辽金文化”产业带,将在新城区海印禅寺附近,修建“辽金文化一条街”,其中将在辽代佛塔(祺州城址)上仿造祺州城城门,城内重建康平文庙、老胡同、老街巷等。

康平县还将聘请文物专家绘制祺州古城复原图,制定复原规划;修建县城至辽代佛塔(祺州城址)及辽代佛塔至辽河岸边公路;恢复建设辽河渡口,建设沿河景观带及木质栈道,开发观光、垂钓等旅游项目。

6.上伯官村汉代城址位于东陵区东陵街道,是近日工作人员正在沈阳四环快速路BT工程六标段施工时发掘的,发掘现场有20余土方,贴有南城墙等标识。

该城址地处沈阳与抚顺之间,当年城址内古街道主要有东西、南北十字街。

其中,东西街道一直是沈抚公路修筑前的“官道”。

经实测,现存南侧墙址残长326米。

在该城址周围,分布着许多两汉魏晋时期的墓群。

二、古镇资源

满都户镇位于辽中县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

清顺治年间,一皇族王子因罪被诛,全家被贬出京城,出山海关来到东北,行至此地落户,初期取地名满都一户,后更名为满都户。

100年前满都户曾是辽宁地区仅次于沈阳、辽阳的经济文化中心。

镇内的兴隆寺号曾称“关外第一名刹”,康熙皇帝曾为寺亲笔题写了“古刹禅林”四个大字,断碑今保存在满都户镇。

兴隆寺的遗址曾被辟为小学,小学搬迁后,遗址所在地是一片空地。

满都户镇地处水路交通要冲,自古商贸繁荣且人才辈出。

老字号商铺东升德、洪裕太药铺信誉良好,远近闻名;大于园子渡口是关内外商品的交易集散地;兴隆寺烧锅久负盛名,“兴隆泉”牌白酒行销黑山、台安、新民与本县各地;有近二百年历史的满都户干豆腐秉承祖传技艺,口味纯正、色泽丰润、柔软且富于弹性,与锦州虹螺岘干豆腐齐名。

满都户镇的柳编工艺有百年历史,它以当地的白柳条为材质,经编、扎、剪、漂、染、熏等多道工艺程序编制而成的工艺品,融天然质朴与美观华丽于一身,是国内工艺美术品种的一朵奇葩。

满都户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开掘自身深厚的文化资源,借兴隆寺的恢复兴建,将满都户打造成近海文化商品的集散地,重现满都户当年富甲一方的兴盛繁荣!

三、古村落

新乐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大街新开河北岸黄土高台之上,1973年首次发掘。

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集居地约2.5万平方米。

其布局与半坡文化很相似,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新乐遗址距今有7200多年的历史。

其出土文物相当丰富,石器有磨制精细的石斧、石凿、磨盘、磨棒、刮削器等,陶器有之字纹深腹罐、高足钵、簸箕形器等。

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碳化谷物、果核等物,说明新乐人已有了原始农业,在物质生产上具有一定规模。

出土文物中还有极为珍贵的煤精制品和木雕艺术品。

1984年建了新乐遗址博物馆。

新乐遗址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0月,新乐遗址博物馆自对外开放后首次进行大修。

改造计划中不仅要解决基础设施老化问题,而且对陈列布展进行了创新改造。

陈列改造将努力还原7000多年前的场景,更直观地说明新乐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新乐文化的价值,展示原始居民生活景象,增强观众的体验感,采用全景画手法,营造“狩猎归来”、“原始制陶”、“原始炊饮”、“氏族集会议事”等场景。

改造后的场馆将于近期正式对外开放。

四、古民宅

1.民国名人公馆系列

杨宇霆公馆,建于民国初期,位于大东区魁星楼路6号,三层楼房一栋,四合院一座,2004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尔巽公馆,建于清末年间,位于小河沿公园内,原有东西跨院和后花园,现仅存四合院正厢房二十余间,现已被定位沈阳市不可移动优秀建筑。

常荫槐公馆,建于民国初期,位于大东区天后宫路,砖木结构,主楼二层,十八间,大门为三卷拱式门道,二侧有门房十一间,现已被定位沈阳市不可移动优秀建筑。

汤玉麟公馆,1930年始建,位于和平区十纬路26号,1935年辟为“国立博物馆”。

1948年,中共沈阳市第一届委员会曾设在这里。

后为辽宁省博物馆,至2004年新馆正式使用。

孙烈臣公馆,建于民国初期,位于大北关街,为两进院落,青砖瓦房,红柱翘檐式的走廊,现以被定为沈阳市不可移动优秀建筑。

万福麟公馆,建于1920年,位于和平区和平北大街17号,现为民革辽宁省委员会。

公馆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2960平方米,建筑面积727平方米。

公馆为优美浪漫的仿巴洛克式建筑。

吴俊升公馆,建于民国初期,位于大东区小河沿北上坎,砖石结构,筑有青砖围墙,大院东侧跨有四合院,现已被定位沈阳市不可移动优秀建筑。

王明宇公馆,建于民国初期,位于大东区工农路,二层楼房,砖石结构,前后有平方二十于间,现已被定为沈阳市不可移动优秀建筑。

现为大东区图书馆。

2.韩俭事大院旧址位于法库县孟家乡孟家村,距法库县城4公里,现为孟家乡政府驻地,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韩佥事于1928年所建,该建筑为四合院硬山式青砖瓦房,院内青砖铺地,现存正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起脊门楼,木制对开大门二扇,四周有高大围墙,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筑,保存完好。

这种颇具东北民族特色建筑的四合院在我市已很难找到,2008年10月29日,被沈阳市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时没有发展规划,也未开发建设。

五、古街区

1.沈阳路民俗特色街

沈阳路清文化民俗特色街,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皇城街道。

街区始建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清太宗皇太极在明朝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扩建沈阳城时修建的,因沈阳故宫坐落在路北,故这条路当时称为宫前路,并于1957年更名为沈阳路。

1998年,沈阳市对沈阳路进行大规模改造,重建了沈阳路东西两端的怀远门和抚近门,拓宽道路两侧,将架空线缆全部落地,重新铺设地下管网,对道路两侧建筑进行仿清风格改造,形成今日之规模。

沈阳路西起怀远门,东至抚近门,全长1137米,现有经营业户280家,年客流量100000人次,年营业额7亿元,上缴税收2000余万元。

以沈阳路、中街路形成的“南文北商”格局在全国独一无二,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

近年来,经规划建设,沈阳路已成为满清民俗文化的代表,每年接待大量的国内外政要和游客到此游览观光购物。

2007年沈河区聘请复旦大学吴志强教授制定的以沈阳路清文化民俗街为重要节点的“盛京皇城”城市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已得到沈阳市批准,并纳入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2.中山路地区

中山地区是指西至长大铁路、东至和平大街、中山路沿线南北各一个街区以内及沈阳站、中山广场周边地区,面积约80公顷,包括8处文物。

该地区是近代满铁附属地的重要节点及空间轴线、沈阳民国时期建筑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体现了西方早期现代设计思潮的空间形态,具有巴洛克式空间格局和多种风格的现代建筑,是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开始板块式发展的标志区域。

该地区拥有大量民国时期建筑遗产,但是保存质量不佳,急需修缮、利用,中山路沿线历史景观风貌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规划部门认为应在延续方格网加放射状道路格局的同时,强化中山路沿线连续的历史景观风貌,整体协调该地区的建筑高度、材质、色彩等。

3.慈恩寺地区

慈恩寺是指南至富教巷和般若寺巷、北至龙凤寺巷、东至大佛寺巷和慈恩寺东巷、西至大南街以内的区域,面积约7公顷,包括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地区具有城市中三寺毗邻的空间布局特征,通过青砖、青瓦、砖木结构的院落式汉传佛教建筑群及庙会等佛教文化活动,记载了唐代以来汉传佛教在沈阳的发展历程,是沈阳市汉传佛教发展的缩影和城市传统风貌的重要体现空间、沈阳城市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铁西工人村

铁西工人村是指东至肇工街、南至南十一西路、西至重工街、北至南十西路,面积约9公顷,包括2处建国初期的历史建筑院落、共32栋建筑。

该地区是建国初期由苏联专家援建的工人生活住宅区的一部分,其中以2到3层的红砖、坡顶建筑为主,内部庭院空间尺度较大,公共设施布置在南北两个居住院落之间,是体现当时工人居住区景观风貌的典型区域、沈阳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建国初期沈阳城市规划及建筑科技发展。

历史风貌保存完好,其中有部分建筑已被改造成为工人生活馆。

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瓶颈

1.文物保护、使用与开发的力度仍需加大

沈阳拥有数量丰富、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文物资源,其中许多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考古价值和旅游价值。

多年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文物使用单位重视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少文物的历史风貌得以重现,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如张氏帅府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金融博物馆”,前身是著名的边业银行,1949年以后由辽宁省煤炭局等单位使用,2005年市政府决定辟其为博物馆,2006年12月作为以金融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对外开放。

博物馆巧妙地利用原有银行旧址的建筑特色,将展览场地和展览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和诠释了金融历史的发展足迹和金融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自开放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了参观者、同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张氏帅府博物馆的游客量和门票收入大幅提升,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但仍需看到,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

如:

东三省总督府,位于沈河区北通天街与盛京路的交会路口,文物长期无人维修,已至近乎成为危楼。

东三省总督府是沈阳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之一,从清朝末年的官员到后来的东三省几任总督,再到奉系军阀张氏父子,都曾在这里办理过公务。

再如,高句丽时期的石台子山城遗址,1998年沈阳市政府投资发掘,2006年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城遗址发掘时,曾经轰动一时,但因为国内外对高句丽民族、高句丽时期的建筑存在的争议,石台子山城的后续开发几乎停滞,遗址也一直封闭不对游人开放。

辽宁的专家学者认为,文物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浪费了旅游资源,而且对遗址的保护也十分不利。

(二)文物资源规划开发面临诸多瓶颈

以沈阳方城地区为例,“盛京皇城”总体规划自2006年初开始,分别聘请国内知名设计专家、沈阳建筑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规划的论证、草拟、制定,几易其稿。

方案旨在进行遗址的恢复与改造,再现消失已久的文化景观。

规划方案将以沈阳故宫为核心,周围环绕通天街遗址、明九门遗址、汗宫遗址、钟鼓楼遗址,整个沈阳方城地区将形成一个以点带面的文化遗迹区,集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

方城地区改造明年起实施,计划到2013年初具规模。

然而具皇城街道办事处的同志介绍,方城规划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是资金瓶颈。

整个方城的改造,需要的资金量初步估算就为300亿,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完成整个项目。

在政府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产权纠结。

文物资源的归属者、使用者、开发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单位或群体,使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面临着许多需要协调解决的矛盾。

三是规划执行。

规划的制定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规划的施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延续。

施行过程中,如何避免规划变更,确保规划的科学实施,在法律法规已经健全的情况下,还需一系列的制度性措施的支撑。

(三)旅游功能在文物开发保护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沈阳文物古迹众多,但旅游部门参与管理的文物类景区很少,甚至对文物资源本身的信息量掌握都极为有限。

文物的保护和开发中的旅游功能往往被忽视。

事实上,旅游是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渠道,发展旅游可以增强文物保护的活力。

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通过旅游这个渠道,能够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

七、助推举措

当前,文物旅游迎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这些都对科学把握旅游与文化、文物的关系,推动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促进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0年国家旅游局就与国家文物局签署了《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已经引起了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的重视。

日前沈阳市市长陈海波在视察时指出,文物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历史遗存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对历史、对城市文明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提升城市品位,丰富文化内涵,为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沈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近期还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将来对全市的文物类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

通过对各类文化文物资源进行梳理和修整,对古城、古镇、古村落进行挖掘和保护,让文化文物资源多年沉睡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有利于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旅游管理部门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全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加快推进文物旅游的发展。

一是挖掘和培育具有吸引力的文物旅游品牌,大力做好旅游宣传推广工作。

二是配合做好全市文物资源的规划和开发,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助推文物资源的开发和繁荣。

三是大力做好旅游人才的教育工作,促进导游员、讲解员文化素质提升,为充分彰显文物资源的价值做出贡献。

 

沈阳市旅游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