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6950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 古诗五首夜雨寄北 省优获奖教案.docx

17古诗五首夜雨寄北省优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

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

_________;[话]:

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

(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

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

——学习《望岳》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

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柏拉图说过:

“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

”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

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           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           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

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

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

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

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

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

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           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

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给人一种美感。

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           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读古诗的能力。

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

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

   教具:

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

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

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

一、导课。

二、赏析《望岳》。

三、吟唱《望岳》。

四、仿写及仿诗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

                                 

一、           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           朗读《望岳》  

三、           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           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           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           仿写古诗词。

七、           学生作品展示。

八、           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           学生背诵《望岳》

十、           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

十一、   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   朗读《望岳》  

十三、   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   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   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   仿写古诗词。

十七、   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   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   学生背诵《望岳》

二十、   抄写课后作业。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导课

   师: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

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

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

生: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

写山的有:

生:

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

写花的呢?

生:

《梅花》。

师:

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

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

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

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

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

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

对。

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

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

齐答“泰山”。

]

师:

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

(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

      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

齐答“象”(笑)。

师:

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赵路遥):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子美。

生(何灿云):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舜):

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

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生(赵诗恒):

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

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

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张胜蓝):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

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

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

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

请停下。

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

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

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刘冠):

从“齐鲁青未了”这一句来看。

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

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

齐答“宽广”。

师:

很好(老师板书“广”)。

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

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

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

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③、④句。

生(张婧娜):

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

从哪里看出来?

生:

(李笑也):

“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

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

“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

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师:

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刘华):

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

齐说“已经说了”。

师:

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

很好。

(师板书“美”)。

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生(洪满川):

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

心胸坦荡。

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满川):

激荡。

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

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

齐说“有山,有云”。

师:

对,山与云连成一片。

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

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

登上泰山了吗?

生:

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

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

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

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

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

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

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

觉得其他山都小了。

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

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

是孔子。

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

登上泰山。

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

齐答“夸张”。

师:

这是夸张。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

对。

写诗就要展开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

同学们想象一下:

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

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

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

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

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

说得好。

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

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

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

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

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

明代有位诗人写到:

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

杜陵人是谁?

生:

齐答“杜甫”。

师:

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

齐读《望岳》。

师:

读得很有气势。

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

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

齐答“歌”。

师:

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

歌声悠扬。

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

《大中华》。

师:

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

生(颜碧文):

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

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

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体同学笑。

师:

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恺华):

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

唱《望岳》(用《三国》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

多么浑厚的歌声。

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广锐):

觉得它气势雄壮,跟《望岳》很相配。

师:

还有理由吗?

生(刘广锐):

还有一首。

   全班同学笑。

师:

我问你还有什么选曲的理由?

生(刘广锐):

内容也很相近。

师:

几个同学告诉我们选曲时,要选内容相近、感情相近、节奏差不多的曲子来唱。

刚才刘广锐天机泄露,说还有一首想唱,让我们洗耳恭听。

生(刘广锐):

唱《望岳》。

(用《蒙古人》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

男女同学的演唱各具特色。

女声甜美清脆,有一种阴柔之美;男声高亢浑厚,有一种:

生:

齐答“阳刚之美”。

(笑)

师:

如果一起唱不是刚柔相济吗?

生:

齐说“一起唱”。

师:

好。

我们男女生一起唱,跟刘广锐选曲的标准一样,张胜蓝、贾明、谭达聪为我们推荐了《中国功夫》这支曲。

我觉得非常好。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唱,颂扬中华民族瑰宝,展示我五班男儿志气。

师放伴奏磁带。

学生齐唱《望岳》。

师:

同学们都谱了曲。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来唱,但你们没唱我也能感受到那种趣味。

虽未成曲调却先有情。

      这《望岳》既适合读又适合唱,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

写得好,节奏感强。

师:

是呀,与其羡慕诗人写得好,不如自己也露一手。

同学们写作之前,先结合这首诗了解一下古诗词特点。

     学生讨论三分钟,探讨古诗词特点。

生(赵路遥):

这首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要用对仗。

师:

赵路遥给我们介绍了丰富的知识。

你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对仗吗?

生(赵路遥):

诗中“荡胸生曾云”与“决眦入归鸟”是对仗的。

句式很工整。

生(叶奕诗):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

师:

严格说起来,这首诗是属于古体诗,不象有些律诗要求那么严。

生(汤洋):

这首诗押韵。

师:

对。

韵脚是那些?

生:

齐答“了、晓、鸟、小”。

师;写诗除了注意这些特点之外,还要善于想象。

生:

(陈旭乔):

写诗要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

师:

对,观山观景充满一种情感,写诗要充满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互相切磋。

      练习写诗。

可以单个写,也可以一个小组集体创作。

      学生写诗练习五分钟。

师(巡视、指导):

有的同学写了《望莲》、《望地王》、《望莲花山》、《望珠峰》。

师:

何灿云的《望莲》,“朵朵水中莲,片片荷叶护”。

哪个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李笑也):

写出莲、荷叶的形状。

师:

写好了交上来,我们展示一下。

师:

展示吴芮的《望月》。

生:

齐读《望月》。

学生笑。

师:

展示颜碧文的《望冬》

生:

齐读《望冬》。

师:

读到颜碧文诗中“白雪如春归”。

我就想到了毛泽东的诗句。

生:

齐答“飞雪迎春到”。

师:

诗句中“如”怎么改会好些?

生(刘志轩):

改为“送”好一些。

师:

很好。

杜甫写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师:

展示汤洋的《江湖——武林》。

生:

齐读《江湖——武林》。

师:

同学们读懂了汤洋诗歌的内容吗?

生:

齐答“笑傲江湖”。

学生大笑。

师:

我们看着汤洋诗歌有没有要改动的地方。

    学生讨论。

生:

没有押韵。

师:

我们帮他改一改。

同学们有改的吗?

没改出来,那好,我们课后改一改。

汤洋这首诗也成为写武林的绝唱。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把同学们的诗一一展示。

课后交上来,我们编订一本诗集。

再传阅。

同学们刚才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其实老师也想唱。

生:

老师唱一首。

师:

对不起,老师唱不好。

我写了一首,献丑了。

师:

展示《感怀》一诗。

师:

我解说一下“感怀”,今天讲这堂课老师感触很多。

“杨柳枝,桃李词”都代指古诗词。

“踏歌不尽心头语”老师看到同学们又唱又写,我很高兴,说不完心中的话。

“前路再和千首诗”在以后,同学们还可以写千首、万首诗歌。

生:

学生笑,齐读《感怀》。

师:

老师唱不好,但老师也选了一首曲来唱这首诗。

同学们帮老师唱一唱。

生:

齐唱《感怀》。

(用《中华民谣》曲)

师:

谢谢。

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今天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我们再来背一背。

生:

齐背《望岳》。

老师展示课件五、“课后练习”。

显示屏故障耽误一分钟(学生背诵《望岳》)。

师:

请同学们把作业题抄好,课后完成。

学生抄作业题。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诗歌,我们对诗歌有了更深的认识。

她不仅仅是形的和谐与庄重,不仅仅是声的柔婉与浑厚,不仅仅是境的幽幻与峻奇她是一汪永不枯竭的泉,一段永不腿色的梦,

一条永不迷失的路。

诗歌,就象一曲生命之歌,荡然于天地之间,令人魂牵梦绕。

同学们,我们随着优美的乐曲,充分与诗歌、与缪斯接触,用婉转的歌喉吟唱出她的神韵,用纯洁的心灵去感受她的灵秀。

师: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

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在多年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每一届学生毕业,我都让他们给我录下一盒古诗词朗诵磁带作为纪念,有个学生录下了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那如痴如醉的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因此萌发了用吟唱的方法教古诗词的想法。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

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

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到两汉时期的汉乐府,再到唐宋时期宫廷教坊和乐而歌的诗词,都说明诗与歌有着很深的渊源

     今年暑假我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一基本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品析语言就是反反复复的诵读,从三岁开始一直背到高三,学习已经倦怠了,再美的诗句也成了顺口溜式的打油诗。

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期开学之初,研究新教材新教法之时,我确定了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1、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纯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

2、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做到:

读一读,感受美;唱一唱,鉴赏美;看一看,理解美;写一写,创造美。

3、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积累古今诗词。

教学方法:

吟诵——翻唱——仿写。

教学程序:

①、发动学生共同搜集由古今诗词谱曲的流行歌曲资料;

   ②、根据诗词内容选择合适的曲谱并练习演唱;

   ③、把诗词原文和鉴赏点评编成资料;

④、根据古诗词特点,进行仿写,并把仿写的古诗词编订成册;

⑤、充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演唱、共同创作古诗词;

   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