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019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张掖市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试题解析版

张掖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请将正确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并不是因为(  )

A.日地距离适中,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适中

B.地球自转周期适宜,昼夜温差较小

C.各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D.日照条件稳定,不断供应给地球能量

【答案】C

【解析】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适中,A正确。

地球自转周期适宜,昼夜温差较小,B正确。

各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是地球的宇宙环境,与温度条件无关,C错误,选C。

日照条件稳定,不断供应给地球能量,D正确。

点睛:

日照条件稳定,地球上温度稳定。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

地球自转周期适宜,昼夜温差较小。

都是地球上有适宜温度的条件。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

3.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答案】2.B3.C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2.由日出日落时间可求三地的昼长分别为:

①14小时,②11小时22分,③13小时零8分。

再依据昼长求出当天的夜长,①10小时,②12小时38分,③10小时52分。

纬度越高,则昼夜长短的差越大。

因此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①、③、②,D正确。

3.依据表格,③地昼长夜短,白昼变长。

若③地为北京,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逐渐北移,结果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各地昼夜长短相差变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C正确,A、B、D错误。

【点睛】本题有一定难度。

(1)题注意注意纬度越高,同一天昼夜长短差值越大。

(2)题注意分析两天的白昼长度。

4.甲、乙、丙是三幅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在二至日的正午阳光照射情况(a或b),对三地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A.三地都位于北半球B.甲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C.乙地位于南温带D.丙地位于北温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二至日是夏至、冬至两个日期。

图甲中二至日的阳光分别从南北两侧照射室内,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说明甲位于赤道上,A错,B对。

乙图中二至日太阳光从南面窗户照射,说明位于乙北回归线以北,C错。

同理,丙位于南回归线以南,D错。

【考点定位】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照情况与纬度的关系,地球上五带划分。

5.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答案】C

【解析】低纬度地区大部分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季节更替不明显,A正确。

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B正确。

高纬度地区全年气温低,季节更替不明显,C错误,选C。

季节更替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变化,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D正确。

2015年2月27日,台湾东部海域发生里氏5.2级地震。

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数字表示地球内部圈层)。

完成下列各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主要发生在④圈层B.火山喷发出现在③圈层

C.①圈层表示岩石圈D.②圈层表示地幔

7.造成台湾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活动B.人类活动

C.火山喷发D.地壳运动

【答案】6.D7.D

【解析】

6.读图,④圈层是地球内核,与地震发生无关,A错。

③圈层是地球外核,火山喷发出现在地表,B错。

①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表示地壳,C错。

②圈层表示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D对。

.....................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下列各题。

8.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

9.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8.B9.B

【解析】试题分析:

8.读图,图中序号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按照大气受热过程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补大地”,可见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B对。

9.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主要是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尘埃等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使对流层大气增温。

随海拔升高,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能量减少,气温下降。

结合前面分析,影响箭头是②,B对。

【考点定位】大气受热过程,对流层牲。

【名师点睛】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及来源,判断出序号代表的含义。

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要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各辐射间的关系。

理解对流层特征及成因。

对流层大气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海拔低,距地面近,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多,气温高。

反之气温低。

读形成某半球近地面的气压场及各种力的示意图,L1、L2表示等压线,回答下列各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气压场位于北半球

B.图中F2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C.图中等压线数值L1<L2

D.图中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

11.图中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F1B.F2C.F3D.F2、F3的合力

【答案】10.D11.A

【解析】

10.本题组主要考查风和气压的关系。

在近地面,大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由图可知,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与等压线垂直,且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等压线数值L1>L2,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排除C。

F2是使风力减弱的摩擦力,其方向与风向相反,排除B。

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因此应位于南半球,排除A,故选D。

11.读图,由图可知,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与等压线垂直,且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等压线数值L1>L2,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F2是使风力减弱的摩擦力,其方向与风向相反;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排除BCD,故选A。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风和气压的关系。

在近地面,大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与等压线垂直,且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等压线数值L1>L2,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F2是使风力减弱的摩擦力,其方向与风向相反;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因此应位于南半球。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地某年4月17日~20日气温和气压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4月17~20日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及可能带来的天气现象是(  )

A.暖锋,绵绵细雨天气B.冷锋,大风沙尘天气

C.气旋,大雾天气D.反气旋,冻雨天气

13.此次天气过程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最可能是(  )

A.农牧业设施受到损坏B.附近山区易出现山洪

C.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D.缓解绿洲农业供水紧张

【答案】12.B13.A

【解析】试题分析:

12.期间出现气温迅速下降、气压迅速升高的过程,为冷锋过境天气。

因处于我国西北地区,又是春季,因此冷锋过境一般带来大风扬沙扬尘或沙尘暴天气。

B正确。

13.此次冷锋过境,带来大风、降温、沙尘天气,对当地农牧业设施造成破坏,A正确。

因没有降水,B错。

沙尘天气,导致大气质量下降,C错。

大风加速土壤水分蒸发,D错。

考点:

冷锋过境天气及影响

2014年3月22日~28日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其宣传的主题是“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水资源问题再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4.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B.地下水、河流水、冰川

C.雨水、河流水、湖泊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15.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

A.多年的平均降水量B.多年平均蒸发量

C.多年降水量与径流量之和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答案】14.D15.D

【解析】

14.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故选D。

15.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故选D。

16.陆地上的水在不断流动,互相转换。

下图中(图①、②是河流横断面,虚线为地下潜水位)正确反映河流洪水期水体之间补给情况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补给关系。

河流洪水期,则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潜水,出现河流水补给地下水,而洪水期河流水位也高于湖泊水位,故河流水注入湖泊。

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下列各题。

17.有关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东亚地区:

环节①水量7月份较小

B.南亚地区:

环节②水量1月份较大

C.地中海沿岸:

环节③水量7月份较小

D.开普敦附近:

环节⑥水量1月份较小

18.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施加影响最大

B.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

C.修建水库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空间分布

D.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⑤和⑥的水量

【答案】17.C18.D

【解析】

17.东亚地区,环节①是海水蒸发,水量7月份较大,A错。

南亚地区,热带季风气候,环节②是大气降水,水量7月份较大,B错。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环节③是地表径流,水量7月份较小,C对。

开普敦附近,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1月份是夏季,环节⑥是植物蒸腾,水量1月份较大,D错。

18.环节①是蒸发,目前人类对环节①施加影响小,A错。

环节③是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B错。

修建水库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分布,C错。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⑤地下径流、环节⑥蒸腾的水量,D对。

点睛:

判断各环节的作用,根据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各环节的特点。

地中海沿岸,7月份是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地表径流水量7月份较小。

开普敦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1月份是夏季,炎热干燥,植物蒸腾水量较大。

森林有涵养水源功能,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地下径流、蒸腾的水量。

19.在下图中的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

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

C.①②均向北流动

D.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洋东岸

【答案】B

考点:

本题考查等温线分布和洋流分布。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掌握南北半球气温分布的差异和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南北半球的高低纬度分布判断寒暖流性质。

20.关于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

B.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C.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

D.地壳运动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答案】B

【解析】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能力和太阳能,A错误。

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B正确。

内力作用有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有的非常剧烈,如地震等,C错误。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D错误。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21.河流a、b、c三处与三幅剖面图对应正确的是

A.a—①B.b—②C.c—③D.a—②

22.对a、b、c三处所受到的侵蚀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a处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B.b处以向下侵蚀作用为主,向两岸的侵蚀减弱

C.c处以向下侵蚀作用和向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D.c处曲流处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2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

A.河流的上游地带,城市较密集

B.平原低地地区的聚落,一般沿河成块状分布

C.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D.江南水乡地区比华北平原地区的乡村规模大

【答案】21.D22.A23.C

【解析】

21.河流a位于上游,以下蚀为主,河谷深窄,对应②,D对。

B位于河流中游,河道加宽、变浅,对应③。

C位于河流下游,流速慢,以侧蚀为主,河道宽、浅,对应①。

A、B、C错。

22.a处位于上游,流速快,侵蚀能力强,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A对。

b处下侵蚀作用为减弱,向两岸的侵蚀增强,河道变浅、变宽,B错。

c处以向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道宽且浅,C错。

c处曲流处凸岸堆积,凹岸侵蚀,D错。

23.河流的上游地带,地势坡度大,空间狭小,城市较少,A错。

平原低地地区的聚落,一般呈团块状分布,B错。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C对。

江南水乡地区河网密度大,地域空间小,比华北平原地区的乡村规模小,D错。

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4.图甲中A处的地形为(  )

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

25.若图甲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则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乙中的(  )

A.aB.bC.cD.d

【答案】24.C25.A

【解析】

24.图甲中A处的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A、B错。

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貌是山岭,A处地形为向斜山,C对。

D错。

25.若图甲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则该处的岩石类型是石灰岩。

图乙中根据箭头方向,a外力作用形成,是沉积岩。

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最有可能为图乙中的a,A对。

b与a可以相互转化,b是变质岩,d是岩浆,c是岩浆岩,B、C、D错。

点睛:

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

水向低处流,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貌是山岭。

外力作用形成,是沉积岩。

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

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

二、综合题(共50分,请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到答题卡相应位置)

26.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 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图中曲线表示气温的水平变化,直线短线表示空气的运动路径)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答案】

(1)由市中心向郊外波动下降;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2)图中箭头方向为:

市中心向上,高空水平指向郊区,郊区下降,近地面水平指向市中心(3)①等量的太阳辐射使植被覆盖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②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③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解析】整体分析:

根据曲线形态,判断气温分布特点。

气温曲线数值由市中心向郊外波动下降。

植被覆盖的绿地,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

植被吸引二氧化碳,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水分蒸发、植物蒸腾,也降温。

(1)读图,图中气温曲线数值由市中心向郊外波动下降。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2)图中市中心气温最高,箭头方向向上,在高空箭头方向水平指向郊区,在郊区下降,郊区的近地面箭头水平指向市中心。

(3)从下垫面性质分析,等量的太阳辐射,植被覆盖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

从大气保温作用分析,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

另外,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27.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2)乙处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

(1)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从山上向山下流动过程中,流速快,侵蚀力强,携帝大量碎石和泥沙;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变慢,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沉积

【解析】

(1)甲地的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属于向斜。

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甲地形成山岭。

(2)乙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或洪积扇)。

河流从山上向山下流动过程中,流速快,侵蚀力强,携帝大量碎石和泥沙。

河流流出山口,地形变的开阔,地势平坦,流速变慢,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在山前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也叫洪积扇地貌。

28.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某气候特征图(图b)和亚洲季风示意图(图c),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a中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干湿状况。

(填“干燥”或“湿润”)ABCD。

(2)概括描述图b所示气候的特征,该气候是受图a中(填字母)气压带或风带控制而形成的,该气候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规律是。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_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为。

【答案】

(1)A湿润B干燥C干燥D湿润

(2)(终年)温和湿润D分布在南北纬40。

~60。

大陆西岸地区(3)甲寒冷(低温)干燥(少雨)

【解析】

(1)图a中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干湿状况。

A是赤道低气压带,湿润。

B东北信风带,干燥。

C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干燥。

D是盛行西风带,湿润。

(2)图b所示气候的特征是终年温和湿润,该气候是受图a中D风带控制而形成的,该气候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规律是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区。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北半球是冬季。

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甲所示,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受亚洲高压影响,气候特征为寒冷干燥或低温少雨。

29.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寒流)被冷却饱和而形成;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

读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说出②海域容易出现海雾的理由。

(2)简述P地冬季多降水的主要原因。

(3)图中海域有一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答案】

(1)②海域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

(2)P地冬季吹西北风,西北风经日本海海面后,湿度增加,遇地形阻挡气流被抬升,形成地形雨;又因P地沿岸受暖流的影响,湿度增大,故P地冬季多降水(3)(北海道渔场)位于温带的大陆架海区,又位于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繁盛,鱼类的饵料多

【解析】

(1)②地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暖流带来的充足水汽遇到寒流后降温,易冷却饱和产生海雾。

(2)P地位于日本群岛西部,日本中部有山地,冬季时P地处于冬季风(西北风)迎风坡,因此降水较多。

(3)图中渔场为北海道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上泛到表层,营养物质多,浮游生物多,饵料丰富鱼群富集;寒暖流交汇还形成水障,阻碍鱼群游动,导致鱼群集中。

【点睛】日本中部为山地,东部地区位于夏季风(东南风)的迎风坡,因此夏季多雨;西部地区位于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因此冬季多雨。

因夏季风来自较低纬度的太平洋上,因此水汽更加充足,造成日本东部年降水量大于西部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