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122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18 大小:20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8页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8页
亲,该文档总共2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2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 文言文阅读.docx

中考一轮复习《火线100天》语文第10讲文言文阅读

第10讲 文言文阅读

广西中考命题分析与预测

地市

年份

考查篇目

考查知识点

题型

分值

玉林

防城港

2015

桃花源记

实词对比理解、句子翻译、内容理解

选择

9分

2014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实词虚词对比理解、句子翻译、内容理解

选择

9分

2013

答司马谏议书

实词虚词对比理解、句子翻译、内容理解

选择

9分

河池

2015

曹刿论战VS出师表

实词解释、虚词对比理解、句子翻译、对比探究、人物形象

选择、简答

12分

2014

小石潭记VS桃花源记

实词解释、虚词用法、内容理解、句子翻译、艺术手法、思想感情

选择、简答

12分

2013

强项令VS细柳营

实词解释、虚词用法、句子翻译、艺术手法、人物形象

选择、简答

12分

2015

送东阳马生序

实词解释、虚词用法、内容理解、句子翻译、对比的作用

选择、简答

11分

桂林

2014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实词解释、虚词用法、内容理解、句子翻译、思路概括、谈启发

选择、简答

11分

2013

岳阳楼记

实词解释、虚词对比理解、内容理解、句子翻译、主观表达

选择、简答

11分

北海

2015

强项令

实词对比理解、虚词对比理解、内容理解、句子翻译、揣摩言外之意

选择、简答

12分

2014

卖油翁

实词对比理解、虚词对比理解、内容理解、句子翻译、拓展延伸

选择、简答

12分

2013

桃花源记

实词对比理解、虚词用法和意义理解、内容理解、句子翻译、主观表达

选择、简答

14分

2016年命题预测

  纵观近3年的中考试卷,文言文的考查比较稳定。

预计2016年中考文言文考点仍将主要集中在词语的意义与用法、句子翻译、内容理解、要点归纳、人物分析、写法赏析等方面,复习时应重点掌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015年广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学科说明(语文)》也明确指出: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准确判断文言句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之、其、于、以、而等)的基本用法;能根据语境翻译文言句子;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评价。

(2015·北海)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

“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

“欲何言?

”宣曰: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

“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

“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

“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原创)划分句子节奏。

(每句限划两处)

(1)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2)威不能行一令乎

【思路点拨】 划分节奏之前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划分出文言句子相应的停顿。

【参考答案】 

(1)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2)威∕不能∕行一令乎

⇨考点一:

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3.句首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宣叩头谢主∕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B.臧亡匿死∕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以宣尝为二千石∕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年七十四,卒于官∕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同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对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平时要积累、记忆。

A项的意思分别为“认错”“感谢”;B项的意思分别是“逃亡犯”“无”;C项都是“曾经”的意思;D项的意思分别是“死”“最后”。

【参考答案】 C

⇨考点二:

文言实词

【方法指导】 文言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

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宣于夏门亭候之∕万钟于我何加蔫

B.帝令小黄门持之∕无丝竹之乱耳

C.愿乞一言而死∕学而不思则罔

D.董宣廉洁,死乃知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这几个虚词都是初中阶段要重点掌握的虚词。

A项的意思分别是“在”“对于”;B项的意思分别是“代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的意思分别是“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的意思都是“才”。

【参考答案】 D

⇨考点三:

文言虚词

【方法指导】 1.对常见的虚词,平时要注意积累,归纳。

(见附录8)

2.联系语境、结合上下文。

如: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中的“之”结合上下文知道代徐公。

3.熟悉语法,能清楚准确找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字前是“莲”做主语,“出”做谓语,那么“之”字属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又如:

“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中的“而”字表修饰,因为“止”是谓语,“笑”和“止”两个动作同时发生。

4.翻译下列句子。

(1)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2)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思路点拨】 句子翻译要注意的就是逐字逐字地一一对照翻译,关键的字词必须翻译出来。

(1)句要注意“而”“良人”“何以”,第

(2)句要注意“豪强”“莫”。

【参考答案】 

(1)(皇帝您)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2)从此捕捉打击倚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考点四:

翻译句子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

对、换、留、删、补、调。

(1)对,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3.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

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不随心所欲,抛开原文,凭空编造。

“达”就是要通顺流畅,不要使句子文白夹杂。

“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通过叙述洛阳县令董宣秉公执法的故事,表现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狂妄自傲的性格特征。

B.本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董宣的形象,又通过皇帝和京城百姓对董宣的评价作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高大丰满。

C.汉光武帝对董宣杀死公主家奴的态度,由“大怒”“欲箠杀之”,转变到赦免并重赏他,说明光武帝是个明辨是非的君王。

D.董宣执法严明,威名远扬,百姓称其为“卧虎”,地方豪强闻风丧胆,在他治理期间,洛阳县没有申诉的冤案。

【思路点拨】 把握文意和理解内容的题目,首先必须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对照选项一一从文中找出对应点。

由此可知,本文并没有表现出董宣嫉恶如仇、狂妄自傲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A

⇨考点五:

内容理解

【方法指导】 1.审清题意,把握要点。

题意是答题的方向,只有方向对头,才能接近成功的目标,否则,答案与问题就会风马牛不相及。

2.扣住文本,有的放矢。

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

3.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

在答题的最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直接入题,且观点必须具有探究性,这样,才能体现出个性阅读的意义。

4.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对于主观的、开放的题目,回答起来就容易随心所欲,海阔天空,甚至出现明显错误或有悖公德的观点,这样是不行的。

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站得住脚,让人信服。

总之,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提取信息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

 

6.“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请联系实际,揣摩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思路点拨】 首先要读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子和普通百姓是不同的。

再结合全文的意思知道二者不同在于同做一件事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最后联系实际生活,将天子和白衣分为两类人来谈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

做百姓的,如果做了错事,犯了国法,殃及的只是个人和家人;位高权重者则不同,一旦做错了事,乱了纲纪国法,殃及的就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考点六:

拓展延伸

【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选文。

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选文(包括链接材料),理解文中内容、情感,再结合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善于捕捉信息。

要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

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当然还要考虑观点的正确性。

4.组织语言。

语言要简洁明了,通顺流畅。

 (2015·河池)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7.请你选择曹刿或诸葛亮,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思路点拨】 对于把握人物形象的题目,一定要紧扣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的关键句子。

【甲】文从曹刿在乡人的劝阻下极力“请见”以及和主公的问答及最后对胜利的总结等言行中,可以看出其特征。

【乙】文从诸葛亮对后主的建议可以看出其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示例:

曹刿爱国,深谋远虑,细心谨慎,有高超的指挥才能;诸葛亮忠君爱国,一心希望兴复汉室。

⇨考点七:

人物形象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包括了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

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的方法)、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的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

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形象概括的准确。

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8.(原创)【甲】文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依据和【乙】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建议有什么相同之处?

【思路点拨】 首先要明确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依据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思是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诸葛亮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然后找出二者的共同之处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

都是主张在位者贤明,不能被混淆视听。

⇨考点八:

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①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②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③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④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一)《论语》六则(《论语》)

(2011·河池)考查热度★★★

文言词汇积累卡

特殊用法

词语

例 句

意 思

通假字

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今异义

有朋自远方来

可以

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虚词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必有我师焉

【课文在线】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温故而知新(     )

(4)思而不学则殆(     )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

(7)四十而不惑(     )

(8)不逾矩(     )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并自为其名

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D.六十而耳顺∕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之所以强调“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在复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知识、新体会、新发现的人才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学习要谦虚,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C.“四十而不惑”,说明人在壮年后才感到困惑。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要辩证地对待学与思之间的关系。

5.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则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

请简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二)期行(刘义庆)

(2009·玉林、防城港)考查热度★★

文言词汇积累卡

特殊用法

词语

例 句

意 思

通假字

尊君在不

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入门不顾

虚词

相委而去

【课文在线】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是无信/是进亦忧,退亦忧

B.太丘舍去/屋舍俨然

C.相委而去/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下车引之/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翻译句子。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三)乘船(刘义庆)

(2010·玉林、防城港)考查热度★★

文言词汇积累卡

特殊用法

词语

例 句

意 思

古今异义

幸尚宽

后贼追之

所以

本所以疑

一词

多义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

虚词

歆辄难之

王欲舍所携之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遂携拯如初

【课文在线】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一起)

B.何为不可(可以)

C.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

D.遂携拯如初(救助)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B.本所以疑∕所以动心忍性

C.既已纳其自托∕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幸尚宽,何为不可?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歆对别人的求助先是感到为难,后来在王朗的坚持下才勉强答应,可见他是个优柔寡断并缺乏见义勇为之心的人。

B.王朗开始有救人、助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说明他是一个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C.世人通过华歆、王朗救助人这件事来评定二人品行,从而知道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任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5.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四)伤仲永(王安石)

(2010·玉林、防城港)考查热度★★★

文言词汇积累卡

特殊用法

词语

例 句

意 思

词类

活用

父异焉

邑人奇之

宾客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古今

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或以钱币乞之

稍稍

稍稍宾客其父

众人

泯然众人矣

一词

多义

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虚词

于舅家见之

环谒于邑人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课文在线】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世隶耕 ______________

(2)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

(4)父利其然也 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父利其然也

B.借旁近与之/使与台齐

C.邑人奇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D.于舅家见之/又留蚊于素帐中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文章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文章题目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才华泯灭的悲伤之情。

 

(五)卖油翁(欧阳修)

(2014·北海;2009·河池)考查热度★★

文言词汇积累卡

特殊用法

词语

例 句

意 思

古今

异义

尔安敢轻吾射

但手熟尔

一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