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452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docx

马克思主义考试题纲

1.(必考)马克思主义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选择)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产生原因: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必考)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即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B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1.(必考简答)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客观实在)

3.物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又是相对静止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⑤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5.(重要)物质决定意识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②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本质来源于客观,又高于客观)

6.(简答)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社会历史趋向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8.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活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0.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①具有客观性②具有普遍性③具有多样性④具有条件性

11.事物的永恒发展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败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2.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范畴

①原因与结果②现象与本质③内容与形式④必然性和偶然性⑤现实性与可能性

13.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4.(非常重要材料分析题p40-43)矛盾

(1)矛盾的同一种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表现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群中又存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

△每一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的矛盾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的。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吗规定性

△(简答)量产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的内容: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

1.科学的实践观是:

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2.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三大基本要素)

3.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种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4.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作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①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②是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5.(单、多选)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6.(选择)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7.(选择)人的社会实践包括:

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8.(选择)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9.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选择)

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①反映特性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定性(反映的特性就是摹写性)

②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③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12.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3.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帮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①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②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③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5.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②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相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②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二者相互依存②二者相互包含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16.真理与谬误

①真理与谬误是互相对立的

②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

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

17.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18.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多选)价值的特性:

①客观性②主体性③社会历史性④多维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

③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包括:

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③物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3.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简答多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①劳动资料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②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③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要把握两点:

①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后果有:

①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反之,相反

6.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内涵: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历史的五种社会形态:

①原始社会②奴隶社会③封建社会④资本主义社会⑤共产主义社会

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9.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重要动力)

10.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其他影响因素:

①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②精神文化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重要因素

11.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存在社会分工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具体劳动(劳动价值:

)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价值):

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评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力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5.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的价值形式和④货币形式

6.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7.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8.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自发波动

9.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②导致收入两级分化③阻碍技术的进步

10.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1.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

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12.资本原始积累:

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13.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简答判断)“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判断)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资本是增值价值的价值)

14.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①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②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1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②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16.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17.资本可区分为:

①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②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8.(背概念)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①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19.(多选)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20.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1.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3.(单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

①危机②萧条③复苏④高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