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以整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8527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数乘以整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数乘以整数.docx

《小数乘以整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乘以整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数乘以整数.docx

小数乘以整数

《小数乘以整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

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

谁来汇报你的结果?

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学生的汇报。

) 

用加法计算:

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

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

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

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6)买5个要多少元呢?

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

(生试算,指名板演。

)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0. 7 2    扩大100倍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

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

(提示:

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

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

缩小100倍呢?

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 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板书设计:

小数乘以整数

例1:

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

用加法计算:

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

3.5×3=10.5元 

教学反思:

 

《小数乘以整数》教学设计

 

方台东沈小学

宋宝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

老师明确:

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

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

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

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面的位臵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棱的位臵、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

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3、教师:

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

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

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

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

正方体   

面:

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

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

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

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

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

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 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相同点:

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

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方台东沈小学

宋宝玉

 

《分数乘分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3,第11页例4以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3、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 关键: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或者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2×34               516 ×32            15×35       38 ×12 

2、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 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 一袋大米,每天用去34 千克,3天用去多少千克?

 

(2) 某修路队,每天修路32 千米,5天修多少千米?

 

(3)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全程的320 ,4小时行驶全程的几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

 

问题一:

1

4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1) 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5 ×14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①15 ×14 表示什么?

 

经过讨论,使学生理解15 ×14 ,就是求15 的14 是多少,也就是说把15 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多少?

 

③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面墙的15 的14 ,是占整面墙的120  

板书:

15 ×14 =120  

④ 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⑤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板书:

15 ×14 = (   )(   )    = 120  

想一想:

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15 ×14 = 1×15×4= 120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问题二:

34 小时粉刷多少呢?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5 ×34  

(2) 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5 ×34 =1×35×4 =320

  (3) 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注意:

画示意图时,要紧密结合15 ×34 的意义加以分析。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3、 教学例4 

4、 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1)23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列出算式 310 ×23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③强调: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 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 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

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题后“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第3、4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34 ×29       47 ×78            56 ×325            712 ×914  

4×38              715 ×10          14×221           1835 ×15 

二、列式计算。

 

1、34 的67 是多少?

 2、58 千克的45 是多少?

 

3、35 小时的512 是多少?

 

三、解答下列问题。

 

1、高山村农民开荒,每小时开垦荒地18 公顷,45 小时能开垦荒地多少公顷?

 

2、一个长方形长35 dm,宽12 dm,它的面积是多少dm²?

 

板书设计

分数乘分数

例3

问题一:

14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15 ×14 =120  

课后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方台东沈小学

宋宝玉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方台东沈小学

宋宝玉

 

《圆柱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实物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按形状将他们分一分类吗?

 

2、在这些形体中,哪些我们已经认识,并且知道它们的特征了?

 

3、剩下的这些形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板书课题)。

突出两个圆柱图。

 

4、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2个圆柱,再看一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3个圆柱,它们都是直直的(点击,抽象出圆柱的平面图形),而且上下一样粗,象这样的圆柱就叫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5、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二、教学圆柱的特征:

 

1、观察这些圆柱,想一想,点击出示研究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生1:

圆柱有2个圆。

你来指一指。

 

师:

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圆柱还有其他的面吗?

你来指一指。

请摸一摸圆柱上下两个面,再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面,叫曲面。

 

②、那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柱平面图 

师:

圆柱上下2个平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的底面是2个什么形?

(板) 圆柱周围的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板)。

 

请同学们看平面图,圆柱的2个底面是圆形,根据美术上的透视原理应画成椭圆,其中看不见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圆柱,你还有什么发现?

 

圆柱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

有没有方法验证呢?

请同学们看桌上的3个圆柱,其中1号圆柱两个底面都可以揭下来,2号圆柱只有1个底面可以揭下来,3号圆柱的底面不可以揭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师:

你是用几号圆柱验证的?

说说你的想法。

 

生1:

用尺子量一量圆柱底面的直径,看是不是一样大。

    

师:

 你的方法能验证别的圆柱吗?

你真了不起,一个方法就能解决3个圆柱的验证。

你是用几号圆柱检验证的?

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2:

揭下2个底面,重合起来比,发现它们完全相同。

演示。

 

生3:

揭下1个底面,贴到另一面,它们也完全相同。

演示。

 

生4:

先沿一个底面画圆,再把圆柱倒过来,和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它们也完全相同。

演示。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验证出2个底面完全相同(板)。

 

2、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点击出示问题,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

它们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师:

圆柱的粗细由什么决定?

底面越大圆柱就越粗,底面越小圆柱就越细。

 

师:

圆柱的高矮由什么决定?

圆柱的高是从哪儿到哪儿?

从上底面到下底面的都是高吗?

高要怎样?

和什么垂直呢?

 

师:

和两个底面垂直的线段长度是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圆柱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在黑板的图上标明高)师:

如果老师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

(师生演示)老师斜看划一下,这个是圆柱的高吗?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