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1247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2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综观近几年有关本单元的高考试题,从内容上看,主要考查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创新等内容;从地位上看,本单元内容是文化发展的问题,即传承与创新,在高考中具有重要地位,务必给予高度重视;从题型上看,有选择题,有简答题,也有材料题,其中包括具有探究性质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来中国观光,同时又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

观赏自然风光和领略“异国风情”是跨境旅游两个主要目的。

领略“异国风情”,实际上是在感受和体验(  )。

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③世界文化的趋同性 ④不同文化的排他性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异国风情”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体现,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①②项符合题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在某些“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世界其他民族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危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文化的趋同性”;不同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不同民族文化完全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故选A。

答案:

A

2.(xx·山东文综)xx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

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本题以“中华文化游”为题干设题,选取中华文化与世界多民族文化这一知识点,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适中。

旅游资源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①④正确,应选B。

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B

3.邮票是一个国家的“艺术名片”,“鸡”作为人民群众喜爱的吉祥动物,也一次次跻身于方寸之间。

不仅我国陆续发行了不少与“鸡”有关的邮票,法国、韩国、德国等也发行了与“鸡”有关的邮票。

这说明(  )。

A.世界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B.各国的民族文化其内容与形式是完全一致的

C.鸡被世界各国都视为吉祥物

D.各国的信仰有相同的东西

解析:

不同国家发行了与“鸡”有关的邮票,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故应选A项。

B、C两项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4.就韩国政府长期要求日本归还《朝鲜王室仪轨》等文物问题,2011年1月14日,日韩两国政府就此基本达成协议。

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至少有上千万件文物流失于世界47个国家,文物追讨之路漫漫。

之所以强调文物的追讨是因为(  )。

①历史文物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载体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尊重他国的文化遗产所有权是尊重他国文化的起码准则 ③历史文物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各国都遵循各民族文化平等的原则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追讨历史文物是由其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决定的,尊重他国的文化遗产所有权也是尊重他国文化的表现,①②正确。

庆祝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并非各国都遵循各民族文化平等的原则,③④观点错误。

答案:

A

5.xx年春节期间,中国侨联共组派了4支“亲情中华”艺术团和1支“五洲同春”艺术团赴海外巡演。

作为中国侨联从xx年正式启动的文化交流品牌,两大演出获得了海外华侨华人的热烈欢迎,也赢得了“洋观众”的喜爱。

这表明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凸显具有包容性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两大演出获得了海外华侨华人的热烈欢迎,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赢得了“洋观众”的喜爱表明了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演出的成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凸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魅力,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④观点错误。

答案:

A

6.世界上任何国家,无论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民族文化都应受到尊重,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都有权利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体现了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各国文化差异性的原则

B.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D.各国文化发展独立的原则

解析:

由题干规定性可知选B。

C错在“各种”,因为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D说法不符合现实。

答案:

B

7.从5000年前的良渚到1000年前的南宋皇城,从断桥残雪到龙井茶香,西湖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从书本上搬到了无处不在的风景中,xx年杭州西湖申报文化景观类的世界遗产,打的招牌就是东方文化湖。

这给我们发展城市的文化启示是(  )。

A.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心任务

B.挖掘文化内涵,申报世界遗产

C.追求城市共性以符合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D.注重城市文化生态建设,强调多样性和延续性

解析:

西湖的长处就在于保留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延续性,因而成为“东方文化湖”,由此说明城市建设必须注重城市文化生态的建设,注重多样性和延续性,D正确。

A、B两项观点错误,并非所有城市都要走申遗之路。

C违背多样性要求,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8.进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

它既是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又是融词、曲、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源自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又在世代流传中不断凝练与升华。

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③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受外来文化影响才是民族的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传统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越应该加强文化交流,做到博采众长。

故④错误,在世代流传中不断凝练与升华能体现②,故答案应该是①②③。

答案:

B

9.2011年2月2日,是农历大年三十。

每一个春节如一道生活的盛宴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道盛宴,在厚重而绵长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以亲身的参与熔铸出全新的“年味”,并在其中感悟着一种民族气质的升华、民族文化的变迁。

对春节习俗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  )。

①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 ②维系社会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文化的多样性

④消除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实现民族文化大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难度不大。

春节属于民族节日,对春节的传承,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故①②正确。

发展民族文化,就是在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故③正确。

我们传承民族节日,并非消除文化差异,如果文化没有差异,就没有发展,文化也就失去多样性,故排除④。

答案:

A

10.xx年奥运会期间,吉林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晚会《中华风采》将在伦敦亮相海外商演,这是英国向我国省级演出单位发出的首个邀请,届时伦敦将刮起一股东方艺术旋风。

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  )。

①带动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形成中华文化的权威 ③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增强中外对彼此的了解,促进中外文化的融合、趋同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①③分别从经济、文化角度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正确,故选①③;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但不能说有利于形成中华文化的权威,这有违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②不选;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中外对彼此的了解,促进中外文化的融合,但不能说“趋同”,文化趋同违背了文化多样性,故④不选。

答案:

A

11.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xx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

互联网普及率较xx年提升4个百分点。

网络时代历来有新鲜的词汇,如今“成贫困县是‘特大喜讯’”、“坑爹”、“乡村爱情故事”、“Hold住”等通过网络一夜走红。

这说明(  )。

A.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B.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C.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网络写手

D.中华文化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解析:

网络使“成贫困县是‘特大喜讯’”、“坑爹”、“乡村爱情故事”、“Hold住”走红,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A项符合题意。

B项表述错误,文化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实践;C项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A

12.当前要改变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借用大众传媒,传播正确的消费知识,引导他们的健康消费行为,进行绿色消费。

材料表明(  )。

A.文化传播的现象无处不在

B.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C.文化传播能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

D.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解析:

材料表明文化传播能够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消费,即文化传播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3.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认为,燃放鞭炮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意义重大,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疏导使人们享受民俗乐趣。

节日燃放鞭炮是(  )。

A.对传统习俗的继承B.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C.封建迷信活动D.落后的过节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燃放烟花爆竹是在继承传统习俗,故A项正确。

B项与题意不符。

C、D两项理解有误。

答案:

A

14.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思想(  )。

A.是我国人民的指导思想

B.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

C.对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D.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解析: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A、B、D三项均是错误的说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虽然其中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但不能笼统地说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当今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有上述影响作用,但决不是决定作用或根本动力。

答案:

C

15.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历久弥新,不断加进新的内容,以丰富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盛行不衰。

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渗透在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④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①②符合题意当选。

答案:

C

16.于丹首次在美国演讲时,她以现代思维解读中华传统经典,以苏轼的“此心安处是我乡”来慰藉海外华人“根”的情结,以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来解释华人的孝养之心,引起海外游子的内心共鸣,掀起了一场传统文化热潮。

这说明(  )。

A.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习俗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D.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改造西方文化

解析:

本题通过于丹首次美国演讲掀起了一场传统文化热潮,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选择A。

B、C两项不符合题意。

D错误。

答案:

A

17.历史上,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和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和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等,都曾经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这些推动文化发展的因素属于(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思想运动

C.科学技术发展

D.教育变革

解析:

“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这都是思想运动。

答案:

B

18.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结晶,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当今网络技术在更大的的程度上推动了文化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上述内容体现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是(  )。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制约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重要因素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②④B.②③

C.①③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资源的收集、选择、储存的手段和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②③正确;①错误;④体现的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题目要求不相符。

答案:

B

19.胡锦涛指出:

“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这句话是强调(  )。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人民群众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D.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主体的理解。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A错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C、D两项属于知识性错误。

故选B。

答案:

B

20.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下列符合这一内涵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B.学无止境

C.学之,则难者亦易矣D.学而时习之

解析:

学习型社会是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实现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

本题考查对学习型社会的本质与内涵的把握。

A项强调思考,C项强调学习,D项强调复习,都不能正确表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内涵,故排除;学无止境与题干所要求的终身学习涵义一致,故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某中学高二(9)班的同学以“文化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信息一:

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确定了15首曲目,在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

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开。

有人认为,京剧写进教材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古。

(1)讨论争鸣:

如果你参与讨论,应如何反驳上述观点?

(只写出基本观点)(4分)

信息二:

某市小学语文期末测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我知道:

________吃元宵,________吃粽子。

”结果很少有学生答到“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甚至有学生给出“狗吃元宵,猫吃粽子”的答案。

改卷的老师看到学生“百花齐放”的答案,笑破了肚皮。

但笑过之后,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亟待加强。

(2)面对上述现象,如果你出一期黑板报,请写出题目。

并说明推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6分)

(3)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总结发言时就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展开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小组发言人,请说明你的观点。

(6分)

解析:

作为探究题,作答时,既要立足所学知识,阐释观点,又要不囿于知识,注意回答问题时的开放性。

在探究题型大背景下,要细致读题,确定不同设题题型,采取不同的答题逻辑。

答案:

(1)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优秀的京剧曲目是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

③文化应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离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发展将会失去根基。

④要辩证分析京剧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取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题目可以选择: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血脉;要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做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使者等等。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3)①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正确的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取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22.我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1)简要阐述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

(6分)

(2)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明,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一个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正确理解,答好本题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扎实记忆,并做到语言表达简明扼要。

答案:

(1)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它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它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②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

一个民族或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它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①文化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文化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和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这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搞好文化传承。

②我们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书法、绘画、古典诗词、传统工艺等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认真学习和继承,并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23.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2月在北美巡演;2011年2月26日晚,“中国—匈牙利—欧洲文化之桥”文艺晚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会议中心举行;xx年2月24~26日,以“辛亥革命100周年——一个世纪的巨变和传承”为主题的葡萄牙“第六届汉学国际论坛”在里斯本举行;2011年3月1日,为期一个月的“‘读书乐’中国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在秘鲁孔子学院开幕。

这一活动把中国优秀的摄影作品展示给秘鲁学生和人民,让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2011年3月2日晚,中澳女艺术家作品展《女艺术》在澳大利亚曼宁海姆市美术馆举办了开幕仪式。

该展已被列入中国在澳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感受中国”项目,将在曼宁海姆美术馆展出至3月19日,并将作为在中国举办的澳大利亚文化年“想象澳大利亚”项目赴北京展出等等。

这些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简要说明我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依据。

(6分)

(2)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应该注意什么?

为什么?

(6分)

解析:

本题属于高考常见的材料分析题。

第一,要确定设问类型,必须明确该题属于“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

此题第一问属于原因类,着重回答“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

第二问两个问题,其中第一小问属于“怎么样”即如何进行文化交流?

第二小问属于原因类。

要依据不同的设问类型实施不同的答题技巧。

第二,要把握题目的方向性,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范围:

哪个模块?

哪个章节或框题?

哪个知识点?

本题第一问被限制在“文化创新”这个知识点上。

第二问从设问看出被限制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注意的问题”。

第三,依据设问,围绕材料中心信息,提取有效信息与知识进行整合,注意简洁、得当、准确。

答案:

(1)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因此,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能够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②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2)①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