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1697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 doc.docx

七八单元课时计划doc

第13周课时计划主备:

课题

21圆明园的毁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销毁、瑰宝、玲珑剔透”等词语。

(2)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

(3)能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培养学生感悟、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节选《火烧圆明园》的录象。

2、收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想象,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受到教育。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

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

1、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

“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1课《圆明园的毁灭》(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初感圆明园。

1、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

2、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三、走进圆明园,再现昔日辉煌。

1、为什么圆明园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圆明园里到底有什么呢?

2、汇报,出示图片资料,理解众星拱月的布局。

3、出示句子,理解词语。

三、走进历史,感受毁灭。

1、侵略者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上你的感受。

2、汇报

四、走出圆明园,升华情感。

五、作业:

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你有什么感受,用一段话写下来。

课后小记

课题

21圆明园的毁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培养学生感悟、想象能力,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节选《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规模:

非常大 掠夺    

举世闻名 

景观:

千姿百态  毁灭 化为灰烬        

收藏:

珍贵文物  焚烧 损失不可估量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

 

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想象,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受到教育。

1、质疑,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

(投影出示)圆明园以前是如何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1.自读课文,自己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3.交流讨论结果(通过想象,描述圆明园的美景,以体会它的辉煌景观。

)(用投影出示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美景,然后指导他们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描述时不必每一处景点面面俱到,可选择学生熟悉的:

如“金碧辉煌的殿堂”“买卖街”“平潮秋月”“狮子林”等。

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

对于“西洋景观”等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学资料谈谈。

)出示圆明园被毁灭后的图景,引导学生观察。

结合第五自然段,谈谈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联系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这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大火连烧三天会烧掉什么?

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带着无比痛恨之情来读。

四、布置作业

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把想到的写下来。

课后小记

课题

22狼牙山五壮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理解课文的前三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板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在朗诵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题,

是学生感受课文,为深度解读课文做准备。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纪念日。

在抗日战争期间,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英勇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领土和尊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出示图片:

河北易县“狼牙山”和“狼牙山纪念塔”)师:

同学们看这座山,就是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山顶上有个纪念塔,同学们知道是为谁而建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了解一下五位英雄的英雄事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引发疑问

四、学习课文第一、第二部分,初步解读重点段落。

1、同学读完告诉老师,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敌我数量是怎样的?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把描写五位壮士动作和神态的句子画出来,并在边上写上你的感受。

3、学习第三部分

五、作业。

1、课后习题2、3题。

2、抄写词语两遍。

课后小记

 

课题

22、狼牙山五壮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四、五两部分,了解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英雄事迹,学习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紧扣“壮”字,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五壮士的“壮言”、“壮行”、“壮志”,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无限崇敬之情。

3、尝试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板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

敌众我寡英勇奋战斩钉截铁决一死战壮烈豪迈

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想象,体会句子的含义。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英雄故事,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一、自学课文四、五两部分:

1.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为什么?

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告诉老师,哪些语句让你最受感动?

a.自由品读,体味这些语句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同桌对读;师范读后让学生评点;生齐读。

B、师小结。

2、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a.学生质疑。

b.学生解疑。

c.播放录像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选择跳崖的原因。

)指导朗读第五部分课文。

四、总结谈话。

五、作业:

学了课文,你们回去想做什么?

(生自由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好,喜欢哪项就做哪项,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课后小记

 

课题

23*难忘的一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积累常用词语。

会用“真挚”、“意外”造句。

2、理解文中两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板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

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真挚)

大声整齐继续更起劲 (很有感情)

眼睛湿润(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谊。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让学生感悟想象,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受到教育。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练习朗读,培养语感。

1、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难忘的一课》。

这难忘的一课发生在什么地方?

(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

   2、课件介绍台湾。

二、初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教习生字词。

(“崇”与“祟”的区别)  

三、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3次)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1)读讲第一次出现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

老师是怎样写的?

(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

是怎样体会的?

说明什么?

“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2)读讲第二次出现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

他们是怎样朗读的?

划出这些词语。

重点理解:

“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记。

 

课后小记

课题

24*最后一分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无比自豪、激动、喜悦急切、盼望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根据学生好奇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

 

通过读,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与检查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学法的运用。

利用课件,视频导向,披文入情,让学生了解香港的历史,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一、谈话导入,激情读诗。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

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

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4、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

三、诵读诗歌,激荡情感。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⑴ 指名读第1小节。

⑵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⑶ “叩问”怎样理解?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课后小记

 

课题

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板书设计

根据文意想开去,结合实际是重点;

表达形式多样化,勿忘真情与实感;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课前布置:

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

2.交流:

说什么?

怎么说?

3、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

这段令中国遭受痛苦和磨难的历史,面对这一切,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知识,钻研科学,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让我大呼一句: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课后小记

 

课题

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展示台)

第五、六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的熏陶与感染。

3、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要在学生交流搜集、整理资料方法过程中随机训练和规范语言,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课前准备

1、查阅学生收集的资料。

2、建议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以便展示。

3、制作随堂课件。

板书设计

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豪情壮志、任重道远、

再接再厉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

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

披荆斩棘力挽狂澜、中流砥柱、大义凛然、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

积累是运用的基础,为运用服务,利用已积累并感悟的成语进行写话训练。

实现了课程总目标中的建议——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一、激情导入。

1、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为国捐躯、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日积月累的中16个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边读边巡视、纠正(“同仇敌忾”中“忾”的音为“kài”意思是“愤恨”;“大义凛然”中“凛”的音为“lǐn”不是”lǐng”;“披荆斩棘”中“荆”的音为“jīng”不是”jīn”)

3、尝试理解:

二、多种形式读,熟读成诵。

三、交流课外成语,拓展积累。

1、鼓励学生读出搜集的成语。

2、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学生提供的成语,提倡其他同学积累。

3、读一读,背一背积累的成语

四、尝试运用成语。

请同学们用上书上或者你课外积累中的几个成语写一段话。

课后小记

课题

25、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

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图片、课件

板书设计

              

    远征难    (画细浪)    

25七律长征只等闲 (画泥丸)

         英勇乐观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让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期更好地理解诗,读好诗。

 

明白律诗押韵的特点,把握学习诗词的重要方法。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教师补充介绍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

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二、初读律诗,感悟

(一)解决字词障碍。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应该怎么读呢?

三、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

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

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

(一)交流。

(二)指名朗诵。

(三)四、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

课后小记

 

课题

25、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把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练习感情朗读。

 

一、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

二、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三、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

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

2、“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读诗。

四、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

5、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

课后小记

 

课题

26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14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大意,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板书设计

大典前(1——4)

26开国大典大典中(5——13)

大典后(14——15)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从谈话入手,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兴趣,也顾及了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在阅读中鼓励学生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积极主动地学会发现。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

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

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4、理解题意。

二、自学: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三、交流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3.交流解决部分问题。

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选择一句来读。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课后小记

 

课题

26、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去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

典礼过程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累语言。

 

一、学习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

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

四个“传到”。

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作业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课后小记

课题

26、开国大典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事情发展的顺序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小组内交流,资料共享,通过对比感受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

 

学习事情发展顺序、方位顺序的写作方法。

体会意思。

 

写作训练。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学习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交流资料。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

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

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

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学习“单元提示”。

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课后小记

课题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失子之痛 (不说 不吃 吸烟 皱眉) 常人之父

超人抉择   (安葬在朝鲜)  伟人心胸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个性备课

了解课文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景,催发学生的情感。

 

从整体把握文本,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读中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