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3608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解析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随堂测试

1.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答案】D

【解析】“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这是西方思想,谭嗣同撰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其中的“仁”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故选D;谭嗣同把中国文化中的“仁”用西方科学家的世界本质说做了发挥,故不能说AB正确,所以排除;由于谭嗣同借鉴了西方自然科学家的思想,所以C也等于以偏概全,故排除C。

2.梁启超认为:

“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

且土地问题,虽谓为资本问题之附庸焉可也。

”这说明梁启超

A.突出强调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

B.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

C.其思想与“平均地权”思想相一致

D.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

【答案】D

【解析】“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说明梁启超认为资本问题和土地问题都要解决,只是有先有后而已,故选D;AB不能说明材料全部,属于以偏概全,故排除;其思想有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但是并没有说到具体解决方案,所以没法与“平均地权”的思想进行比较,故C的说法也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这一题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

3.某同学对中国近代一人物总结了三个要点,即“宣扬自由民主”“翻译外国书籍”“赞成改良道路”。

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A.魏源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答案】D

【解析】“宣扬自由民主”“翻译外国书籍”“赞成改良道路”指的是严复,他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而且翻译了西方的《天演论》来宣传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故选D;魏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不会赞成“改良道路”和“宣扬自由民主”,故排除AC;洪仁玕是农民阶级的代表,他虽然也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是并没有提出用“改良道路”,故排除B。

4.1898年问世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刊,其创办者裘廷梁有言“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

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

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

这说明

①白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

②文学革命对报业形成了一定影响

③裘氏希望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

④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由“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可以得出①;题干反映的时间是1898年,文学革命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以②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由“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可以得出③;由“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可以得出④;所以A符合题意。

点睛:

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

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

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

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

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5.有人认为中国掀起洋务运动时,整体社会环境非常有利于引进新事物、实现近代化。

尤其是中国人(尤其是男人)的文化水平,要比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文化水平高出很多。

以下支撑这一观点的最主要理由是

A.印刷术发明早、出版业发达

B.男耕女织的社会生产模式

C.科举考试等文化政策导向

D.中国的学校教育非常普及

【答案】C

【解析】“中国人(尤其是男人)的文化水平,要比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文化水平高出很多”能支撑这一观点需要从文化教育层面来寻找依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使得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和风气,所以一般男子都是有条件就读书考科举,社会向学风气浓厚,最可以证明上述观点,故选C;A只能是技术方面的前提条件,并不能直接证明人们的文化水平,故排除A;B不利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故排除;D错在了“普及”,这并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点睛:

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6.近代中国一些人认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这些人可能是

A.王韬、郑观应

B.李鸿章、张之洞

C.康有为、梁启超

D.慈禧、光绪帝

【答案】B

【解析】“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是说我国的军事武器不如西方人,所以这些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可以推知他们是洋务派,根据所学可知应该是指B;A属于早期维新派,C属于维新派,D属于封建地主阶层的最高代表也基本上是顽固派,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7.晚清时期,有言论曰:

“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

”这一言论

A.批评了顽固派的冥顽不化

B.反映了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激烈交锋

C.是洋务派对洋务运动所进行的宣传

D.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由“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可知指的是洋务派,故排除A;从“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可以看出这一言论是在批判洋务派不学西方的制度,故选D而排除BC。

8.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的观点依次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持“主保中国,次保大清”观点的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主保中国,次保大清”的是为救亡图存,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保大清,次保中国”的是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只保中国,不保大清”的是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故本题选C。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9.有学者认为:

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具有“中国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

①林则徐

②洪秀全

③张之洞

④严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1840-1895年间,林则徐打破传统夷夏观,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是空想的落后的,没有体现“近代观念”;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符合题干要求。

严复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活跃时间在1895年之后。

考点:

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

本题适合排除法

10.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

当时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作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19世纪末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想分别是在19世纪40年代、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排除ABD三项。

由材料关键信息“十九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以及题干“最符合时代潮流”要求,C项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正确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名师点睛】关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

A.把握到一个主题,即救亡图存。

B.把握到三个阶段,即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

C.把握到三个阶级及其流派,即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和无产阶级等。

11.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注:

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这里,梁启超最可能赞同黄宗羲的思想是

①“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民间吉凶(礼仪),一依朱子《家礼》行事”

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民权共和”,这与黄宗羲的“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思想相符,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故①②④是正确的;③不符合黄宗羲的思想。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12.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历史。

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

对此文明首先做出积极反应的是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资产阶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正确;最早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农民阶级代表是洪仁玕,1859年他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较晚,故与题干无关。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顺乎世界的潮流·开眼看世界

13.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

“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由此可知,康有为

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倭”指的是日本,“俄”指的是沙皇俄国,所以这则材料讲述的是康有为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的局势的描述,所以可以看出他关注民族的危亡,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思想;B选项错误,康有为没有这样的论述;C选项错误,康有为是向皇帝陈述事实。

14.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

“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A.其思想与康有为完全一致

B.主张应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

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

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

【答案】C

【解析】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地方代表,材料中“西政为要”说明此时期,张之洞摒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运用西方制度来改变中国,体现出张之洞与时俱进的思想,故C项正确;A中完全一致说法绝对;B中放弃学习西方器物不符合题意;D中“预备立宪”属于晚清政治改革主张。

15.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关注西方科技

C.坚持“中体西用”

D.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答案】B

【解析】“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都是关于西方科技的,而这些用在考题中,这说明中国人当时关注西方科技,故选B;A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体”,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CD。

16.“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代表者

B.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C.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当帝国的权利......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可知该观点属于限制君权,实行民主政治的君主立宪制思想,故排除主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A项,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的B、D两项,选择C项。

17.康有为曾说:

“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

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据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应是

A.皇帝的随从顾问

B.国家的权力中心

C.朝廷的咨询机构

D.政府的执行机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中所述的上下议院“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的东西要上奏皇帝,“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意味着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所以相当于皇帝的咨询机构,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18.19世纪末,有人认为:

“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

圣道也,非器械也。

心术也,非工艺也……若守此不失,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

”据此判断他

A.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倡导革新政治,变法维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出自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的《劝学篇》。

张之洞认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权是对西方的误解,民权也有弊端,以“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

心术也,非工艺也”、“若守此不失”强调了圣道(“中体”)的重要性,主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反对”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错误,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年以后);不能够仅从题干“19世纪末”时间信息来判断,而要忠实于题干材料本身。

D项提及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主张,与题干作者强调圣道(“中体”)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这种见解

A.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否定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C.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D.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历史的解释要用“内因”,即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抹杀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也未否定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人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

“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网于异学。

”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答案】A

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内容

21.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

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1840—1842年)这场现在看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

朝野上下“剿夷”“讨逆”一类的词语风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在震惊与恐惧中认识到英夷的强大,照会中对英国的称呼也由夷转变为“贵国”。

《天津条约》(1858年)明文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至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并由一个临时“专办外交及通商事件”机构逐渐扩展为“策富强总汇之地”。

至此,“夷务”变为“洋务”,并成为大清国第一要务,“洋务”一词也取得正式的地位,泛指一切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事务。

——节选自马嘉利《变“夷”“洋”与“洋”之变》《华章》2012年第29期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

材料四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

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2)大陆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台湾史学界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请阐述他们各自的理由,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

【答案】

(1)变化:

对外国人从称呼“夷”到“洋”的变化,对外洋事物从称为“夷务”到“洋务”的变化。

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显示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中国人开始改变夜郎自大的观念,对西方国家的认识趋于理性。

评价:

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的看法由蔑视转变到平等,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推动了中西交往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2)大陆学者着眼于社会性质的变化,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台湾学者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认识: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可对历史进行不同的分期;科学地进行分期对于研究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解析】

(1)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去评析,要解答这一题需要先根据材料找出变化,再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再在上述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评价。

变化:

由题干中的“剿夷”、“讨逆”到“贵国”可以得出变化之一是对外国人从称呼“夷”到“洋”的变化,由“夷务”变为“洋务”的变化可以得出是对外洋事物从称为“夷务”到“洋务”的变化。

原因:

由材料可知上述变化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显示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中国人开始改变夜郎自大的观念,对西方国家的认识趋于理性。

评价: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时间的变化和中国人对外国人和外国事物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进步,所以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的看法由蔑视转变到平等,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这对于中国来说是有积极作用的,这推动了中西交往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2)理由:

需要根据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来分析。

两个地方对近现代史的分期存在不同,是因为分期标准不同,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使得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或者说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大陆学者着眼于社会性质的变化,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而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是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所以台湾学者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认识:

可以从历史分期的含义、目的、标准和意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具体来说,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可对历史进行不同的分期;科学地进行分期对于研究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点睛:

“问什么答什么”,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在考试过程中,答非所问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这就涉及到了做题时要准确审题,明确问题设问的角度和方向,而不是一味根据材料推论结论。

有时考查考生审题能力往往爱用一个新情境的材料告诉考生一个相应的史实,然后围绕史实从不同角度设问,而不是顺着材料的意思推论结论。

这一题就是提供了历史中的变化和历史分期两个情境,考查考生准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考生必须准确审题才能结合所学准确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