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375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蚌埠二中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

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

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

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

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

如地狱、轮回等。

这是‘鬼学’,讲的是鬼;

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

“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

他自己还说过:

“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C.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2.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C.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3.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

(3分)

答: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

父僧习,齐奉朝请。

庆幼聪敏,有器量。

博涉群书,不治章句。

时僧习为颍川郡,地接都畿,民多豪右。

将选乡官,皆依倚贵势,竞来请托。

选用未定,僧习谓诸子曰:

“权贵请托,吾并不用。

其使欲还,皆须有答。

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

”庆乃具书草云:

“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

此乃朝廷恒典。

”僧习读书,叹曰:

“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

”即依庆所草以报。

大统十年,除庆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

其甥孟氏,屡为凶横。

或有告其盗牛。

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

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

“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

”欣亦遣使辩其无罪。

孟氏由此益骄。

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

言毕,便令笞杀之。

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

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

“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

今欲首伏,惧不免诛。

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庆乃复施免罪之榜。

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榜下,因此尽获党与。

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

每叹曰:

“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

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

朝臣咸知,而莫敢谏。

庆乃进争之。

太祖逾怒曰:

“王茂当死,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

”乃执庆于前。

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

太祖黯然。

明日,谓庆曰:

“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

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选自《周书·

列传第十四》,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僧习为颍川郡为:

治理

B.其使欲还,皆须有答使:

令、让

C.庆辞气不挠,抗声曰抗:

抗议

D.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旌:

表彰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柳庆机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①庆乃具书草云:

“下官受委大邦……此乃朝廷恒典。

②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

③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

④乃复施免罪之榜

⑤庆乃进争之

⑥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A.①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庆的父亲在选拔乡官时,有很多京城附近的权贵纷纷请求托付安排相关人员。

柳庆代父写信,明确提出了选择乡官的标准,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权贵们的无理要求,受到了父亲的赞赏。

B.广陵王元欣是皇亲,他的孟姓外甥曾经因偷别人的牛而被柳庆捕获。

但这个姓孟的人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柳庆放在眼里。

柳庆召集众多僚属吏员聚会,当众用笞刑打死了这个人,极大地震慑了那些豪强贵戚。

C.有一胡姓人家遭贼人打劫,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

柳庆就张贴了一份自首免罪的告示,促其自首,终于全部抓获了这批劫匪。

D.太祖因怒要杀掉王茂,朝中大臣都知道王茂没有犯罪却不敢进谏。

只有柳庆挺身而出,冒着与王茂一起治罪的风险,替王茂鸣冤。

最终使太祖认识到误杀王茂的错误。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

”(5分)

译文:

(2)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

(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7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

飞透窗纱。

看横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8.下列各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叶声寒、飞透窗纱”,是说风吹落叶,带来寒意,而这寒意透过窗纱侵入室内,使屋子的主人感到季节已由夏入秋。

B.“催世换”的“世”,在这里双关时世,借季节的交换来暗示朝代的更替。

C.词的下阕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借用这首唐诗的意境,比喻南宋的覆亡,从而表达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D.词的最后三句写词人沦落天涯,露宿于芦花之中,相伴的只有无数的大雁和明月,烘托了凄凉孤苦的氛围。

9.下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六小题)(6分)

(1),长使英雄泪满襟。

(2)女娲炼石补天处,。

(3)未老莫还乡,。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寒衣处处催刀尺,。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人生自古谁无死,。

(8),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访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

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

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

“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

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住了。

问道:

“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

“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

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

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

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

“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

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文短小精悍,含蓄隽永且虚实相间,既有对兰草的细腻描写和刻画,又有对人生感悟的诠释,情理并茂,发人深省。

B.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既激起了读者急切的期待心情,又使行文跌宕起伏,并为下文“访兰”蓄势。

C.“我”和父亲花了半天时间才到空谷兰草之地,崎岖的山路、直下的瀑布、轰轰隆隆的水声,既表明“访兰”之艰辛,又体现了兰草生长环境之恶劣。

D.“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空谷兰草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我”对大自然美景的怜惜和热爱之情。

E.文章中,“我”由空谷兰草之状之味产生联想,从优美到崇高,咏物以明志,既坦陈了为人处世的意义,又反映了“我”不与世俗同流的人格魅力。

12.文章说:

“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为什么?

(6分)

13.为什么父亲成功培植兰草“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份愠怒?

”(6分)

14.纵观全文,父亲带我到深山去“访兰”,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

A.鹰隼(sǔn)瓦(wà

)刀铁锨(xiān)胼手胝(dǐ)足

B.褫(chǐ)夺踟蹰(chú

)彳亍(chù

)踯(zhí

)躅

C.荨(qiá

n)麻荨(xú

n)麻疹骰(tó

u)子渐(jià

n)染

D.趿(tā)拉唾(tuò

)沫择(zhá

i)菜锃(chè

ng)亮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有些网络文学作品语言模糊不清,塑造的形象怪异偏激,令人不忍卒读。

中学生容易模仿这些作品,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B.很多人听到个税起征点调整为3500元的消息时欢呼雀跃,一片哗然。

尤其是绝大多数低收入的工薪阶层,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C.据悉,温州部分银行曾一度开出“存1万返440元”的高额日息,此举一时间吸引了大量储户。

随后多家银行纷纷跟进,依葫芦画瓢。

D.现在,书法差已经成了中小学生的通病。

不少学生上了高中,字体依然稚嫩,歪歪扭扭;

还有的学生故作潇洒,字迹龙飞凤舞,无法辨认。

1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就怕‘认真’二字。

”张老师说:

“‘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

B.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

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

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

”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D.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18.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①台湾当局公布的有关大陆记者赴台驻点采访的规定有很多不合理的限制,在办证、登记、申请、采访等诸多环节上都给大陆记者赴台采访造成很多不便。

②“新生代武士”系统的作战服采用阻燃性丝绸布料制作,附着在衣服某些部位上的传感器可感知环境,调节改变服装的色彩。

③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

④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的诗描绘了随着大都市的扩张,许多农民濒于破产的景象,这对他这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⑤这只小黑熊的繁殖成功,是北京动物园从五十年代至今的惟一的一只。

序号

修改

19.请从下面的材料中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给“功夫茶”下个定义,不超过50个字。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潮汕一带最为盛行。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最盛行的风俗之一,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采用的是鸟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功夫茶和其他茶的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

功夫茶所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陶瓷。

一套简单的茶具一般要包括一盖碗、三茶杯、一茶盘、一茶池、一壶、一锅、一炉。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它冲泡的步骤很容易学,但是易学难懂,说它是一门艺术并不为过。

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依照下面文句中画线句,另写两个与画线句句式一致,内容一致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面对有缺憾的事物,我们必须学会包容,而不是求全责备。

你如果欣赏塞北的美丽雪景,就必须包容它那难耐的严寒;

,;

,。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一心一意干工作、诚心诚意做好事,却不被人理解,甚至受到讥讽、嘲笑时,我也会生气、难过,甚至有过动摇。

但转念一想,当年雷锋做好事,也有人说他是‘傻子’。

实际上,只要你做的事对社会有益,最终一定会赢得理解,赢得支持!

“雷锋传人”郭明义的“转念一想”令人深思。

请以“转念一想”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三4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A错在后半句与原意不符,B错在将“具体表现”等同于“特质”,D错在“佛道二家”应是“知”“行”两者)

2.B(不亚于儒学的是学说思想方面)

3.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

4.A(B使:

使者;

C抗:

高;

D旌:

表明,显示)

5.B(①②⑤均是突出柳庆之“勇”;

⑧则表明柳庆有勇有谋)

6.C(“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不符合原文意思)

7.(10分)

(1)姓孟的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他竟然对柳庆说:

“今天你如果给我带上了镣铐,以后你又该用什么(方法)放掉我呢?

(2)过去于公断案没有偏差,吩咐家人将家里的大门修高大等待封赏。

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也可以实现高封吧?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柳庆字更兴,是解州人。

父亲柳僧习,担任过北齐的奉朝请。

柳庆自幼聪明机敏,有度量。

博览群书,而不重视章句。

当时柳僧习任颍川郡守,地域

接近京郊,民间多有豪强大族。

将要推选乡官,他们各自依仗权贵势力,争着前来私相嘱托。

一时无法选定,柳僧习对儿子们说:

“权贵们私相嘱托(的人),我一概不用。

他们派来的人现在准备回去了,必须一一有个答复。

你们各自按照这个意思为我起草一封信。

”柳庆于是拟好复信,复信说:

“下官受国家的委派在大郡做官,举荐乡官时,贤能的人就起用,没才德的就不用。

这本是朝廷规定的长期不变的制度。

”柳僧习读了信,赞叹道:

“这孩子有气概,大丈夫理该如此。

”于是依据柳庆所拟之信作了答复。

大统十年,柳庆被授予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是魏皇室的亲族。

他的外甥孟氏,屡次横行不法。

有人告发孟氏盗牛。

柳庆将其逮捕审讯,确认情况属实,立即下令把他监禁起来。

姓孟的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他竟然对柳庆说:

”元欣也派人辩解孟氏无罪。

孟氏因此更加骄横。

柳庆就隆重召集僚属吏员,公开宣布孟氏倚仗权贵虐害百姓的罪状。

说完,就命令用笞刑将孟氏打死。

从此以后,皇亲贵族收敛气焰,不敢再侵害百姓。

有一胡姓人家被劫匪抢劫,郡县派人侦查调查,没有人弄清贼人来自何处,(因受牵连)邻近胡家而被捕囚禁的人很多。

柳庆认为这伙贼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用欺骗他们的方法找到他们。

于是写了一封匿名信,贴在多处官府衙门前,倍上说:

“我们一起抢劫了姓胡的人家,同去的人多混杂,很担心最终秘密泄露。

现在我想出面自首认罪,害怕免除不了死罪。

如果能让先自首的人免除罪责,我就前来告知详情。

”柳庆于是又贴出(自首)免罪的布告。

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的家奴两手反绑来到布告下自首,于是将所有参与其事的劫匪全部抓获。

柳庆坚守正道,明察秋毫(的事迹),大都和这些事相似。

柳庆常常感叹道:

“过去于公断案没有偏差,吩咐家人将家里的大门修高大等待封赏。

太祖曾经对安定国的臣子王茂十分恼怒,要杀掉他,但王茂并没有犯罪。

朝中大臣都了解这情况,却没有人敢进谏。

柳庆就进宫与太祖争辩。

太祖更加恼怒道:

“王茂应该杀掉,您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

”于是(叫人)把柳庆抓到太祖面前。

柳庆言辞神情一点都不屈服,高声说道:

“我私下听说国君如果不通达事理就不是明君,臣下如果不敢(与国君)争辩就不是忠臣。

我努力竭尽驽钝忠诚,确实不敢吝惜生命,只是担心您(被人)看做不明之君而己。

”太祖于是醒悟过来并且要赦免王茂,但是己来不及了。

太祖情绪低落。

第二天,太祖对柳庆说:

“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于是让王茂受冤屈而死。

可以赏赐给王茂家一些钱物,以表明我的过错。

8.D(词的最后三句表明作者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

“南来雁”指南下躲避战乱的人)

9.营造了一种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的对昔盛今衰、朝代更替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及亡国的痛苦之情。

【诗词赏析】

邓剡[yǎn],字光荐,一说字中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他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

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在金陵的吊古之作。

词的上片写景。

傍晚,刚下过一场雨,晚霞映得水面分外明亮。

潮水退下去了,岸边留下层层沙痕。

风吹落叶,带来寒意,而这寒意透过窗纱侵入室内,使屋子的主人感到在西风的催逼之下,季节已由夏入秋。

同时,也使主人怜惜这些飘零的秋叶,将与自己一样沦落天涯。

“懊恨”,是懊恼可恨的意思。

“催世换”的“世”,在这里双关时世,借季节的交换来暗示朝代的更替。

“天涯”,比喻极遥远的地方。

“落天涯”就是流落、飘泊于天涯的意思。

这时南宋灭亡了,广大人民处于异族的压迫之下,不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所以,风吹落叶的情景,就格外容易使人联想起汉民族的不幸遭遇。

邓剡用“懊恨”一词,表明了他对催换季节的西风(隐喻灭亡宋朝的元人)的不满和愤恨。

如果说上片是在写景中隐含着亡国之痛,那么,下片就是更直截了当地写这种哀痛的感情了。

“寂寞古豪华”以下四句,是剪裁和改写了唐人刘禹锡的有名诗篇: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乌衣巷都是金陵城里的地名,是晋代大贵族王家、谢家世代聚居的地方。

随着王朝的变迁,这些原先声势显赫的大族,相继败亡。

寄居在这里的燕子年年飞来寻找原地筑巢,可是房子的主人早已不再是王、谢大族,而是寻常百姓了。

邓剡写这首词时,正在南宋亡后的金陵,所以很自然地借用这首唐诗的意境,比喻南宋的覆亡。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

在残破凄凉的金陵城下,古代的豪华景象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惨淡的夕阳,照着乌衣巷口。

南宋灭亡后侥幸活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