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3970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9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docx

邓文燕教育硕士论文第三次修改重查率

 

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一对一结对学习模式”激励

初中数学后进生进步的实践研究》

研究生姓名邓文燕.

导师姓名许世红.

专业(方向)学科教学(数学)

学号2013040107.

现工作单位广东省信宜市白石中学

导师同意送审签名:

研究生处制表

2015年9月20日填

“一对一结对学习模式”激励初中数学后

进生进步的实践研究

学科教学(数学)邓文燕导师:

许世红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很多学校普通使用的一种教学改革。

它是传统集体授课制的突破和补充,使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且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本文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采用“一对一结对学习模式”进行实践,研究该学习模式对激励初中数学后进生进步的影响。

论文中先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后进生采用“一对一结对学习模式”,重点研究结对学习对后进生成绩、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最后通过成绩的前后比较、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与整理以及对个别学生的访谈等方式得出实践结论:

“一对一结对学习模式”,主要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由优等生带动并激励初中数学后进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逐步改变其被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其数学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后进生的数学成绩。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使这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使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关键词:

一对一;自学;合作学习;数学后进生

 

"ONE-ONEPAIRLEARNINGMODE"PRACTICE,RESEARCHONTHEENCOURAGEMENTIMPACTOFTHISLEARNINGMODEONUNDERACHIEVERS'PROGRESSINJUNIORHIGHSCHOOLMATHEMATICS

Education(mach)DengWengyantutor:

XuShihong

Abstract

Cooperativelearninggroupasabreakthroughandcomplementtotraditionalformsofteachingorganization,iswidelyusedinclassroomteachinginelementaryandsecondaryschool,andachievedgreatresults.Thispaperisbasedoncooperativelearninggroupsand"one-onepairlearningmode"practice,researchontheencouragementimpactofthislearningmodeonunderachievers'progressinjuniorhighschoolmathematics.

First,thepapertakestheformofaquestionnairetoanalyzeandgettheexistingproblemofmiddleschoolstudentsinlearningmath.Andjointheunderachieversin"one-onepairlearning",focusonitsimpactonlearningachievement,learningmotivation,interestsinlearning,thewayoflearning,learninghabits,senseofcooperation,andcommunicationskillsetcoftheunderachievers.Throughthecontrastofexamscoresbeforeandaftertheone-onepairlearningexperiment,andalsothroughthequestionnairedataanalysis,andthroughtheinterviewwithsomestudentsinthisexperiment,Igetaconclusion:

"Onetoonepairlearning"aimstogettheunderachieversinvolvedinindependentandcooperativelearning,theunderachieverslearntoenjoytheactivelearningprocess.thestudentsgetridofthecrammingmethodofteaching,andtomakeupfortheshortcomingsoftraditionalteaching,studentsformagoodstudyhabitandstronginterestinlearning,improvethequalityofstudents'thinkingandlearningability.tofurtherimproveunderachievers‘academicresultsthe"Onetoonepairlearning"isgoodtobeusedinourjuniorschoolmathteaching,itismoresuitableforstudents'mathlearning,andit'salsoaneffectwayto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

 

KEYWORDS:

One-one;Self-teaching;Collaborativlearning;Underachievers;

目录

第1章引言6

1.1研究背景与意义6

1.1.1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需要6

1.1.2山区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7

1.1.3多人合作小组学习存在一定的不足8

1.1.4激励后进生进步的意义9

1.2核心概念的界定10

1.2.1“数学后进生”的界定10

1.2.2“一对一结对学习模式”的界定11

第2章本课题的理论依据13

2.1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13

2.1.1群体动力理论13

2.1.2社会学习理论13

2.2有关后进生的理论14

2.2.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14

2.2.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15

第3章文献综述17

3.1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17

3.1.1有关合作学习的国内研究17

3.1.2有关合作学习的国外研究18

3.2有关后进生的研究20

3.2.1有关后进生的国内研究20

3.2.2有关后进生的国外研究21

3.3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2

第4章初中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与分析23

4.1调查研究对象的确定23

4.2调查的实施与数据收集24

4.3调查结果与分析25

4.3.1分模块的频率分析25

4.3.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32

第5章“一对一结对学习模式”激励初中数学后进生进步的实践研究35

5.1研究方法与工具35

5.2“一对一”的配对36

5.3互助合作学习的内容36

5.4一对一结对学习的模式37

5.4.1课前准备38

5.4.2课堂自学39

5.4.3结对互学39

5.4.4巩固复习39

5.4.5布置作业39

5.4.6批改作业40

5.4.7数学日记40

5.4.8学习评价40

5.5实验案例呈现40

5.6实践中激励数学后进生的策略45

5.6.1增强数学后进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45

5.6.2改善数学后进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45

5.6.3提高数学后进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46

第6章实验分析与反思47

6.1后进生的学业成绩有所提高47

6.2后进生在实验后的变化51

6.2.1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51

6.2.2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53

6.2.3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交际能力55

6.3优等生也得到了提高57

6.4访谈记录和分析58

6.5实验研究的实际应用意义63

6.6本研究实践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3

参考文献64

附录166

附录267

附录370

后记72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需要

1.1.1.1社会发展的需要

团结与合作精神,不管是在什么时代,不论是在哪个国家,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甚至是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协作精神、合作意识不但是个人成长的基础,还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合作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已经成为了地球人的一种需要[1]。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

通过合作,个人才能突破超越单个的极限,发挥众人的协作作用,产生

的效果。

1.1.1.2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符合课程改革目标、素质教育要求。

许多实践说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而这些要求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

1.1.1.3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的需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数学理念中明确指出: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

人的发展是因人而异的,后进生的发展情况也不可能所有都相信,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包括后进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符合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

1.1.2山区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

数学学科主要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

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学习内容不断加深,概念抽象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越来越大,导致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能力与自信越来越不足。

本校属于山区学校,距市区73公里,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没有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跟不上,且很多优秀教师由于条件艰苦等原因调离学校;学生的数学学法单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学习数学知识,通过模仿来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往往没有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

这些现象造成的现状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

很多学生即使人在课堂,也是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或者处在不积极的学习状态下。

还有一些学生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遇到学习问题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故而学习成绩不理想。

一些学生平时只注重记忆基础知识,满足于会做基础题目,稍难题目就依赖老师指导,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虽然山区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孩子,但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同样迫切,他们都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现状。

要改变山区教育落后的现状,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

通过改革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够带动整个学校的改革,才能带动整个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才能改变山区教育落后的状况。

虽然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针对山区学校,并且是“一对一的结对学习”,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进生身上,暂时还没有发现相关的论文。

2009年大学一毕业,我就来到信宜市新宝中学任教,面对我校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我尝试在所执教的班级进行“一对一结对学习模式”激励数学后进生进步的实践研究,希望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落后。

1.1.3多人合作小组学习存在一定的不足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很多学校普通使用的一种教学改革。

它是传统集体授课制的突破和补充,使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且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然而,从现状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存在某些不足,而笔者将要研究的“一对一结对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合作方式的局限,如下表1。

表1:

多人小组合作与“一对一结对”的比较

多人小组合作

“一对一结对”

与度

通常是按成绩的高、中、差三个层次来分组。

优等生参与更多,往往扮演一种代替的角色,代替后进生讨论,代替后进生发言等,易使后进生产生依赖心理、自卑心理。

以成绩优、差为主要依据,再考虑性格特点。

人数两人,每人参与的机会均等。

组员的人数只有两人,两人都是主角,不会产生依赖心理。

 

位置

(1)座位通常是将几个桌子靠在一起,或是围成一圈,让学生围桌而坐,即各组同学以矩形的形状入座或是以圆弧型排开。

但是无论哪种方式,总会有部分的学生是背对着讲台的,当小组活动与全班互动相互转化时,他们就必须突然迅速以转过身子。

这可能会产生肢体上的瞬间不适应,有的学生可能厌烦这样转来转去,从而影响他们的心情,降低学习的效率。

(2)每次上课前后都需要安排桌椅的布置。

(1)采用班级授课的“插秧式座位”,面对讲台,面对黑板,以同桌的形式合作。

学生座位的距离缩小,更显亲切,更方便交流与小声讨论问题。

(2)只需要在课前按照原定的座位表入座即可。

课堂纪律

多个学生面对面而坐,有些学生可能是会因为自制力不强,讨论一些与课堂内容不相关的话题,影响组内的其他组员,而且教师不易发现。

学习目标明确,合作对象唯一。

除了教师监控课堂,优等生也可以对后进生的纪律进行监管,最大限度地维持教学的纪律。

评价对象

教师往往不能公平地进行评价和奖赏,有时候会从而忽略优等生的主动、后进生微小的进步;有时候又会让优等生产生有“负担”过重的错觉,让后进生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除了奖励小组,更关注评价个人,对优等生颁奖“最佳小老师”等,对后进生颁奖“最大进步奖”等。

更能体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班级人数

(1)理想的班级人数是30以下,易于分组,易于管理。

(2)组员太多,一个学生与其他组员太远,或是一个组两头的同学无法方便地沟通。

(1)笔者本校的班级人数一般在55-60人,若6人一组,每个班则要9~10组。

(2)人数少的组需要较少的管理方法,且通常可以较快做出决定。

多人小组合作更能促进优等生、中等生的进步,而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后进生更好地学习,因此小组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依据,一优等生对一后进生,再根据不同性别、个性、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两两结对,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

但“一对一结对”需要考虑的问题是:

1)优等生长时间辅导后进生,会不会妨碍其思维的发展?

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对于一些自控能力低的优等生,会不会受到后进生不良习惯的影响?

3)标签式的优等生后进生结对长期进行,会不会将滋生优等生的骄傲情绪?

这些问题,都将需要在实证过程中得到验证。

1.1.4激励后进生进步的意义

1.1.4.1激励后进生进步是为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学生,是智力、知识、技能、品德、心理、身体各方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为了促进后进生健康且有个性地成长,教师有责任对他们的自暴自弃或是有心无力加以帮助与矫正,采取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向全面发展努力。

1.1.4.2激励后进生进步是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主要就是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不应该只把关注度放在优等生身上,却忽视了后进生,而要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确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树立起“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意识,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负责,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1.1.4.3激励后进生进步是形成良好班风的途径之一

据调查发现,后进生在班上占有一定的比例,因学习长期面临困难导致对学习表现出冷淡、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反感,并把注意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可能会导致纪律涣散、班风不正。

如果教师能对班中每个后进生的情况了解清楚,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转化,促进整个班级的进步,定能形成良好班风。

1.1.4.4激励后进生进步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

转变后进生的学习落后状况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

后进生要达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或家长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这就注定后进生的教育与一般学生的教育很不一样。

因此,教师要具体分析每一名后进生的性格、心理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策略。

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教师也会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掌握教学策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1.2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数学后进生”的界定

对于后进生的定义,因研究的切入点与侧重面不同,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和标准,但不影响对这种现象的深入探讨。

学习后进生,以前称为“学习困难生”、“差生”、“学困生”,现在往往表述为“学习不良生”、“学习障碍生”、“后进生”、“潜能生”、“慢生”等,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对其发展潜力的期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后进生”可分为三类:

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后进生”。

邵瑞珍在《关于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文中界定数学后进生时强调:

1.学生的智力正常;2.这部分学生只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成绩落后;3.这些学生处于持续学习困难状态[5]。

缑国禧、李曜明在《重点中学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则认为:

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比其他学生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勉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生[6]。

我国教育界,“后进生”通常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要达到课程标准合格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困难的学生。

本研究采用的“数学后进生”定义为:

在正常的学习环境里,那些身心健康,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数学学习水平较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方法不正确,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不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学习要求的学生。

这些学生不包括智力不正常者、生理缺陷者、心理异常者。

按照上述定义,“数学后进生”应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是一个身体健全,没有特殊的心理缺陷和智力障碍的人;第二,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中,在接受同等条件的教育下未达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第三,要想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需要教师或家长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7]。

这类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表现出来的共同点是不能掌握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应知识,没有达到规定的相应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效果低下。

但是他们在学习上的落后是可逆的,在一定的帮助和补救教育条件下可以得到改进的。

1.2.2“一对一结对学习模式”的界定

“一对一”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对一个。

在教育领域,人们通常的联想是指一名教师对应一名学生,如:

一对一家教、一对一辅导等。

“一对一”教育模式,源远流长。

中国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经常因学生个人所学不同,年龄不同,对学生进行单独教授,是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对一教育,距今已经2500多年。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收下弟子柏拉图,这是外国最早的一对一教育,距今已经2400多年[8]。

暨南大学李筱岚在硕士论文《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模式浅析》对“一对一教学”的定义为:

与课堂教学不同,以一名教师教授一名学员的教学形式为主[9]。

“结对”最基本的意思是结成一对,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意思。

“结对学习”这个词语来自结对编程(pairprogramming),结对编程往往只需花费大约一半的时间就能编写出质量更高的代码。

结对,积极高效,事半功倍。

比如:

结对帮扶,这是一项扶贫政策,即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城乡困难家庭的活动[10]。

又如:

结对资助,这是指捐赠者通过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安排与受助学生建立直接联系。

根据资助关系可以分为:

一对一结对资助、多对一结对资助以及一对多结对资助三种方式[11]。

一对一结对的形式,可以是优等生与后进生结对子,以优等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示范,帮助后进生优化学习方法,而优等学生则在帮助的过程中也得到培养和锻炼;可以是优等生与优等生结对子,两者交流学习方法,共同讨论问题,争取更大进步;也可以是中等生与中等生结对子,共同克服困难,向优秀行列迈进;还可以优等生与中等生结对子,使中等生提高其学习品质,从而取得更快的进步;还有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结对子,书写认真的和书写马虎的结对子等[12]。

在本研究中,主要是研究优等生与后进生结对子。

根据已有资料与本研究需要,本研究中的“一对一结对学习”特指:

一个优等生配对一个后进生,针对后进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结对助学,结对学习,一对一,面对面,互相帮助,便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从本质上讲,一对一结对学习模式是一种学习形式,是由小组合作形式延伸出来的一个概念,一个优等生与一个后进生组成异质小组,即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两个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

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

在小组中,两人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主要以优等生辅助后进生完成学习任务为主。

第2章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2.1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

2.1.1群体动力理论

勒温是最早提出群体动力理论的,他认为群体的本质是互赖,这种互赖是成员之间的互赖,能够令群体成为“动力整体”(这种互赖的来源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成员的紧张状态可在动力整体中激励群体达成已预定的共同目标。

勒温弟子道奇是合作与竞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他于上世纪40年代提出了该理论,该理论为合作教学的发展带去了直接性影响。

依据道奇定义而言,在存有合作性的社会背景下,“促进性的相互依赖”,通常是群体内的个体目标的直接性表现,在群体内,个人目标与他人目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实现组织共有目标也相当于实现了个人目标。

不少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证实:

个体在合作性的群体内通常都有着比较强烈的工作动机,不仅可以相互谅解,同时也可以相互激励完成目标,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没有任何阻碍存在,因此,非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是明显低于合作性群体的[13]。

此外,竞争与合作理论模型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兄弟的多年研究下已经成型。

竞争与合作理论模型显示,合作的目标结构能促进合作者之间的相互效用,能够间接的提升合作者的心理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