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4054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九册(人教版)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难点:

解答问题时对速度和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准备:

演示软件、实物投影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

开场白:

同学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现在我们把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一、复习铺垫:

 

口答: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

为什么这样求?

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并由学生说明:

张华行走的速度是每分钟走65米,时间是4分钟,求一共走多少米?

就是求张华所走的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钟,                   ?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般的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它是由一个物体运动完成的。

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

    2、出示准备题:

    ①读题看演示,初步理解题意。

    问:

题中告诉我们,张华和李诚是怎样出发的?

他们行走的方向又是怎样?

(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板书:

两地  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②边演示边带学生填写P58表格的数据,并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

我们看看1分钟的情况(演示1分钟的情况)教师问:

张华1分钟走60米,李诚1分钟走70米,那么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是多少?

你是怎样算的?

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

怎样计算?

下面请同学们按表中的四个要求填写2分、3分的路程变化情况。

    学生翻开课本第58页填写。

(教师巡视)

    师生继续填写完这个表格,边演示边让学生回答2分、3分时的情况。

填写完后,教师指表的第4列问:

纵观此列,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缩短了1个60+70米)当两人距离为0米时,说明两人相遇了,这时他们用的时间都是3分钟。

板书:

相遇。

问:

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正好相等)。

学生回答后板书: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两地间的距离。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他们所走路程之和正好等于两地间的距离。

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

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

板书课题:

相遇应用题。

    4、讲授例5。

    ①出示例5,教师读题,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问:

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

(两人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也就是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两人怎样?

(相遇在校门口)

    ②启发学生学习第一种解法

演示后提问:

 a、小强小丽走的路程各是哪一段?

用色段表示。

            b、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

(正好相等)

            c 、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

可先求什么?

(先求两人到校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

(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

(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两家相距的米数。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65×4+70×4

                            =260+280

                            =540(米)

    问:

65×4和70×4分别表示什么?

为什么要相加?

    ③启发学生学习第二种解法。

    问:

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让学生列式计算。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65+70)×4

                           =135×4

                           =540(米)

    问:

65+70求出什么?

乘以4表示什么意思?

请讲出你的解题思路。

相遇时,两人是否一共走了4个65+70米的路程呢?

我们演示来验证一下。

(演示)

    ④小结:

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

一种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另一种是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即是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边说边板书: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齐读关系式。

⑤学生看第58页的例5。

三、巩固练习:

    1.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钟走52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答案。

2.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自选一种方法解答。

    3.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

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

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请一名学生读题,演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也就说明两辆汽车背向而行,两辆汽车开出后有没有相遇?

(没有)求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能用相遇问题的解法吗?

(能)为什么?

(因为甲乙两车每走1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就拉开44.5+38.5千米的距离,3小时后,两车就拉开3个44.5+38.5千米的距离,也就是两车相距的米数。

)

    小结:

当两个物体同时从一个地方背向而行,它们的结果是相距,两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的和等于两地间的距离,同样可以用速度和乘以经过时间,求得相距路程。

                      

   4、思考题: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

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

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全班读题,演示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师说:

求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可以把铁路分为两段,一段是甲开出1小时单独行驶的路程,另一段是两车2小时共同行驶的路程。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师生共同分析不同解法。

    引深:

如果甲车开出后2小时,乙车才开出,又该怎样列式呢?

指一名学生列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行程问题,其中求路程的解答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二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得总路程。

五、作业:

P61第1题,P62第12题。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2、 培养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进行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 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会利用关系求未知数x.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说出下面各题里x的值,并说明理由。

X+15=45           34+x=40

x-8=17             50-x=30

2、 写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师: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授:

(一);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推导:

出示式题 30×6=180    20×40=800

问:

哪位同学能够说明一下这两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由每一道乘法算式分别改成两道除法算式?

  30 × 6 = 180 ①    20 × 40 = 800①

 

 因数   因数   积       因数   因数  积

( )÷( )=( )②  ( )÷( )=( )②

( )÷( )=( )③  ( )÷( )=( )③

提问:

(1) 两组题式题中的②和③式中所得到的数都是 式中的什么数?

(2) 每个因数是由①式中的什么数除以什么数得来的?

(3) 你能试着填写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

试试看,看谁的概括理解力最强?

3、 师生共同检查板演:

两组式题中的②③式与①式比较,发现②③式中的被除数就是①式中的积,第②③式中的除数和商就是①式中的两个因数。

因此,在乘法算式中,只要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因数。

即:

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板书: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二)验算:

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出示:

  2 3

     × 3 5 

1         1 5

         6 9    

8         0 5

提问:

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你能用两种方法验算这道题吗?

怎样验算?

验算:

805÷23        805÷35

 

(三)求未知数x。

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我们可以求解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

1、  出示:

例2 x×25=300

2、  提问:

怎样求x?

根据什么?

3、  生答师板演:

x×25=300

                 x=300÷25

                 x=12

4、  师小结:

在x×25=300中,x和25时乘法等式中的两个因数,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

 

(四)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等式中的未知数。

对于这部分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1)验算:

38×64=2432       205×27=5535

(2)求未知数x。

    X×26=338        18×x=414

    15×x=60          x×1=25

    x×25=100         16×x=0

(1)   说出456×25=11400中,如果第一个因数456不知道,怎么求?

如果25不知道,怎么求?

2、 填空:

 因数

 70  

 

 42

 37

 

 48

 因数

 

 86

 

 37

 25

 

 积

 280

 86

 420

 

 225

  0

 

3、 选择判断:

如果△×□=〇,那么下面的算式中,哪几个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〇=△ ( )   (4)〇÷□=△  ( )     

(2)〇×△=□  ( )   (5)△=〇÷□  ( )

(3)〇÷△=□  ( )   (6)〇-□=△  ( )

4、 思考题:

      215×3□4=□8260

四、总结:

1、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7-3、4、8、9

 

六、板书: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0 × 40 = 800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0          × 6 = 180 ①     x×25=300

31                                   x=300÷25

 因数   因数   积            x=12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二)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

(三)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按数级读数。

难点:

中间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

数位顺序表及活动数字卡。

学具:

算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板书:

个、十、百、千)

(2)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读出下面各数:

3876 6025 7108 4003 4200

3.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教师板书: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4)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

(板书课题:

亿以内数的读法)

1.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千。

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提问:

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

千位满10要怎么样?

(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万”。

(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位左边)

(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提问:

再加一万是多少?

教师明确:

万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

(写在万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

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钟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提问:

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

2.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介绍数位。

一开始上课时,同学们读的万以内的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如3876,是由3个千,8个百,7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6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7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8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3个千是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

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叫做数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

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向左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个级和万级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四个数位;从第二位起,都是十、百、千。

不同点:

万级多一个万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

练一练

(1)十万有(   )个万,一百万有(   )个万,一千万有(   )个万。

(2)一百万有(   )个十万,(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一亿是(   )个一千万。

(3)从低位到高位,按照数位顺序说出个级和万级的每一个数位。

(4)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5)万位的右面一位是(   )位,左面一位是(   )位。

3.教学例1。

(1)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二十八万。

引导学生用个级数的读法来读万级数,但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三千零七十万,指定学生读数。

练一练

读出下面各数,再用文字写出来。

(3)提问:

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万级先按个级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

读万级数时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4.教学例2。

(1)指导学生读例2各数。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提问:

①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②怎样读万级的数?

③在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

④在什么位置上的“0”应该读?

读几个?

阅读课本第3页,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读出下面每组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3)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2.灵活性练习。

出示活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训练。

移动卡片上的数字,让学生读出各数。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计数单位有:

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和万级,还学会了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3.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5题,自制一张亿以内数位顺序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和正确读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并学习按级读亿以内的数。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需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引出新的课题。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学生在算盘上拨珠,学习新的计数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位顺序表和按四位分级。

第二部分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规则。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例2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

2.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

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3.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解决思路,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

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

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同:

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异:

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

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

(相同)

3.讨论:

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的情况可能有如下两种:

A、不能用文字概括,而结合具体式题说出结合律。

教师引导:

①几个数相加?

(三个,且加数相同)

②分别先算了什么?

(前两数,后两数)

③结果如何?

(得数相同即和不变)

B、基本能用文字概括出结合律。

教师适当引导。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

问题:

这个猜想正确吗?

猜想是从准备题中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去验证它。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

             3024+(73+6)

 

             13+(8+5)

男生完成

             3024+73+6

汇报答案:

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

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

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例2:

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2元。

他一共用去几元?

   A、口头列式:

(27+18)+12    27+(18+12)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相同) 

   D、计算结果。

得出(27+18)+12=27+(18+12)(板书)

4.揭题:

从式题到生活实例,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

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

看书

5、小结:

(1)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2)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

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

1、 口头回答□里填几?

(15+12)+5=15+(12+□)

(243+146)+54=243+(□+54)

4037+(25+44)(4037+25)+□

a+(b+c)=(a+□)+c

2、 练习

(1)班有学生51人,四

(1)班有学生47人,四

(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用两种方法解答)

(1)      说说解答思路。

(2)      列式解答,加深对结合律的理解。

3、 简便计算。

(1)      投影显示:

273+352+648

                64+36+81+19

(2)      交流方法及计算结果。

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计算,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具体展开。

4、 发展练习:

22+23+24+25+26+27+28=(      )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1、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关于学习方法。

(五)作业:

《作业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