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071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docx

个旧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

个旧市2014年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主要目的为规范我市晚秋粮食作物测产程序、测产方法,科学客观地评价技术示范推广的增产增收作用,推动晚秋粮食作物种植技术推广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玉米、薯类、豆类等晚秋粮食作物的测产验收工作。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第三条指导思想按照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客观公正、严格公平的要求,突出标准化和可操作性,遵循市级自测、州级复测、省级抽测的程序,统一标准,确保晚秋粮食作物测产验收顺利开展。

  第四条工作原则测产验收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州为主乡镇、市、州、省分时间、分层次进行测产,由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测产验收工作,并对测产结果负责。

  

(二)科学选点测产选择示范点有代表性的区域、有代表性的地块和有代表性样点进行,确保选点科学有效。

  (三)统一标准实行理论测产和实收测产相结合,统一标准,规范运作。

第三章 测产程序

  第五条乡镇测产示范乡镇在晚秋粮食作物成熟前15~20天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理论测产,将测产结果在成熟前10天上报市农业局,并由市农业局上报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同时报送示范推广基本情况,包括:

(1)示范所在乡(镇)、村、组、农户分布情况;

(2)实施方案;(3)工作总结。

  示范作物收获前,要按照本办法对示范点产量进行实收测产,并保存测产资料备验。

第六条市级自测根据示范乡镇上报情况,市农业局组织相关专家开展市级自测,形成市级自测报告。

第七条州级复测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市级自测结果组织专家进行复测,并保存测产资料备验。

  第八条省级抽测根据州级推荐,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采取实收测产的办法进行抽测。

第九条结果认定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示范点测产验收结果进行最终评估认定。

第四章 专家组成和测产步骤

  第十条专家组成

  

(一)专家条件县级自测专家组由我市5-7名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和统计部门专业人员组成。

  

(二)责任分工专家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测产验收实行组长负责制。

  (三)工作要求专家组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独立开展测产验收工作。

  第十一条测产步骤

  

(一)前期准备专家组首先听取示范推广、测产组织、测产结果等方面情况的汇报,然后查阅有关档案。

  

(二)制定方案根据汇报情况和档案记载,专家组制定测产验收工作方案,确认取样方法、测产程序和人员分工。

  (三)实地测产根据专家组制定的测产验收工作方案,专家组进行实地测产验收,并计算结果。

  (四)汇总评估专家组对测产结果进行汇总,并进行评估认定。

(五)出具报告测产结束后,专家组提交测产验收报告。

第五章玉米测产方法

第十二条理论测产

(一)取样方法核心样板区按东、南、西、北、中共分为5个单元,每单元按二点取样方法测产,共测产10个点;辐射带动区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划分为10自然片,每片随机取1个地块,共测产10个点。

每个测产点随机取3个样点,每个样点量10个行距计算平均行距,在10 行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20米以上的双行,计数株数和穗数,并计算亩穗数;在每个测定样段内每隔5塘收取1塘果穗,共计收获20穗以上作为样本测定穗粒数。

(二)产量计算理论产量(公斤/亩)=亩穗数×穗粒数×百粒重(被测品种前三年平均数)×85%。

第十三条实收测产

(一)取样方法在理论测产的点位上测产,每个地块在远离边际的位置取有代表性的样点6行,面积(S,单位:

米2)≥67米2。

(二)田间实收每个测产点收获全部果穗,计数果穗数目后,称取鲜果穗重Y1(公斤),按平均穗重法取20个果穗作为标准样本测定鲜穗出籽率和含水率,并准确丈量收获样点实际面积。

(三)计算公式。

每亩鲜果穗重Y(公斤/亩)= (Y1/S)×666.7;

出籽率L(%)=X2(样品鲜籽粒重)/X1(样品鲜果穗重);

籽粒含水率M(%):

用国家认定并经校正后的种子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量,每点重复测定10次,求平均值(M)。

样品留存,备查或等自然风干后再校正;

实测产量(公斤/亩)=鲜穗重(公斤/亩)×出籽率(%)×[1-籽粒含水率(%)]÷(1- 14%)。

第六章薯类测产方法

第十四条实收测产

(一)取样方法核心样板区按东、南、西、北、中共分为5个单元,每单元按二点取样方法测产,共测产10个点;辐射带动区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划分为10自然片,每片随机取1个地块,共测产10个点。

每个点取长方形小区,面积为行长×行距×行数,不小于45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

(二)田间实收将样点全部植株进行收获,并分商品薯和非商品薯分别称重。

其中非商品薯指重量小于50克的小薯以及病薯、烂薯和绿皮薯等薯块。

一般情况下,扣除收获薯块总重的1.5%作为杂质、含土量。

若收获时薯块带土较多,每点收获时取样5公斤,冲洗前后分别称重,计算杂质率。

(三)计算公式

亩产量(公斤/亩)=(商品薯平均亩产量+非商品薯平均亩产量)×(1-杂质率);

商品薯亩产量=单个取样点商品薯重量(公斤)×666.7(平方米) ×(1-杂质含量)/该取样点面积;

非商品薯亩产量=单个取样点非商品薯重量(公斤)×666.7(平方米) ×(1-杂质率)/取样点面积;

亩产主粮(公斤/亩)=亩产量(公斤/亩)/5。

第七章豆类测产方法

第十五条理论测产

(一)取样方法核心样板区按东、南、西、北、中共分为5个单元,每单元按二点取样方法测产,共测产10个点;辐射带动区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划分为10自然片,每片随机取1个地块,共测产10个点。

每个测产点按对角线取样法选取3个样点,等行或宽窄行播种的每个样点量10个行距计算平均行距,在10 行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两行各连续测定50个株距,计算平均株距,在测定株距的两行内各连续测定5株的株实粒数,计算平均株粒数;撒播的每个样点量取1平方米计数亩株数,在量取的1平方米内随机取10株调查每株实粒数,计算平均株粒数。

(二)计算公式

理论产量(公斤/亩)=平均亩株数×每株粒数×百粒重×90%。

第十六条实收测产

(一)取样方法在理论测产的点位上测产,每个点实收面积不少于1亩,进行实收实脱,称重,水分测定仪测定含水量。

(二)计算公式

实收产量(公斤/亩)=每亩鲜重(公斤)×[1-籽粒含水率(%)]÷(1- 14%)。

 

附:

测产表

2014年秋粮——玉米理论产量调查表

农户

地点

品种名称

行距

(m)

株塘距

(m)

亩株数

(株)

亩穗数

(穗)

穗粒数

(粒)

百粒重

(g)

测产

系数

理论产量

(kg/亩)

亩产值

(元)

0.85

0.85

0.85

0.85

0.85

0.85

0.85

0.85

0.85

0.85

平均

0.85

2014年秋粮——玉米实收产量调查表

农户

地点

品种名称

测产面积

(m2)

产量

(kg)

穗数

(穗)

20穗

鲜重

(kg)

20穗

籽粒重

(kg)

鲜穗

出籽率

(%)

籽粒

含水率

(%)

标准

含水率

(%)

亩产量

(kg)

亩产值

(元)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平均

14

2014年秋粮——薯类(马铃薯、红薯)实收产量调查表

种植户

地点

实测面积

(m2)

实测产量(kg)

亩产量(kg)

亩产值

(元)

≥50g

<50g

合计

≥50g

<50g

合计

平均

2014年秋粮——豆类理论产量调查表

农户

地点

品种名称

行距

(m)

株距

(m)

亩株数

(株)

株粒数

(粒)

百粒重

(g)

测产

系数

理论产量

(kg/亩)

亩产值

(元)

0.9

0.9

0.9

0.9

0.9

0.9

0.9

0.9

0.9

0.9

平均

0.9

2014年秋粮——豆类实收产量调查表

农户

地点

品种名称

测产面积

(m2)

产量

(kg)

籽粒

含水率

(%)

标准

含水率

(%)

亩产量

(kg)

亩产值

(元)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平均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