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673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三渔父

专题三 直面人生

11渔父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渔父(  )  ②江潭(  )   ③憔悴(  )

④枯槁(  )⑤三闾大夫(  )⑥凝滞(  )

⑦淈其泥(  )⑧

⑩鼓枻(  )⑪莞尔而笑(  )⑫洗濯(  )

(2)给多音字注音

    ②

2.辨形组词

(1)

    

(2)

(3)

3.词语释义

(1)枯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憔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凝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推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振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察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

(1)屈原既放,______________,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

(3)世人皆浊,__________?

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__?

(4)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新浴者必振衣。

______________,受物之汶汶者乎?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一、整体感知

1.实词

(1)通假字

渔父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枯槁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何故深思高举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①振

②举

③故

(4)词类活用

指出活用的词,并解释。

①安能以皓皓之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鼓枻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词

(1)而

(2)为

3.文言句式

指出文言句式的类型。

(1)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复与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见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层探究

5.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

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6.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他是怎样一位形象?

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7.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偷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8.《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

请谈谈这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三、技法迁移

巧用对比,鲜明表达

[文本回顾] 本文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主要通过渔父和屈原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除了语言描写外,还写了屈原的行为、外貌,比如首段写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技法点拨] 对比手法是一种运用广泛、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技巧,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上的具体运用。

它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记叙性的文章中,对比手法可以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渔父》就很典型。

还可以或含蓄或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在《祝福》中三次描绘祥林嫂的肖像。

第一次为: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为: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为: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一、二次肖像的对比,含蓄地告诉读者祥林嫂遭受生活的打击后精神已经有些麻木了。

二、三次肖像的对比,则含蓄地告诉读者祥林嫂已经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变得麻木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议论性的文章中,由于对比是将两种相反的情况加以比较,在比较中说明事物的本质,以此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因此使用对比手法可以使观点更鲜明,说理更透彻。

说理中的比较,包含着纵比和横比。

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状况加以比较,以揭示事物在发展中的异同点,从中可以看出事物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

横比,是把不同地方的同一类事物的状况加以比较,以揭示事物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差异。

比中出理,有的是对立的一对事物,也可以是对立的多对事物。

视内容,有的用“一对”,事理就讲清了;有的则必须多方面进行对比,事理才能讲清。

总之,不管何种文体,对比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表达技巧,我们应当牢牢掌握,恰当使用。

[技法运用] 请以“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为话题,联系种种观点,采用对比手法,写一篇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基础梳理

1.

(1)①fǔ ②tán ③qiáocuì ④ɡǎo ⑤lǘdà ⑥zhì ⑦ɡǔ ⑧bū ⑨chuòlí ⑩yì ⑪wǎn ⑫zhuó

(2)①ɡuān/ɡuàn ②yǔ/yù/yú ③nìnɡ/nínɡ ④tán/dàn

2.

(1)洗濯/拔擢/墨翟 

(2)搞鬼/枯槁/草稿 (3)憔悴/鞠躬尽瘁/精粹

3.

(1)枯瘦。

(2)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拘泥,执著。

(4)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5)移动、变化或发展。

(6)抖动衣物,使灰尘飘落。

(7)皎洁的样子。

4.

(1)游于江潭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 (4)新沐者必弹冠 安能以身之察察 (5)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文本互动

1.

(1)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①古义:

脸色。

今义:

多指色彩 ②古义:

形体容貌。

今义:

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古义:

拘泥,执著。

今义:

a.停止流动,不灵活;b.凝聚 ④古义:

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

高高举起

(3)①挥动,抖动;通“赈”,救济;鼓励,振奋 ②举起;举荐;全;攻占;尽;举动,行为 ③缘故,原因;交情;原来的,旧有的;因此

(4)①白: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 ②歌:

名词活用作动词,歌唱 ③鼓:

名词活用作动词,敲打

2.

(1)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因果,因而。

(2)句末语气词,读“wéi”,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变成,成为;以为,认为;判断词,是;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介词,对;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3.

(1)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2)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

(3)被动句。

4.

(1)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

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2)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3)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搅浑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

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

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高出于世俗,使自己被放逐呢?

5.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显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6.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和屈原相对比,起到衬托屈原伟大人格的作用。

7.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

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

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8.《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

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的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技法运用] 略

 

专题三 直面人生

11渔父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

5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闾阎(lǘ)  糟糠(zāo) 枯槁   弹冠相庆

B.蒙尘(měnɡ)沧浪(cānɡ)苍桑栉风沐雨

C.凝滞(zhì)潇湘(xiāo)洗濯嫣然一笑

D.皓月(hào)莞尔(wǎn)吐哺随波逐流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以见放见:

B.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歠:

C.鼓枻而去鼓:

击鼓

D.可以濯吾缨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B.何故深思高举

C.渔父莞尔而笑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二、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5.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屈原和渔父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渔 父

孔子游乎缁帷①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

“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

“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

子路对曰:

“族孔氏。

客曰:

“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

“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

“有土之君与?

”子贡曰:

“非也。

“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

“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

“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

“其圣人与!

”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挐②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

“子将何求?

”孔子曰:

“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

“嘻!

甚矣夫子之好学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

“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

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

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

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

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揽;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

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

所谓四患者:

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

此四患也。

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孔子愀然而叹,再拜而起曰:

“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

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

”客凄然变容曰:

“甚矣子之难悟也!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

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之甚矣!

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

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

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

“请问何谓真?

”客曰: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

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

“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

先生不羞而比之股役,而身教之。

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客曰:

“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子勉之!

吾去子矣,吾去子矣!

”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挐音而后敢乘。

子路旁车而问曰:

“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今渔父杖挐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

门人皆怪夫人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轼而叹,曰:

“甚矣由之难化也!

湛于礼仪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

进,吾语汝!

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

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

惜哉!

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

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

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选自《庄子·杂篇·渔父》)

 ①缁帷:

喻林木繁茂之处。

成玄英疏:

“缁,黑也。

尼父游行天下,读讲《诗》《书》,时于江滨,休息林籁,其林鬱茂,蔽日阴沉,布叶垂条,又如帷幕,故谓之缁帷之林也。

”后因以为高人贤士讲学之典。

②挐:

音ráo,通“桡”,船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愀然而叹    愀然:

形容神色变得不愉快

B.右手持颐以听颐:

腮,下巴

C.将以利天下利:

给……利益,造福

D.须眉交白交:

通“皎”,洁白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孔子游乎缁帷之林   休坐乎杏坛之上

B.其圣人与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

C.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子路授绥,孔子不顾

D.孔子伏轼而叹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11.下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B.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C.写孔子见到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为;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

D.“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和《楚辞·渔父》中的“渔父”不同,这里的“渔父”是一位得道的隐者。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