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8062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龙海二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年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

“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2.廖伯源在《昌邑王废黜考》里写道: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

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干一三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

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B.历史叙述C.历史结论D.历史解释

3.八柱国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权力中枢,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八位柱国大将军排序的记载。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周书》[唐代]

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文献通考》[宋代]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资治通鉴》[宋代]

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A.八柱国人员组成基本上可以确定B.《周书》距离当时最近,可信度最高

C.文献记载不同,历史真实无从考证D.文献记载具有较大随意性,不足为信

4.在唐代,有人认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

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5.南宋时期,继承程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

南宋书院的繁荣

A.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B.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C.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D.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6.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

“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

”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繁荣的市民生活B.宋词的推波助澜C.发达的商品经济D.宽松的文化氛围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必然导致西方与日俱增的渗透和控制……欧洲列强在中国各港口获取租界是它们施加经济影响的另一手段……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

中国的经济以往一向是自给自足、以田地为基础,但现在,它愈来愈依赖外国人控制的沿海城市,尤其是上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旨在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欧洲列强通过设立租界达到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8.在明清时期的徽商心中,谋生和求利是有所区别的,谋生在当时不单是谋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

这表明当时

A.徽商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B.以义为上成为徽商的基本准则

C.利义兼顾成为商人普遍的价值取向D.传统经济政策受到严重的冲击

9.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工人)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由,下令予以封闭,该厂被迫迁往澳门。

直到徐赓陛调离后,才又迁回南海。

以下关于该类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建立;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败坏了社会风气;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⑤在其基础上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A.①③⑤B.②③C.②④D.②④⑤

10.下列是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简表,该表可以用来论证

A.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条件

B.英国的崛起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良好的国际关系是英国成为欧洲霸主的前提

D.工业革命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根本原因

11.“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

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

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

民谣的发展

A.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B.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D.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1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称,“麦喀士(马克思)喟,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社会主义的“最要之义,不过日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源)泉”;并认为中国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梁启超

A.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B.从安民救世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

C.对马克思主义已有较深了解D.看到了民众是革命的力量之源

13.《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宣称: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

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材料表明

A.左倾思想逐渐抬头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尚未能正确分析中国国情D.犯了右倾保守主义错误

14.1937年8月,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上,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

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采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伺机转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据此可知

A.此指导方针受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B.国共两党在抗战路线上基本一致

C.此指导方针直接导致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D.此指导方针有利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斗争

15.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

中国广大民众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

这一报告

A.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C.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D.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16.1972年,毛泽东在与尼克松的会谈中说:

“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

我就死也不肯。

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

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

”毛泽东的谈话表明当时中央

A.尝试纠正“文革”与“左”倾错误B.希望联合美国来制衡苏联

C.有意模糊意识形态的差异D.准备开拓对外的经济工作

17.1950到1973年,美国的GDP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他们的GDP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国的1.5倍和2.4倍。

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推动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美国的援助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C.德国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D.表明美国的经济已进入滞胀状态

18.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下图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漫画,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不平等的“赌局”

①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②导致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

③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④反全球化浪潮兴起

A.①③④B.①③

C.②③④D.③④

19.公元前462年,保民官盖尤斯·阿尔萨利用执政官正在外面与伏尔喜人作战的时机,向元老院提出,应“一劳永逸地禁绝这种漫无拘束的恣睢放纵”,“绝不允许执政官把自己的放纵和任性当作法律”。

可见罗马人

A.制定成文法着力维护平民权益B.主张限制权力滥用保证民主秩序

C.反对贵族统治主张法律系统化D.重视构建法治程序缓和阶级矛盾

20.钱乘旦教授认为,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其后100余年间英国仍是被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进行统治。

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革命成果遭严重破坏B.宪政体制仍有待完善

C.行政权尚未发生转移D.代议制机构形同虚设

2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上述材料表明

A.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B.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

C.一战后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道路D.欧洲合众国实际为欧共体的前身

22.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

这些措施

A.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B.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

C.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D.推动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

23.如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

C.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D.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

24.如表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21个国家的外长或大使在开罗为即将召开的大型国际会议拟定的人会条件(部分)

1.该国应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2.该国不该参加与大国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盟

3.如该国已将军事基地租让给外国,则此种租让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何牵连

4.该国应奉行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

据此可知,这次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

A.引发战后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浪潮B.冲击超级大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

C.促进世界各国联合反对新殖民主义D.主导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

25.有学者指出,当面临在集团内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中心国家”时,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惧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

这反映了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B.民族主义阻碍区域组织发展

C.国际霸权主义的威胁D.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5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

……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祜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三浦东的生产力布局,坚持金融贸易、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三个先行”,集中体现了国家战略的要求和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报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多功能的国家级开发区一一亮相,打开了集聚世界经济精华的黄金棋局,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前沿阵地。

——慎海雄季明《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下前进》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发展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可获得哪些启示。

(5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

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

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

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8.【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3分)

材料明末清初,常年战乱,各省膏腴之地变得“城无完堞,市遍蓬蒿”。

既要镇压割地反清斗争,又要进行开国政权的建设,给清廷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窘境。

顺治帝下令“每佐领拨壮丁十名、牛四头,于(内陆)旷土屯田”,到康熙年间,政府平定西北准格尔部及回部等叛乱后,“屯以劲旅”,广设屯田,让兵民开发当地原野。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漕运屯田等类,共同目的是支撑军队饷俸。

嘉庆年间,除东北、蒙古“禁区”之外,其他省份皆有屯田,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

清初屯田在加强边防及边疆同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马东玉《清代屯田探讨》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推行屯田制的背景和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屯田制的意义。

(6分)

 

学校:

_________  班级:

高三( )班  座号:

(  )号  姓名:

__________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龙海二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年历史试题答题卡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

(第26题25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50分)

26.

(1)

(12分)

(2)

(8分)

(3)

(5分)

27.

(12分)

28、

(1)     

    

(7分)

(2)     

    

(6分)

 

龙海二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A

B

B

C

B

B

C

B

A

B

C

D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C

D

B

B

A

B

D

B

B

二、非选择题:

(第26题25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50分)

26、25分

(1)①特点:

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海外贸易范围广;政府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海外贸易收入成为宋代政府重要收入。

②原因:

A.政治:

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社会相对安定;

B.政策: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并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C.经济:

农业、手工业发展及商业繁荣;

D.交通:

西北陆路通道阻塞;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12分)

(2)原因:

明政府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传统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8分)

(3)演变历程:

宋代:

开明政策;明清:

闭关锁国;当代:

对外开放

启示:

对外政策由国家利益或统治者的意志决定;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封闭则使国家落后;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融入世界市场,等等。

(5分)

27、12分

示例1:

观点:

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2分)

论证:

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

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9分)

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分)

示例2:

观点:

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

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

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

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

论题三:

中国的空前稳定一方面促进社会繁盛,另一方面又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提示:

综合观点一、观点二史实进行论证。

28、13分

(1)背景:

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清初财政困难;清廷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特点:

屯田种类较多,分布广泛;经历由内陆省份到边疆的拓展;政府主导;主要服务于军队和恢复经济。

(7分)

(2)意义:

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边境地区的开发,有助于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统一。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