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8546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docx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8

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论述类文本阅读(8)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2分)

为什么需要哲学

①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

②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回答,因为我们显然不能满足于类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生活在每天有N个人死于饥饿的世界里”这样的答案。

我们无需知道更多关于所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而是要知道:

我们所拥有的信息意味着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它?

如何将它与之前或同时产生的信息联系起来?

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总体条件下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在这样一个境遇中能够或者应该怎样去做?

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称之为哲学的东西所要严肃对待的。

③我试着界定“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区别。

不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

事实上,从它们的起源来看,科学与哲学曾经是一个连体婴儿,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逐渐从它们共同的母体——哲学——中独立出来。

今天科学试图解释事物是如何构成、如何运转的,哲学将自己的任务集中在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上;科学在谈论自己的主题时必须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哲学则总是自觉地保持这样一种意识:

知识必然具有一个主体,人类必然是它的主角;科学渴望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哲学则会去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科学可以增加知识的视角和领域,即将认知分割和细化,哲学则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科学寻求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假设,哲学家则想要知道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哲学甚至还要对到底是真正的知识还是经过伪装的无知进行发问,因为哲学通常要对科学家们(包括普通人)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进行质疑。

如数学家会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则会问:

数是什么?

④无论如何,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在回答由现实引发的问题。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令人十分满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该问题。

当一个科学的回答如此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坚持原来的问题了,因为它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相反哲学家并不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提供各种回答——这些回答并不就此取消问题,而是允许我们理性地与它们共存,尽管我们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扪心自问。

我们已知有许多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的哲学回答,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问自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将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视为无关痛痒的或是已经被超越的。

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培养了问题,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并帮助我们一直追问下去,使我们一次比一次问得更好,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

因为如果人不是一种能够追问的动物,一种能够继续不断的对任何一种想像的回答进行进一步追问的动物,人又能够是什么呢?

⑤哲学和科学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差别,这个差别不是体现在两者的结果上,而是体现在达到各自结果的途径上。

一位科学家可以直接利用以往科学家所找到的解答,而无需自己再亲历一遍为找到该答案所需的推理、计算和实验。

哲学家决不能满足于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

哲学历程意味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尽管思考的基点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智识传统。

科学上的成果可以随时为想查阅它们的人服务,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些决意独立思考它们的人。

(选自《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

1.下列对“哲学任务”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建立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

B.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C.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去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

D.欲了解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科学,例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

B.科学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令人十分满意时,可以取消和化解该问题。

C.哲学坚持试图通过人类思考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D.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今天的回答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

3.作者认为,哲学与科学二者有何不同?

(写出三点即可)(3分)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为什么需要哲学”这一问题的?

请简要概括。

(5分)

答案:

1.C(第4段“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

”而“科学在谈论自己的主题时必须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

”合起来的意思是科学在研究问题时是强调客观,而哲学则是强调自己的思考,追问其意义。

“哲学则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

”)

2.D(原文是“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问自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将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视为无关痛痒的或是已经被超越的。

”A.见第3段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逐渐从它们共同的母体——哲学——中独立出来。

B、见第4段“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令人十分满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该问题。

”对这个句子进行压缩就知道B是正确的。

C.见第3段“哲学则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

3.

(1)科学试图从客观化角度解释事物(答“寻求知识”亦可),哲学则是强调思考事物的意义。

若答成“科学试图解释事物是如何构成、如何运转的,哲学研究事物对我们的意义”等亦可。

(2)科学将认知分割和细化;哲学则将各种知识置于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3)科学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哲学则是进行不断的追问。

(4)科学可以直接利用已有成果,哲学不能满足于已有成果。

评分细则:

1、每点均必须涉及科学、哲学的特点,

2、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4.

(1)人类对于意义的渴求;

(2)科学和哲学的区别;(3)人之为人的需要(或:

“人是一种能够追问的动物”,追问体现了人的本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

我们经常在翻开杂志时看到一些不明所以的广告,比如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著名的“智慧的地球”,大部分人不知道这是在广告什么。

IBM中国区首席代表余端志说,“智慧的地球”跟中国说的物联网“确实是非常相像的概念”。

什么是物联网?

IBM是这样解释的:

把感应器嵌入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使它们结成网络。

这难道只跟国有企业有关系?

其实,同样的技术,把电视、微波炉、电脑、公文包、冰箱和牛奶等联结成物联网,冰箱也能告诉你牛奶什么时候过期。

物联网的兴起很可能影响你的人生方向。

如果你从事以下职业,在未来几年请小心你的饭碗:

站岗员、超市售货员、停车场管理员、电影院检票员……还有很多没有列举和目前无法列举的。

介绍一下超市售货员是怎么失业的。

当超市里所有的货物都进入了物联网,你拿起方便面时,超市网络能感知这些方便面的行动轨迹,当你带着方便面走出超市结账台的那扇门时,网络算出方便面的价格并和你口袋里手机上的物联网感应器取得联系,通知手机扣钱。

中国移动要做的就是这样的手机钱包。

“只要花钱的地方都能用,一部手机能解决所有问题。

”这是移动运营商们的梦想。

在这个场景中,不仅售货员消失了,信用卡消失了,最让人痛快的是,“排队”消失了,因为那扇门可以直接感知到你手机上的门票。

这样的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春运时的火车站里。

在这个泱泱大国,因为排队现象消失而节省的时间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物联网还会让很多日常事物消失。

比如说菜单、信用卡、验钞机等。

还有马路边上交通部门立的指示前方堵车的显示屏,也会变成你车里的显示屏,因为所有的车在哪跑都能在物联网上看得到。

消费者最先用上物联网的行业会出现在名酒、名烟和名牌服装上。

在商场买茅台时,用手机读一下茅台的传感器便能知道真伪。

同理,人民币的金属丝也可能换成物联网的感应器。

伴随着假酒、假币的消失,一个装备了强大武器的防伪行业将出现。

物联网就是把物体联结成一个互联网。

这需要有一个基础的工作:

把物体一件一件地贴上感应器,然后把感应器联结起来。

世界上有多少物体需要编号入网呢?

全球人口60亿,专家估计平均每个人会有10到40件东西需要入网,电视、冰箱、微波炉、汽车、马桶等等。

这是一个浩瀚的工程,即使到2012年也完成不了。

目前联结物联网用得比较多的一项技术是RFID芯片,也就是嵌入到物体中用来跟外界交流信息的感应器。

这种感应器现在的生产成本是1元多。

“一瓶醋才卖2元钱,牛奶一袋才1元钱,一瓶矿泉水才8毛钱,我可能贴这个昂贵的标签吗?

”RFID芯片的成本至少要降到几分钱,才能在超市里大量铺开,而这样的成本价需要年产量达到1亿才能实现。

价格下不来,产量上不去,这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产量上不去,不是因为没有这个需求,而是这样的需求无法实施。

布上物联网的超市会出现大量的下岗售货员,造成昂贵的社会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5年内都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

“如果这个推广开了,会有一批行业消失。

技术不是问题,主要是利益协调的问题。

消费者都用手机交费了,那银行用来干什么?

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又能做什么?

生产信用卡的企业还需要存在?

是的,我们还要考虑信用卡的感受。

从理论上来讲,互联网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而物联网上,冰箱跟你也是平等的。

这可能是我们的未来社会蓝图,但目前可知的是,我们还需要在超市里老实而耐心地排队。

(摘自《南方周末》,有改动)

1.下列有关物联网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是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一部分,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形式。

B.物联网所涉及的范围比互联网更广,其对人类的生活影响也将更大。

C.物联网就是通过感应器将各物品相互联结起来,让各种物品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

D.物联网绘制的未来社会蓝图将可能是,由互联网上的人与人平等到物联网上的人与物平等。

2.下列关于物联网现阶段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的基础工作感应器的贴放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产量也不能满足需求。

B.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技术还没有成熟,相关产业技术标准尚无法统一。

C.平均每人十件以上的上网物品,需要加装数以亿计的感应器,价格高,工程浩大。

D.相关产业的利益协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产生的社会成本昂贵。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物联网的出现对商品流通领域、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业在内的许多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将带来新的变革。

B.物联网将让人们的居家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出行更加顺畅,排队等待时间减少,促进经济的发展。

C.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为防伪提供利器,大大提升防伪的水平。

D.物联网的推广将使一些诸如菜单、信用卡、验钞机、显示屏等日常事物消失。

答案:

1.A(物联网是中国提出的概念,并不是IBM“智慧地球”的一部分)

2.B(原文中有“技术不是问题”)

3.D(原文只是说马路上的指示堵车的显示屏消失了,并非所有的显示屏消失)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教育新论

什么是现代教育?

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根本,以价值塑造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公平为基础,根植现代社会,引领时代不断进步的教育。

现代教育是对现时代各种教育思想、观念、体制、内容、方法、形态的总称。

是以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为内容,以人的现代化为目的的教育。

那么,现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对存在的规定,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教育的本质应是教育固有的基本属性,是一切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特性。

构建人的主体素质,发展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现代教育存在的依据。

教真育爱是对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人类世界,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要素是:

价值教育、能力教育和制度教育。

其中价值教育是灵魂,能力教育是核心,制度教育是保障。

现代教育具有人本化、全民化、国际化和开放性、合作性、创造性等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现代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民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人民的教育利益;必须坚持推进全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人人享有教育的基本权利,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必须坚持国际化思维,本土化行动,现代化目标,跨国、跨地区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合作;必须坚持发展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提高全民族的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必须坚持教育效益至上原则,加强现代教育管理,努力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

人类社会活动是以人为主体,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活动过程。

转化的主体是受教育的人,转化的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转化的结果是人的享受追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讲是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质量和社会管理能力,这三个转变都依赖于人的素质提高。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由现代教育的本质特性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教育功能主要是促进现代经济发展,促进现代政治文明,促进现代文化繁荣,促进现代社会和谐,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造就了中国教育的繁荣发展。

近30年来,我国的教育实现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跨越。

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重大突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保障条件逐步完善,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现实的教育基础和中央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大政方针为发展现代教育提供了历史机遇。

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教育面临着现代教育发展机遇,但更面临着现代教育发展的挑战。

(选自《思想战线》2009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有关“现代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代教育以人为根本,具体说来就是以民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B.现代教育以人的现代化为目的,因此,必须坚持发展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提高全民族的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C.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教真育爱,价值教育是灵魂,能力教育是核心,制度教育是保障。

D.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要素是现时代各种教育思想、观念、体制、内容、方法、形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功能。

B.我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并且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C.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

D.教育要讲效益,要坚持教育效益至上的原则,具体说来有教育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等。

3.结合本文论述,举例(以本省或本市为例)说明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现代教育存在的依据。

(3分)

答案:

1.(3分)D(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要素是价值教育、能力教育和制度教育)

2.(3分)C(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并不矛盾。

文中的“这一基本矛盾”指的是“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3.(3分)人类社会活动是以人为主体,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活动过程。

转化的主体是受教育的人。

(1分)如福州要建立文明城市,必须提高市民素质,海西经济要腾飞,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这些人的提升就需要教育。

而构建人的主体素质,发展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些由现代教育本质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教育功能,最终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现代教育存在的依据。

(2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阮籍之哭

谢宗玉

《晋书•阮籍传》是现存记录阮籍事迹最早的专著,其中记述了阮籍的两次大哭,分别如下:

其一: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

其二: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兵家的女儿既有才华,又有美貌,但还没出嫁就死了。

阮籍不认识她的父兄,却莫名其妙前往哭丧。

《晋书》的作者房玄龄是这么评价的这件事的:

“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可事实上,一个无论多坦荡真淳的人,也不会做出这种荒唐的举动来吧?

那么阮籍这种狷狂的举动,除了千年之后贾宝玉似的痴情外,还有别的喻意吗?

当然有。

阮籍为什么要为兵家之女而哭?

一是此女有才貌,二是此女未嫁而亡。

可以说,这两条理由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如果兵家之女有才貌,但已作人妇;或者兵家未嫁而亡,而才貌平平,都不会吸引阮籍前去哭丧。

阮籍明地里是哭兵家女,暗地里哭的却是他自己。

兵家之女既有才又有貌,还没等到慧眼识珠的情郎,便香消玉殁。

而阮氏自己同样才德兼备,却等不到可以报效的明主。

人生这东西就像春花般短暂,兵家女的夭折,不就是明例吗?

阮籍感同身受,自然会号淘大哭。

这哭一是可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二是也可以用这个事例来加强世人对自己“不拘礼法”的印象。

阮籍“穷途之哭”的喻意更为明显,千古以来,失意文人每每吟咏此句,常惆怅满怀、清泪满面。

但阮籍人生的真正悲剧在于:

内心的高洁容不下当时社会的污秽。

到了司马昭假心假意,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请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看不惯这种伎俩,便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以为可以逃过这一关。

可是他错了,阮籍酒醒之时,见一批批使者站满了大厅,没有办法,他只好挥笔草就。

由于太有才华了,违心之话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劝进书》写得“辞甚清壮”,此文一出,便为司马昭谋取帝位扫清了舆论障碍,司马昭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

这篇《劝进书》可以说是阮籍人生中最大的污点,阮籍高洁的心灵容不下自己的这个污点,写完此文几个月后,便郁郁而死。

而他的意味深长的哭声却在历史的横梁上久久缭绕,千百年来都没断绝。

(节选自《阮籍三哭》,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阮籍为颇具才色、未嫁而亡的兵家之女失声痛哭,与千年之后贾宝玉对大观园女子的痴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B.在对阮籍为兵家女痛哭原因的分析上,本文作者和房玄龄的看法不尽相同,这反映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多面性,并无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

C.无可奈何之下连《劝进书》里的违心话都能说得文采斐然,让人敬服,这说明阮籍除了举世无双的才华,其心理也有潜在的两面性。

D.阮籍最后郁郁而死,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自我人格的完美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向严酷现实妥协之后的愤懑和不甘。

2.阮籍的两次“哭”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3.作者说阮籍意味深长的哭声“千百年来都没断绝”,为什么?

请分条概括理由。

(6分)

答案:

1.C(“心里也有潜在的两面性”于文无据。

2.

(1)相同点:

①都源自内心的感伤。

(1分)②表面看来都荒诞不经,其实都是借他人他物哭自己,别有深意(1分)。

(2)不同点:

哭的对象和意义不同(1分):

第一次“哭”既有对才貌双全的兵家女不幸早夭的多情伤感,又有对自己遭遇的感慨,有两重悲伤。

(2分)而第二次“哭”则是面对“山道之穷”联想到“仕途之穷”、“命途之穷”而恸哭。

(1分)

3.

(1)不拘礼法,内心高洁,深受灵魂高洁志士的推崇(3分)。

(2)才华横溢,容不得精神上有一点污点,影响了许多不堪忍受现实的险恶和污浊的文人志士。

(3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地球新冰川期或因全球变暖推迟数千年

一项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称,由于人类运动引起全球变暖,下一个冰川期会姗姗来迟。

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全面的研究。

  目前,北极地区的温度处于近2000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一趋势将扭转由地球轴心摇摆来定义的自然冷却循环。

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过去400年北极气温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

最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吉福德·米勒指出,那项研究表明北极气温在20世纪达到最高值,但当时尚不确定导致北极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还是自然变化进程。

  米勒及同事又向前推算了北极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全球气候突然变暖事实上打断了持续数千年的稳定的自然冷却循环。

米勒说:

“很显然,有关自然冷却循环被逆转的最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温室气体增多。

”据他介绍,研究人员制作的气候变化模型与有关沉积岩心、树木年轮等实地数据相吻合,米勒表示,最终地球会再次陷入自然循环的冰川期模式,但可能要比预期“迟到”数千年。

  为精确估算出北极过去的温度,米勒的研究小组调查分析了北极河湖沉淀物和之前的冰川期冰芯和树木年轮数据。

他们还根据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数据制作了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电脑模型。

米勒和同事发现,地球倾斜发生的摇摆使得北极温度在自然冷却周期以每千年0.36华氏度的速度下降。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全面压抑了这种自然的逐渐冷却,使北极温度在过去几十年间升高约2.5华氏度。

根据最新研究显示,在过去2000年里,在温度最高的五个十年里,有四次出现在1950年以后。

  据专家介绍,气候变更对北极的影响尤其大,北极气温上升的速度超过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这是因为北极温度主要受到夏季海冰和永冻土融化的冲击。

北极在夏季融化的海冰量曾在2007年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可能会在2030年前全体融化。

若没有大量浮冰将阳光折射到大气的话,这些光线会被接收到北极海洋,从而加速该地区的变暖趋势。

  与此同时,融化的永冻土已开始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

二氧化碳和甲烷是两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本来沉积在北极地下,温度上升令其释放出来。

米勒说:

“很显然,气温升高会在将来有继续加强的趋势。

这将对北极发生直接的冲击。

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冰川一旦融化,海平面就会上升——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会发生巨大的影响。

布雷特·哈特也以为,北极气温升高不断增强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直至夏季海冰全体消散,而且,短期内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扭转这种趋势。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应当采用任何举动”。

1下列对“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项最新研究涉及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进程两个方面,是目前人类对北极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最全面的一次研究。

B.研究人员在最新研究中对过去400年的北极气温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北极气温在20世纪达到最高值。

C.人类活动使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自然冷却循环使北极地区的气温下降,但二者不足以相互抵消以维持平衡。

D.人类活动逆转了地球轴心摇摆导致的自然冷却循环,使本应该下降的北极气温升高,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

2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