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858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自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信息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紧迫的、巨大的。

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本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借鉴孝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经验,针对信息产业市场,尤其是孝感地区的信息产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并结合自身的条件,于2003年向湖北省教育厅申请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04年开办并招生。

本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面向中小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简单硬件控制设计、小型应用软件开发、网络维护与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计算机网络设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和开发、多媒体应用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近几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充分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从就业情况来看,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

从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上来看:

2009届毕业生49人分布在湖北的有29人,占签约就业总人数的60.4%;

分布在珠三角的有10人,占签约人数的20.8%;

其它地区的占18.8%;

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信息产业或行业的占60%,其它行业的占40%;

从就业层次看,一般在中小企业及事业单位。

以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就业层次等说明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准确的,专业设置能满足社会需求。

1.2 

专业建设规划

2005年初,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2005—200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1.2.1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要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握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探索独立学院办学思路,研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依托本部教师队伍,建立自己的教学团队;

借助本部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条件;

借鉴本部教学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2.2 

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上述专业的建设思路,并结合学校和信息工程系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为“带土移植”,建立基本的教学规范,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规格;

第二阶段为“去土留根”,自有师资队伍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教学条件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确立有一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派遣和聘用8—10名的专业教师,主讲专业课程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招聘和引进6—8名的专业人才,从事辅讲专业课程和担任实验教学的任务。

(2)共享母体学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实验室完成本专业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组建本专业的基础实验室,创办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3)依据“培养具有必备理论基础,适应能力强的实用人才”人才培养定位来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1.2.3 

专业建设措施

本专业成立以来,采取各种具体措施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一,加强对专业建设的领导。

为了确保专业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推进专业建设的发展,成立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具体实施。

第二,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争取学院的经费支持,加大对本专业的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

争取学院的政策支持,制定新的用人政策和人才激励措施。

第三,支持和鼓励全体专任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建设。

利用专业建设经费,积极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教学研讨会议;

资助教师发表论文、公开出版教材、参加短期技术培训与进修等。

第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研究本专业的发展动态,调查市场需求,来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第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1.3 

人才培养方案

1.3.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领域内口径较宽的专业。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面向中小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简单硬件控制设计、小型应用软件开发、网络维护与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满足信息技术行业、地方建设和基层一线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应用为主”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专业基本的修业年限为4年,学生在校要完成公共必修课17门,跨学科专业选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22门,专业课至少选修22门,修满175个学分,其中含综合实践26个学分,实验课程36个学分,方可毕业。

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比较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1)压缩了理论教学的学时。

本专业以前的理论学时为2389学时,现在的理论学时为1756学时。

(2)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比重。

本专业以前的实践总学分为39学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总学分为62学分。

(3)应用课程适当前移。

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前提下,尽早的接触应用课程,方案中将有些课程适当前移。

例如,《单片机原理》原先在第5学期开设,现在前移到第3学期开设。

专业基础条件

2.1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实验和实习教学是理工科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共享孝感学院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中的省级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实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建成了计算机实训教学基地和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CAD实验室等实验室组成,其中本专业使用到的实验实训设备价值共计333万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由电工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单片机技术实验室、接口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室、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及基础物理实验室等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组成,其中本专业使用到的实验实训设备价值共计231.4万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共铺设光缆十多公里,信息点10000多个,联网计算机数达8000多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本专业的学生已连续两年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实训,让本专业的学生们了解了大型网络的构建。

此外,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还建有3个基础实验室、1个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和21个多媒体教室。

为本专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现提供了基本保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实践平台。

2.2 

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通过与企业及校内单位合作,建有4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分别为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计算机行业协会湖北办事处、武汉达内科技有限公司,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工程系科技创新活动基地也是本专业学生进行单片机课程实训的基地。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一个有上万信息节点的大型局域网络,有先进的网络设备,我们聘请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有网络设计建和网络维护管理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本专业网络课程的指导教师,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网络实训。

如2006、2007级的《网络维护管理实训》课程就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网络设计与规划的实训。

本专业按照教学计划,每年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实训,有安排校外实训教师在我校的机房进行课程置换,对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指导,如本专业教师张天凡所担任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就是同深圳市计算机行业协会进行课程置换实施的。

科技创新活动基地是信息工程系专门建设的一个教师学生科研基地,这里是一个全天开放式的科研活动基地,专业负责人余雷带领着一批青年教师如:

张天凡、余兵、曾蓉、邬小林、宣文静等组成了科研团队,并且遴选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以教师的科研带动学生科研。

在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完成了《单片机课程设计》的课程实训和其他课程设计的硬件模块的实训过程。

本专业自开办以来,集中实践课程均能按计划全部开出,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配备得力的专业指导教师,确保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2.3 

专业图书与网络资源

图书馆馆藏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纸质图书51918册,电子图书69551册,专业纸质期刊217种,电子期刊1779种,9种专业数据库。

本专业所在的信息工程系还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室,有计算机图书300余册,建立了本专业的电子图书服务器,收集了6000余册的计算机电子图书与研发资料,为本专业师生教学科研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本专业拥有完备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通过局域网与internet互联,不仅可以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而且能够共享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全部网络信息资源,极大地方便了本专业师生学习、教学和科研。

2.4 

教学经费

专业教学经费主要包括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实习和毕业设计经费。

学校每年根据学生人数划拨专项教学经费,各专项教学经费专款专用,使用规范。

近两年本专业实习经费2.16万元(毕业实习经费200元/人),毕业论文经费5.88万元(500—650元/人)。

为了让学生科研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每年划拨3万多元专项费用供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

师资队伍

3.1 

队伍建设状况

本专业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主办学校的资源,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派遣、聘用、招聘等措施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聘用:

本专业利用学院的用人政策,聘用了12个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人才,如陈建新教授、李志敏博士、夏学文博士。

选拔派遣:

本专业争取主办学校的支持,派遣有能力的教师来从事教学管理与专业教学工作。

帮扶培养:

针对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多的实际,实施“青蓝工程”:

一是“教学扶持”,对部分年轻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跟踪指导,使他们尽快站稳讲台;

二是“科研培优”,对有一定基础的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帮扶,使他们增强科研能力;

三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是学历提升,利用学校的政策,鼓励教师在职读研、读博,提高自身学历。

组建团队:

在专业负责人的带领下,成立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的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团队依托信息工程系创新实践基地,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科学研究,并且吸纳学生参与其中。

专业负责人余雷还将其主持的省厅级科研项目《数字音频网络》及校级科研项目《基于VOIP的INTENT网络电话》拓展到创新团队,并结合科研指导200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刘洋、卢小杰同学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

经过多年建设,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自有教师6人。

本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已初步形成了一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数量适当、结构较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及科研队伍。

3.2 

主讲教师情况

本专业共开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44门。

能严格把握主讲教师资格要求,并采取主辅讲的方式,使主讲教师岗位资格符合率达到100%。

本专业利用学院对高职称教师授课的激励机制,使教授、副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

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均为本科生授课。

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队伍稳定,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评教优良率在良好以上的教师占90%。

3.3 

科学研究水平

专业负责人余雷副教授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音频网络。

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计算机与电子方面科学研究。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2篇被ISTP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1篇。

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教研项目5项。

讲授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多媒体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曾有6年的企业研发经历。

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共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教研、科研项目11项,本专业的教师公开发表论文59篇,其中被EI收录4篇,ISTP收录7篇,其它核心期刊14篇。

本专业创新团队与湖北华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智能机器人病床护理系统》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研发,已经准备在企业试产,向校企合作迈开了第一步。

参加研发的信息工程系创新团队成员有专业教师余雷、余兵、张天凡、曾蓉、邬小林、宣文静,本专业学生罗伟刚、陈胜泉也参加了研发过程,在研发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罗韦刚、陈胜泉等10多名学生对单片机课程的兴趣越来越浓,正准备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做一些单片机控制的课题。

本专业的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比如余雷、张天凡、余兵等教师撰写了系列教研论文《独立学院“三明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模式研究》、《计算机及电子类专业实验室与专业实习基地共建的思考》、《VisualBasic课程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报告——浅谈计算机专业教学根本性问题》、《浅谈构建新形势下的高效率创新实践团队——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创新团队建设》等,通过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课程建设

4.1 

课程体系

本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与要求,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并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综合集中实践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等方面构成。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公共课程通识化。

本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理论与训练课,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

通过选修跨学科专业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与职业素养。

主干课程规范化。

本专业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开设专业主干课程,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设的主干课程有:

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

选修课程应用化。

本专业在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程理论课10门左右,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绝大部分是应用性课程,其中:

硬件应用的课程有《Protel》、《传感器技术》、《可编程器件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并且单片机课程连续开设三学期,强化单片机的应用设计能力;

软件应用的课程有《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件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等;

网络应用的课程有《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网络工程设计》、《网络管理实训》等;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课程有《多媒体技术》、《3Dmax建模》、《AutoCAD》等。

4.2 

教材选用与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高质量的教材。

在教材选用方面,本专业根据学校教材选用管理制度,制定了相关教材选用办法,规范教材的选用,以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

一方面,主干课程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以及“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

另一方面,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还选用一些应用型、案例型的优秀教材,更适合教学与学生自学。

4.3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施“三明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三明治”教学模式,又称夹心饼干式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英国,其主要模式为“学校(理论)—企业(实践)—学校(理论)”。

“三明治”模式是全英国认可的教学模式,已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并有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估体系,它的精髓在于教、学、做合一,也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法则。

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几所高校在开始尝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04、2005、2006级学生中试行该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本专业教师十分重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将许多理论课程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全部在科技创新活动基地进行教学,由老师带着学生,从单片机散件到控制系统,结合企业需求,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PROTEUS,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完成研发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提倡多媒体授课,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鼓励教师自制课件。

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考虑到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本专业教师都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工作。

如2008—2009学年,本专业必修课开出17门次,课程教学总学时936学时,使用多媒体授课13门次,授课学时为696学时。

实践教学

5.1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历来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始终把实践环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非智力潜能,强化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专业构建了由课程实验、集中综合实践(由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构成)、军事训练以及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1)增设通识课程的实践环节。

《形势与政策》相关课程一边课堂学习,一边深入社会开展相关调查研究。

例如,本专业学生每年暑期都要组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活动。

(2)建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本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应用能力:

硬件应用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网络应用能力。

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对应开设的课程群如下:

硬件应用能力: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

(一)》、《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

(二)》

软件应用能力: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多媒体应用能力:

《多媒体技术

(一)》、《多媒体技术

(二)》、《3Dmax建模》、《AutoCAD》

网络应用能力: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网络维护管理》、《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治》

(3)增加综合实践课程的比重。

本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集中综合实践总教学周数比2004版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7.5周,实践教学得到了加强。

除了毕业论文、专业实习、企业实训之外,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的学分由4个学分增加到8个学分。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总学分62学分,其比例占本专业总学分的35.4%。

5.2 

实验、实习和实训

(1)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2008-2009学年度本专业实验课程门数为26门,实验项目计划个数164个,完成率为95%。

实验课程和课程实验总数26门,其中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门数为18门,占实验课程总数的69.2%。

(2)实习和实训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实习教学包括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等环节,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

实训教学环节以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形式来实现。

目前,本专业各实践环节按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取得了较好效果。

教学管理

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其严格执行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6.1 

教学规章制度执行

(1)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

在教学管理中,本专业自始至终严格执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教学规章制度。

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细则,通过宣传、培训和检查等多种措施,促使教师牢记教学岗位职责、教学工作规程,使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