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8931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8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docx

人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1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读后提问。

3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

4总结学法:

(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1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2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

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

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

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

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

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

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

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

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

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

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

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一—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学习参考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

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

齐读5自然段。

为什么说它

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

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部分段落。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3•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难点

1•大榕树为什么长得那么奇特,学生了解不多,可能会有疑问,要讲清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从巴金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过程:

一、谈话

1•什么是天堂?

(指名回答)2•板书“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

二、按照要求读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

在旁边写上批注。

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2•谈自己读的感

受。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互相交流。

四、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

巴金本文是1933年作者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

的。

“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

“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

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五、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

去了几次?

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

2•那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

下来。

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学习生字

1.指名读词读字。

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3.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

18•鸟的天堂

第一次大榕树

第二次鸟的天堂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从鸟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过程:

课前板书课题。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紧张不紧张?

看到这么多老师坐在这里肯定紧张。

老师今天让大家一个个都变成快乐的鸟,一起来学习《鸟的天堂》(出示课件:

群鸟图)这节课,现在,你们就是这一只只小鸟,那你们还紧张吗?

这节课我们就从鸟的角度来感受”鸟的天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

第一次看到了什么?

第二次看到了什么?

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

二、首先我们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也就是你们的天堂去看一下:

1.出示课件(12-13自然段的内容)

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

(活泼可

爱、鸟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

(自由发言)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

“群鸟纷飞”图帮助理解。

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

(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

“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弓I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5.学生读完后问:

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

(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

)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

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一一大榕树身上聚集。

三、出示课件,学习第一部分:

(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读这部分,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

(在7-8自然段有关

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班级交流。

(树大、美)

A、当学生讲到树大、美的特点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B、当学生讲到“不可计数”和“卧”字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C、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

说出来讨论讨论。

D假如你没有,那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呢?

学习参考

1•学生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

原因可能是:

①树叶多,小鸟扑翅膀时动;②“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③有风吹过。

2•出示课件理解。

E、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

指名读7-8自然段。

评价:

读得怎么样?

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读得怎样?

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

(读出它的静态美)

齐读。

四、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

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广告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

学生写广告词。

互相交流。

七、同学们写的广告词真美,让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幸福感。

但是,你们看,老师这节课黑板上忘记写什么了?

如果你们不想让老师有一种缺陷的话,出示《桂林山水》一课的板书,根据这个请大家为老师设计板书。

学生设计,组织交流。

八、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呢?

学生自由发言。

联系环保意识谈。

小结课文。

《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

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学习参考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

点及形成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

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

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

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

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

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

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

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

(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

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

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

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就

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

了一座山峰。

4•师: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

都不相同。

学习参考

5.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

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看到说一句话吗?

(出示小黑

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识:

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

景)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

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

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这句诗的意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

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感受?

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弓I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一一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

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

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

(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

谁正确?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

(学生说)

板书设计: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颜色:

嫩红(灰色)

触T巴T拉、贴(牢固)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蟋蟀。

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蛐蛐)

师:

“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

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好斗、唱歌、建住宅)

学习参考

板书:

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

小东西的住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