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76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12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0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0页
亲,该文档总共1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

1、观潮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

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

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

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

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

录制两遍。

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

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

《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

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

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

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

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

教师范读激情;课中:

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

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

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

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

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

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

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真是这样吗?

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

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

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

教学手段:

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

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范读课文。

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

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

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

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

“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

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

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

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

默读。

  要求:

边默读边思考:

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

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

(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

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录像

  教学方法:

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

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

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

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

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

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

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

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

(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

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

(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

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

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

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观潮》练习设计

1.找出短文中的错误:

  小猫渐渐地长大了。

两条弯弯的白眉毛下面镶嵌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即使是在白天,两只眼睛也一直睁得大大的,它随时准备去捕捉那可恶的老鼠。

嘴的下边长着几根长长的胡子。

一身黑白相间的皮毛,又光滑又柔软。

小花猫的爪子又尖又利,走起路来,爪子敲打着地面,发出“笃笃”的响声。

  (小猫的眉毛并不很清晰;小猫的眼睛在白天特别是中午眯成一条缝;猫的胡子长在嘴两边;小猫走路没有声音。

 2.把下列句中用得不妥的词改过来。

  

(1)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

(若隐若现)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的滚动,顿时人声沸腾。

(人声鼎沸)

  (3)过了很久,钱塘江才重复了平静。

(恢复)

  3.比较词语填空

  

(1)奔腾 沸腾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了。

  霎时,潮头(   )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

  

(2)恢复 重复

  这个动作,他掌握不好,(   )几十次以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

  掌声雷动,过了好久,剧场才(   )平静。

  (3)观赏 欣赏

  妈妈站在花坛边,(   )着盛开的牡丹。

  我们到音乐厅(   )音乐。

  (4)期待 等待

  党和人民(   )我们快快长大。

  地下资源(   )我们去开发。

  4.填空:

  鼎查(   )部,再查(   )画,第六笔是________

  “人声鼎沸”的意思是________

  “屹立”的意思是________

  5.连线成词

  屹 友 脚 点 再 现 灰 复

课后小结:

本文的教学,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

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真是这样吗?

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

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我想,光看和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揣摩品位出语言和想象画面。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文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

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低陷的峡谷形成了近万米的地形反差,因而产生了这样壮丽的景观。

  接着,课文列举确切的数字,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大峡谷进行比较,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然后,课文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

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

  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咫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这句话形象地点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珠穆朗玛峰紧紧相邻,因此,高耸的山峰和低陷的峡谷形成的反差才显得格外突出。

“堪称”,“堪”是“可以、能”的意思,“堪称”是指“可以称作、可以称为”,这样的壮丽景观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应由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要把指导朗读、抓住课文叙述的要点、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并把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

  2在学习方式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如: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不容置疑”的含义)

  

(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

为什么?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含有“从……到……”的句子多读几遍,感受大峡谷中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的范围之广,形态之多样;引导学生想象大峡谷是怎样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还可以相机理解“千姿百态”“人迹罕至”等词语)

  3课文的语言富有特色,可以在学生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加以品味。

如,文中的“堪称”“号称”“美誉”,是在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课文里有一些词语带有引号,如“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都表示特定的称谓,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体会。

  4学生练习介绍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各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

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除了课文中写到的内容,学生也可以补充介绍各自了解的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其他情况。

  5课文中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识记。

教学时可以安排时间稍作交流,以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认识这几个字。

另外,文中的“秘鲁”读bìlǔ,不读mìlǔ,应提醒学生注意。

  6“资料袋”中介绍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其中的文字,观察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发现和测绘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意义,感受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

四、相关链接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偏北部,包括青海、西藏全部和四川、云南、甘肃、新疆四省区的部分县市。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84%,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巨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一向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

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上高峰最密集的地方,平均海拔达6000米以上,拥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50多座,其中10座山峰的海拔超过8000米。

中国、尼泊尔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的最高峰。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学习生字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二.分析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

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思考:

    

(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

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1)丰富的语言

     例: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例:

“堪称”“号称”“美誉”

     例: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2)特定作用的句子

     例: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四.资料袋的学习

                 雅鲁藏布大峡谷

              2003年08月20日15:

00深圳晚报

  相关链接

  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以其深度、宽度名列世界峡谷之首,更以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宝贵资源而引起世界科学家的注意。

  世界最大降水带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热带气候带和自然带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濒临绝种的古老物种生息繁衍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稀有生物资源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

  大峡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

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不下千种,具体可分为:

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等。

  大峡谷地区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云豹等。

由于遭到长期大量捕杀,许多已濒于灭绝。

  大峡谷地区有不同类型的自然带,除海拔4200米林线以上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丛外,几乎都被森林覆盖着,天然林区面积广、森林资源丰富,仅次于中国东北和西南两个林区,居全国第二位。

  大峡谷有两个基本特点:

奇特的大拐弯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两大特点本身构成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观,构成最有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

壮观、奇特、雄伟、秀美、原始、自然、洁净、环境独特、资源丰富无与伦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