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90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人机社会背景Word文档格式.docx

其建筑物的流转和抵押,无疑会有力推进农村金融及农村土地的资本化与市场化。

通过土地

流转,可以将大量的土地聚集起来,实现统一管理。

一方面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迫切需要农村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

来,向二、三产业进行转移,迫切需要我国农村对土地经营方式进行变革。

实现由家庭零散

经营方式向成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从家庭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客观需要。

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有利于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有利于农业

专业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满足更多的国内外市场需要;

有利于改变农民收入结

构,增加农民收入[3-4]。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要想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就必须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

为此,

必须对现存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培育和优化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扩大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土地流转导致的土地集中、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业种田收益低下,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渐扩大,土地撂荒现象逐渐增多,使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是解决土地撂荒的必然选择也是土地流转的原始动机农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积极因素推动了土地流转,其中地方政府和

社区组织起了积极作用随着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土地制度背后隐藏的问题和矛

盾日益凸显,从而推动了土地流转的改革和发展。

允许流转以利于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推动农村经

济社会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是第一,土地流转范围逐渐扩大。

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逐渐向内地及广大中西部地区蔓延,呈现全面展开的趋势。

第二,流转速度加快、规

模加大。

根据陈锡文和韩俊的研究表明,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年代后期以来,农户自发进行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基本保持在一之间,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和城郊地区的比例稍高一些。

农业部年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年全国共有万承包农户转包,转让农地万亩,分别占承包农户总数的

和承包耕地的,。

年对省所做的调查显示,参与流转的土地只占全部土地的一,发生面积最广的浙江省也只有一。

到年前后,土地流转的速度有多加快。

农业部有关部门年的统计表明全国以各种形式流转经营权的耕地,已经占到承包耕地总面积的一。

发达地区的流转比例则为一有的县市甚至达到了一。

但内地流转的比例只占到一。

第三,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农户间的

自发流转和通过集体经济促动式的流转都在发展,除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反租倒包外

入股、拍卖、抵押等新形式也开始出现。

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有更多的农民要离开土地,转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

但是,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村以后如何才能实现向非农就业的转移,这是土地流转中急需

解决的问题之一。

如果农民离开土地后没有充足的非农就业机会,就意味着没有稳定的收入

来维持生计,他们的生存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

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我国经济发展

的速度放缓,增速减慢,大量公司和企业破产或是大幅缩减用人规模,尤其是从事产品出口的

企业受影响最为严重。

其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这些企业雇佣的农民工,出现大量农民工失

业或是无业现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阻。

此外,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没有到位,第三产业的比重过小使得就业机会数量少,更加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

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作为一个拥有庞

大数量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更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不难发现,通过农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农业劳动生产力质的飞跃,进而实现从人畜耕作、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现代农业的转变,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而土地

流转的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是转变一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

均衡,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必须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从而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推广农业机械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和推广正是

提高农业生产率,建立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我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规模太小,

土地存在分散、碎化的现象,并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更无法推广农业机械化。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从而推广农业的机械化,改变我国农业以人畜为动

力的传统格局。

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土地流转发展程度和土地经营规模存在差异,因此推广农

业机械化必须切合实际。

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土地流转的

发展较快,土地经营规模较大,而且多为平原地区,因此可以借鉴美国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备,重点稚广大型农业机具和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设备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首先加强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发展与完善,适度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可以借鉴日本的模式,着重实现对土地的精耕细作,提高土地的单位产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小型农业机具的使用,推广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设备。

发展农业科技,推动科研的投入与转化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巨大的动力。

我国的

耕地资源非常有限,人均耕地仅有一亩左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耕地的质量也不高,优质耕

地只占到总耕地面积的左右。

而且,由于农民缺乏土地保护的意识,劣耕、撂荒、滥用化肥等行为已经造成土壤质量逐年下降。

因此,必须通过农业科技的创新,通过对生物技术和化学技

术的应用,改进土壤质量,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土地生产率,尤其是提高单位土地的农作物产量,从而促使农业朝着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同时还必须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经费投入,努力促进国一家、社会、企业和共同参与的农业科研体系的建立,并及时实现科

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农业的专业化与产业化经营

在发展农业科技的基础上,可以不断推进农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在保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分散农户的联合经营,形成产品、产业和区域的规模经营,从而发挥其规模经营效应。

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

克服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

配置。

传统农业的生产中存在四多四少”的格局,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初级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品种少,深加工产品少。

因此,必须选好技术突破点和工作着力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高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挖掘有市场潜力的、高附加值的产品,逐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还需要农业的专业化经营。

现代农业中:

专业化的生产不仅有利于分工协作的进一步细化,还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可以借鉴

诸如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传统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对全国的农业生产进行科学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并且因地制宜地发展全

国区域特色农业。

同时,还必须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制度对农业的专业化与产业化经营进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通过土地流转的实施,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这都是为了满足农业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的需要。

一旦土地流转有效开展起来,势必会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势必会促进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开展。

根据各个地区土地流转的发展程度

适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科技,实现科研成果在农业应用领域的投入和转化,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

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应用,可以通

过农业的机械化、生物化、化学化和信息化实现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产量的提高,实现土壤

质量的改良和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从而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新飞跃。

此外,现代农业的发

展对农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政府的职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是大势所趋,是符合土地经济规律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地球上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毕

竟有限,而人口和社会经济却是不断增长的变量,如何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土地产品和功能需求,一直是人类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Malthus曾经指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总是要超过土地提供的生活资料的增长率,如果不对人口加以限制,人类必将陷入饥饿和贫困的境地。

然而200多年过去,世界人口由当初的10亿上升到今天的70亿,人类并未陷入Malthus陷阱。

人类似乎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那就是通过不断增加投入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即土地利用集约化(land-useintensification)。

土地利用集约化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既能保障人类土地产品和功能需求,又能有效减少边际土地开发,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条根本途径。

积极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进程,使其向可持续集约化方向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而言,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土地所承受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压力,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人口和GDP的增长,这些压力还将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我们的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又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受到干旱、高寒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还会造成荒漠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等诸多严重后果。

因此,出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等多重考虑,必须尽快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战略,积极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进程,并使其向可持续集约化方向发展。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的语境之下,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有效途径。

土地的适度规模整合、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以及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实现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化发展的三大条件。

文章从对阻碍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困境分析入手,结合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意义探寻满足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条件的法治应然之路。

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指出: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①对农村土

地利用模式的调整、对农村土地经营者素质优化将会有助于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而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则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有效途径。

土地集约化是指在合理规

模的土地上,集中投入先进的生产资料、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以及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提高土地的利用质量,减少土地利用浪费的经营模式。

可见,土地的适度规模整合、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以及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实现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化发展的三大条件。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的使用存在着阻却集约化的现状。

笔者认为,从现状之中寻求满足土地集约化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之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供给,以法治促进土地集约化的规范发展才是应然之路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显然,农村经济的增长不能再依靠传统的小农经营碎块化模式,而应该朝着土

地集约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方向转变。

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分散经营的农地耕种模式愈发突显出多种矛盾,例如按公平福利原则平均分包土地与按效益原则由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要求相矛盾;

农户超

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要求相矛盾等。

因此,只有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化才能有效化解这些矛盾。

农地集约化经营是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

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

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户个体的生产积极性。

这场诱致性制度变迁适应了当时的农业生产能力与农民的经营水平,在为国家工业发展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同时也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因此,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是稳定农村经济的前提。

然而,随着

农村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分散经营的农地耕种模式愈发突显出多种矛盾,例如按公平福利原则平均分包土地与按效益原则由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要求相矛盾;

农户超小规模经

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要求相矛盾等。

因此,只有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化才能有效化解这些矛盾。

农地集约化经营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要求用科学管理办法组织管理农业,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前提下,由农业、工业、贸易一体化的规模经营方式,取代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和规模化。

因此,土地的集约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步骤。

只有发展土地集约化,才能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的运用,实施统一防治病虫害、采取统一的耕种方法,才能有利于实现农业产后加工与销售服务,提高农业社会化程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阻却农村土地集约化发展之因素分析

农村的经济长期不受重视,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之中,无论在公共产品供给、发展意识、经济水平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

具言之,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化发展的阻却因素有如下方面。

(一)农村土地粗放型经营模式

1.土地撂荒严重。

当农民的温饱问题足以通过务工经商而解决,农民不再依靠土地获取生产生活资料,农村土地的抛荒似乎必然呈现。

例如,根据四川省巴中市2008年的调查,巴中市耕地面积为万亩,2007年全市农村土地撂荒面积为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常年撂荒万亩,占%,季节性撂荒万

亩,占%。

⑥有些省份的农村本来可以种两三季作物,而由“双改单”只种一季作物,这实际上造成土地的隐形撂荒。

无论是季节性的抛荒、常年抛荒还是隐形抛荒,都是粗放型的土地经营模式,都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降低了土地产出效率。

2.土地细碎化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每个家庭拥有许多块面积大小不一的农地,这些地块从宏观上就显示出细碎化的状态。

例如,根据江苏省2007年的统计,“绝大

多数农户拥有3至5块土地,甚至还有农户拥有耕地块数6块以上,平均每个农户拥有块耕地,耕地块均面积在至2亩之间,平均每个地块面积仅有亩,80%以上的农户拥有每个地块面积在2亩以下”。

⑦土地的细碎化加大了土地流转的协商成本,同时,农民承包地的“细碎化”,使得农民不得不在自家的耕地中种植多样农作物,加剧了专业化种植分工和机械化耕种的困难。

(二)土地流转困境

1.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

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规定我47国农村土地

属于集体所有,但均没有明确规定农村土地的法定产权主体。

实践之中,我国农村存在着生产队、村民小组、乡镇集体等集体组织,而且还存在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村民自治组织、

党支部等,哪一主体才是法定的“集体所有”之中的“集体”往往不太明确,这便容易造成

土地权属边界的模糊,从而产生土地流转中权力和利益的纷争。

2.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农村土地的流转实质上是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农民愿意将自己的承包权进行流转,前提是可以获得利益。

因此对农村土地的定价评估便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普遍的农地价格评估机制,制约农地流转。

另外,适用物权变动公示主义,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可以采用变更登记并发放权利证书的方式减少变动引起的纷争。

然而我国目前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变更登记制度尚未完全确立,影响流转的稳定性。

最后,农村土地的流转是牵涉着繁复的程序,一旦工作人员疏于监管、玩忽职守,甚至从中设权寻租,则势必会阻碍流转的顺利进行。

(三)农村劳动力的缺失

1.农村劳动力流失。

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由妇女、老人、儿童留守农村早已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且随着农民工每年增加600的万至8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

据国务院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6月,中国农民工总规模约亿人次,外出农民工规模约为亿人次,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农民工约为亿人次。

⑨这不仅造成

“空心村”等社会问题,也侧面表明现有农村的劳动力多为老弱类型,不符合土地集约化经营的人力需求,从而制约着土地集约化发展的进程。

2.高素质的专业农民缺乏。

青壮年农民工虽然依旧具有农民的身份,但在城镇中或者农村周边谋生的方式与手段早已脱离了“农民”的传统含义。

出生在1980年前后的农村

青年普遍缺少耕地种粮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断层化现象。

加之,现目前针对农地利用效率的职业化教育缺失,劳动力的素质优化问题也成为阻却着农地集约化的经营的因素之一。

农村土地作为农村经济的生产要素,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发挥着基础的资源。

多年来,对农村土地的经营体制的规划也多见于中央文件之中。

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完善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才能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整合;

只有通过

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化教育,才能优化农地经营者的技能和素质,为集约化发展提供人力资

源;

只有通过国家财政的投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才能改善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外部环

境,促进土地集约化的推广。

本文从法治完善的视角对满足土地集约化发展的三大条件即土地适度规模整合、农村劳动力优化、农业科技的改善进行分析只是粗浅的认知,农村土地集

约化经营模式的完善将任重而道远。

1我国土地现状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土地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为2,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

人均耕地面积为2,是世界人均数的43%。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

的陡坡耕地近600万hm2,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

邓小平曾指出: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关系到我国12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农业是根本,不能去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我国的土地资源,提高

土地的生产能力。

2土地利用状况及分析

据笔者调研获知,现在农村的土地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土地的产量和以前相比没有太大的提高,然而土地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造成土地的收益不大,农民的种地积极性有所下降,有些地区竟出现土地抛荒撂荒现象,具体分析有以下原因:

1)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这样

就使田埂、沟堰占了不少耕地,导致土地的浪费。

2)由于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比较分散,对耕种、施肥、打药、管理、收割等田间活动都

不利,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浪费金钱。

3)由于耕地划分切块,一家一户经营面积狭小,单户农民只有沿用传统的劳动工具,不利

于机械化大生产。

这既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专业化分工,更不利于农业技术

的进步。

耕地面积的狭小,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经济效率低下,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随着中

国加入WTO,外国农产品凭借其价格优势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农业将由于自身的低效率而受到强烈冲击,农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4)现阶段,农民们都想外出打工,种地的人少了,不少村庄出现了“空壳村”,仅留老人、妇女和儿童,戏称为“99,38,61”人员,对农业生产的各项投入都不足,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更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正常耕种,草荒、病虫害多发等。

每到耕种、收割季节,外出务工的人员回

来,耕种或收割完后还要回到外地去,这样既浪费金钱———坐车花钱,又浪费时间,而且对于

外地的务工单位也不利,农忙时农民工一走,导致生产受影响。

5)最近几年物价在涨,化肥、农药的价格越来越高,而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却涨幅不大,导致种地的收益减少。

6)由于种地和外出打工相比,收益差距很大,导致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不高,对土地不重视,即使有精力也不会花在土地上,从而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

3土地利用的趋势———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种植

规模化种植的好处土地利用率不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早在1985

年,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了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

他说: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

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的生产社会化需要,发展

适度规模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