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1837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4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调研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4Word版含答案

习题课4 专题八综合检测

(一)

(时间:

45分钟 总分:

80分)

提示:

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应进行归类,凡课文中多次出现过的实词,应把其读音,义项和例句熟记,只要学得扎实,学会迁移、准确答题不是难事。

另外,考前还应有目的地,精选一些练习进行实战前的操练,特别是一些传记类的文章,多选几篇进行思悟、揣摩,这一点很重要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

天辅中,辽东平,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

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

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事之。

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累年不决。

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

强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

郡中大治。

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贞元元年,浩进拜平章政事。

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从之。

未几,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

正隆二年,改封鲁国公。

表乞致仕。

海陵曰:

“人君不明,谏不行,言不听,则宰相求去。

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则求去。

卿于二者何居?

”浩对曰:

“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养病之地也,是以求去。

”不许。

海陵欲伐宋,将幸汴,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与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

浩从容奏曰:

“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

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

”不听。

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

浩不敢正谏,乃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

“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

”海陵愕然曰:

“何以知之?

”对曰:

“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

”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

海陵至汴,累月不视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诸将。

浩欲奏事,不得见。

会海陵遣周福儿至浩家,浩附奏曰:

“诸将皆新进少年,恐误国事。

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

”而海陵部署已定,恶闻其言,乃杖之。

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

“吾见太师议之。

”浩入见,上曰:

“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

”浩对曰:

“有。

”曰:

“谁欤?

”浩曰:

“秦始皇。

”上顾左右曰:

“岂可使我为始皇乎?

”事遂寝。

是岁,薨。

上辍朝一日。

谥曰文康。

(选自《金史·张浩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浩以策干太祖     干:

求见

B.浩进拜平章政事拜:

授予官职

C.往岁营治中都治:

治理

D.事遂寝寝:

停止,搁置

答案 C

解析 C项,治:

营造,修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浩办事干练的一组是(3分)(  )

①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

②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③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

④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

⑤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

⑥乃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②④⑥

答案 A

解析 ③是张浩官职升迁,④是海陵王对张浩所提建议的态度,⑥是张浩讲究说话技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太祖和金太宗对张浩都很器重,先任张浩为承应御前文字、提点等职务,后来还越级升任为卫尉卿。

B.张浩先后任平章政事、蜀王、左丞相、鲁国公等职,但他以病弱不能胜任其职为由请求退休在家,结果皇帝没有批准他的退休请求。

C.由于汴京大内宫廷失火,皇帝命令张浩等人营建南京宫室。

张浩认为民力没有恢复。

不宜大兴土木,但皇帝海陵王没有听张浩的劝谏。

D.皇帝想废除科举制,张浩暗示皇帝自古以来的帝王除秦始皇外,都任用儒生。

于是废科举之事从此不再提了。

答案 D

解析 D项,“皇帝想废除科举制”有误,原文是“近侍有欲罢科举者”。

是皇帝身边的侍者想废除科举制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

强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张浩拆除祠堂,把里面的塑像扔到水中。

豪门大族、狡黠的官吏都隐藏踪迹,没有敢于违犯的。

(关键词:

“撤”“屏”“莫”各1分,“投其像水中”省略句翻译1分,句意1分)

(2)赵构没有儿子,把远亲(旁系亲属)中的人立为继承人,那形势一定会发生变化,可以不用烦劳军队而让他服从于我们。

(关键词:

“树立”“势”“烦”“服”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

天辅中期,辽东被金朝平定,张浩用献计的方式求见金太祖,金太祖任张浩为承应御前文字。

金太宗将到东京,张浩任提点官修缮皇宫,被破格升为卫尉卿。

平阳多盗贼,临汾一男子夜里掠走人家的妻子。

张浩捉住他,将他鞭笞致死,强盗于是得以减少平息。

平阳近郊有滥建的祠庙,当地人都很敬奉它。

庙祝、田主争夺香火的财利,多年得不到解决。

张浩拆除祠堂,把里面的塑像扔到水中。

豪门大族、狡黠的官吏都隐藏踪迹,没有敢于违犯的。

郡中得到很好的治理。

于是张浩修缮尧帝祠堂,建造击壤遗风亭。

贞元元年,张浩晋升为平章政事。

张浩请求凡是周围的百姓想到中都居住的人,免除十年的赋税徭役,以充实京城,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没过多久,张浩被改封为蜀王,晋升为左丞相。

正隆二年,张浩改封为鲁国公。

张浩上奏章请求退休。

金皇帝海陵王问他说:

“如果皇帝不明智,劝谏没有被实行,良言听不进去,那么宰相就乞求离开。

宰相年老或有病不能胜任其职也乞求离职。

你属于哪一种?

”张浩回答说:

“我体弱有病不能胜任职务。

宰相府不是养病的地方,所以乞求离职。

”(皇帝)没有批准(他的退休请求)。

金朝皇帝海陵王想攻打宋朝,准备前往汴京,然而汴京大内宫廷失火,于是命令张浩与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

张浩从容上奏说:

“以前营建中都,天下人都很高兴地前来干活。

现在民力没有恢复,而重新劳累他们,恐怕不像以前那样容易完成。

”金朝皇帝海陵王不听张浩劝谏。

张浩到朝堂上辞行,金朝皇帝海陵王问他攻打宋朝的利弊。

张浩不敢正面劝谏,于是用委婉的话回答,想婉言阻止海陵王攻打宋朝。

张浩上奏说:

“我观察上天的旨意,很久就想灭绝赵氏了。

”海陵王惊讶地说:

“你怎么知道的?

”张浩回答说:

“赵构没有儿子,把远亲(旁系亲属)中的人立为继承人,那形势一定会发生变化,可以不用烦劳军队而让他服从于我们。

”海陵王虽然很喜欢张浩说的话,但却不听从。

海陵王到达汴京后,几个月不上早朝,天天训练军队(准备)南征,部署各路大将。

张浩想上奏事情,又得不到接见。

适逢海陵王派周福儿到张浩家中,张浩让他捎去奏疏说:

“各路大军军官都是新提拔的少年,恐怕耽误了国家大事。

最好是寻找熟悉军事的旧人来训练军队,任命为千户谋克。

”然而海陵王部署已定,很讨厌张浩说这种话,于是对张浩处以杖刑。

当初,皇帝身边的侍者有的想废除科举制,皇帝说:

“我接见太师商议这件事。

”张浩进殿拜见,皇帝说:

“自古以来帝王有不用儒生的吗?

”张浩回答说:

“有。

”皇帝问:

“他是谁?

”张浩说:

“秦始皇。

”皇帝看看左右的人说:

“难道让我做秦始皇那样的人?

”废科举之事从此不再提了。

这一年,张浩去世。

为此皇帝停朝一日。

张浩谥号文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

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

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

乱。

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

“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

“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

“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士谦曰:

“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

”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

“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各令罢去。

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

收埋骸骨,所见无遗。

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或谓士谦曰:

“子多阴德。

”士谦曰:

“所谓阴德者何?

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

“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会葬者万余人。

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讽朝廷讽:

劝说

B.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德:

道德高尚

C.士谦罄竭家资罄:

D.会葬者万余人会:

恰好

答案 D

解析 会:

聚集。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士谦乐善好施的一组是(3分)(  )

①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②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③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④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⑤吾家余粟,本图振赡

⑥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

A.①②③B.①⑤⑥

C.③④⑤D.②④⑥

答案 C

解析 ①句是赞颂李士谦遵循古人的遗风,②句是说李士谦躬行节俭。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

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

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答案 B

解析 “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错,文中说的是,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

“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宽慰那人说:

“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

”马上(就)叫家僮放了小偷。

(关键词:

“执”“慰谕”“义”“相”“遽”各1分)

(2)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被搁置不予理会,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立了石碑。

(关键词:

“条”“行状”“诣”“寝”“于”各1分)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

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

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他为开府参军事。

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举荐他,都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

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

“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

”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

“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

”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

州里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

有兄弟因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

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

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

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

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宽慰那人说:

“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

”马上(就)叫家僮放了小偷。

后来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

士谦说:

“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

”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的面烧了借契,说:

“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

”让大家放心离开。

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

有一年又遇上大饥荒,很多人都死了,士谦用尽他家中的财产,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

士谦还将那些饿死的人的尸骨收集起来埋藏好,没有漏掉一个。

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

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

“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

”有人对士谦说:

“您的阴德多。

”士谦说:

“所谓阴德是什么?

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

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

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

“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

”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

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被搁置不予理会,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立了石碑。

三、(2013·四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21分)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

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宋终莫能用。

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

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

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冶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

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

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

及见何基,基谓之曰:

“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

”会之,盖柏字也。

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

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

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向濂洛之学向:

崇尚

B.造诣益邃邃:

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赀:

钱财

D.勒为一书勒:

镌刻

答案 D

解析 D项,“勒”,本义是“镌刻”。

但根据上下文,并没有雕刻成书,而是编辑成书,所以根据语境应该是“编”的意思。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答案 C

解析 A项,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他。

B项,连词,相当于“来”;介词,用。

C项,都是连词,并且。

D项,代词,指“学问”;助词,的。

1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12.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解析 扣住题目中“为学”与“为人”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如“为人”方面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分忧,献计献策;“为学”方面做人要立志,要知行合一等。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源兰溪人。

履祥幼年时就聪慧明达,父亲兄弟给他稍稍讲了一些书,(他)当即就能背诵。

等长大以后,越发勤勉自励。

成年后,倾慕周敦颐、二程的学问,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投到何基的门下。

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而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

从这以后,履祥对学问的钻研更加精深,造诣也愈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无法挽回,履祥于是决定放弃通过科举做官的愿望。

但(他)自负有治理国家拯救万民的才略,也不忍心立刻舍弃救世之心。

正逢襄樊的宋军日益告急,宋朝官兵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履祥因此奏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薊,那么围困襄樊的蒙古军。

就会不攻而自行退走。

而且详尽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地可依据来施行。

宋朝最终也未能采用。

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进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过的海道,与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没有丝毫差异,于是人们才信服履祥学问的精确。

宋德祐初年,起用履祥担任迪功郎、史馆编校,(但他)推辞不就任。

宋朝即将灭亡,各地盗贼兴起,履祥隐居在金华境内的山中。

平时单独居住,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教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不倦,尤其看重情谊。

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罪,母子二人分别发配给他人作奴隶,彼此不知生死已有十年,履祥竭尽家产设法解救,终于将他们赎出来(使他们)母子团聚;后来那个儿子成为显贵,履祥始终不谈此事,见面时仅仅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用来记载《通鉴》以前的史事。

然而刘恕的书不以《春秋》为本,却相信其他各家的记载,是非标准与孔子相悖,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

履祥于是一概以《尚书》为主,此后的历史用《诗》《礼》《春秋》来续补,兼采旧史与诸子,用编年体记载史事,上起唐尧以后,下接《通鉴》之前,编成一书,共二十卷,称为《通鉴前编》。

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履祥见到王柏,首先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首先确立学习圣贤的志向,并且援引前辈儒家的话:

涵养持敬来保守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存养自己的本性,志立用于应事接物,敬行用于涵养内心,这就是治学的基本方法。

等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

“会之多次谈到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在于区别了天理与人欲,你应当从今天就开始实行。

”会之,是王柏的字。

当时的评论者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纯厚质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良佐,履祥则亲身得到二人的传授,而且兼收并蓄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习的人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

大德年间去世。

元统初年,履祥的同乡吴师道任国子博士,写信给金华的学官,在乡学中祭祀履祥。

至正年间,赏赐履祥谥号文安。

1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9处)(3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尧日》)

答案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解析 首先要阅读文段,了解大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可以先借助文言虚词,如文中两个“乎”都是句尾语气词,可断;再如“斯”,代词,一般处句首,如文段中的两个“斯”,可断。

另外,还可以利用对称句式,如“择可劳而劳之”“欲仁而得仁”等。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1分)

无 盐 女

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

“无盐女”。

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

行年三十,无所容人,街嫁不售,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谓谒者曰:

“妾,齐之不售女也,闻君王之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之。

”谒者以闻,宣王方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

曰:

“此天下强颜女子也。

”于是宣王乃召见之,谓曰:

“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列位矣。

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

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

”无盐女对曰:

“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

”王曰:

“虽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