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2911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

河北省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是中华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以太极为本原的、秩序谨严的有机整体。

此即《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太极整体观。

《易传・序卦》则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详尽、气势恢宏的宇宙图景。

《易经》六十四卦便是对这个宇宙图景模拟所得的一套严整的象数符号系统。

这些是对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主流思想的独特表达。

由于宇宙万物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个成员,当然是宇宙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人在与自然相处时,应摈弃那种让人类走了很长弯路,只顾局部、短期利益的鼠目寸光式的行为方式,进而建立起一种从整体出发、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的现代行为方式。

而这也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核心理念。

在太极整体观的基础上,《周易》进一步指出,天地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

此之谓《周易》的生生不息观,即《易传》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和“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所显示的发展观。

这告诉我们,由于宇宙是一个富有日新、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因此,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问题也是宇宙发展过程中的、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悲观绝望。

当然,我们反对对人类前途的一切悲观论调,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恰恰相反,人类应该迅速警醒,从容应战,精诚合作,以顺利渡过难关。

《易传》曰: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其中的“天地”不应只狭隘地理解为蓝天、大地,而应看作代表宇宙间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如天人、男女、上下、泰否、身心、内外等,《易传》以“阴阳”统称之。

这就是说,如果阴阳两方面处于相互交感融洽的状态,则彼此都能亨通兴盛;反之,如果阴阳双方处于相互封闭隔绝的状态,则彼此都将走向衰败。

此为阴阳交泰观。

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全球问题,实质上便是天人之间长期紧张对立的后果,是人把大自然当作可以任意宰割的沉默羔羊而一味征服索取、大自然对人的无知妄为“忍无可忍”而进行“报复”的必然结局,是传统发展观以物为中心、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诚如美国环境伦理学家巴里・康芒纳所说:

“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

《易经》曰:

“‘节’,亨;苦节,不可贞。

”意思是说,保有节度则会万事亨通,若以节制为苦,则诸事不利,不必占问。

《易传》进一步阐发说,以谈笑自若的大将风度履险蹈危,以随时使自己居于恰当位置的自觉意识保持节度,以居中守正的刚健气魄创造亨通;大自然正是因为保有节度才使四季得以形成并各有成就;人类也应随时使自己保持节度并形成严格制度,这样才不会伤财害民。

此之谓《周易》的节以制度观。

大自然的负荷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中华文化一贯主张,知足者富,知足常乐。

为了使人类达到更高的生存质量,为了使人类能有更理想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时刻告诫自己注意节制。

(摘编自赵建功《〈周易〉的生态伦理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认为人对待自然不应只顾及局部、短期利益,而应顾全大局和长远。

B.宇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从而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日新。

C.《易传》将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统称为天地,也叫阴阳。

阴阳合万事通。

D.每人时刻告诫自己节制,人类才能达到更高生存质量,有更理想的生存环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谈《周易》的价值,接着从四方面具体分析,先总后分,层次清晰。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将《易》理和现实进行了结合,深入浅出,具有针对性。

C.文章引用巴里·康芒纳的话,论证了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使阴阳失衡。

D.文章阐释《周易》中的生态伦理智慧,为当今某些问题开具中华文化的药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是中华文化轴心期经典著作,因为其书在今天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模拟宇宙图景的《易经》六十四卦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独特表达。

C.老子认为阴阳二气相交,万物产生。

该思想与《周易》“阴阳交泰观”相通。

D.在面对宇宙的发展、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时,人类应当从容以对,而不必悲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纽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

“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综合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莫高窟的保存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如今去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像以前那徉一一排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现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

早在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APP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遗的地理位置、传承人及传承基地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目前校藏古籍文献2000多册,但受到自然条件、保存条件和书籍的物理特性的影响,大量古籍文献受损严重,所以,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迫在眉睫。

古籍数字化成本非常高,如一册300页古籍数字化成本要60万到90万,所以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用于古籍数字化工作。

古籍虽然可以被数字化,从而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被存储,并被快速检索,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

(综合自“中国文明网”、“搜狐网”等)

材料三:

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

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支持资金,将该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

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

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和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

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求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

(摘编自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4.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这表明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是不落后于国际的。

B.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己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重要技术手段。

C.数字技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技术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对敦煌、古书籍的保护。

D.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国际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只有注重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才会越来越快。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认识基本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B.虽说古籍数字化成本很高,但是相对于这些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及数字化后可安全储存来说,这些投入还是很值得的。

 

C.多年前,敦煌莫髙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但运用数字技术,既保护了敦煌文化,又给游客带来了异样的观赏体验。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大数据及相关技术不仅适用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适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6.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踏莎行

寇俊杰

暮春,阴雨。

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了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毛驴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了泥坑。

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

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以及后面车上的两个随从一起推车。

无奈还是车重人少,力量不够,使足了劲儿也没能把车子推出泥坑。

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

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

怎么舍得弄脏?

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

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

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此是必经之地,故有此一问。

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

然后大家一起重新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

寇准再三相谢。

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的时候,已是满身的泥水。

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

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遭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

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

我的所作所为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

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

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

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

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

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

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檩条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

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

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

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

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

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

皇上是个好皇帝,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

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

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

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

人家是皇帝,你“将”人家的军,结果被贬到了邓州。

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

寇准说,我喝完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

大丈夫做事就要敢作敢当!

我不后悔!

唉!

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你本是立了大功的;澶渊之盟,你也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之职,把你贬往陕州。

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

再不必像以前一样……

踏莎行。

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

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

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了一首《踏莎行》的词: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的意思,没想到看了寇准的《踏莎行》,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

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知道,要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

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

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

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

  

编者注:

《踏莎行(春色将阑)》实际写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当时寇准被太宗贬为青州知府,赴职之际,写下了这首词。

《宋史·列传四十》中记载“(寇)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

帝(太宗)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准既行,帝念之,常不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寇安的话“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

”侧面表现出寇准喜爱读书。

B.小说虚构了村民帮助寇准推驴车的情节,表达了百姓对寇准的感恩;百姓的行为也使得寇准更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C.冠准写成的《踏莎行》被夫人称为“情诗”,夫人流泪,被丈夫诗中那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爱妻之情深深打动了。

D.小说中寇准因澶渊之盟被贬至离老家很近的陕州做地方官,可是他并未因此心生退意,仍寄意朝廷,哪怕前路艰险。

8.“宋夫人”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9.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它依据历史事实,进行想象、改编,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一特征。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高俭,字士廉,渤海蓚人。

士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

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并称先达,与士廉结忘年之好,由是公卿藉甚。

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

事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

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

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

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贞观元年,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

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

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蜀中学校粲然复兴。

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

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

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

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

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刊正姓氏。

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及书成,凡一百卷,诏颁于天下,赐士廉物千段。

十九年,太宗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士廉摄太子太傅,仍典朝政。

皇太子下令曰:

“摄太傅士廉,朝望国华,仪刑攸属,寡人忝膺监守,实资训导。

比日听政,常屈同榻,庶因谘白,少祛蒙滞。

但据案奉对,情所未安,所司宜别以一案供太傅。

”士廉固让不敢当。

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

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

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文献。

(节选自《旧唐书·高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B.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C.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D.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谱谍,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

B.忝,很常见的敬辞,是有愧于做某事的意思;忝膺,用来表示惭愧受任某一职位。

C.薨,古代称诸侯、皇帝的高等妃嫔及皇子公主,封王的贵族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

D.里,指城市之中人口、商铺等相对集中的某一区域,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街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俭少有才学,声名卓著。

他年少时有才学气度,广泛阅读文史书籍,有德行学识的前辈与他结为忘年交,他由此在王公大臣间颇有名声。

B.高俭重视亲情,极具孝心。

他因与斛斯政交往而获罪,被贬南方瘴疠之地,母亲不可同行,他就留下妻子侍奉,还在白天睡觉时梦到母亲。

C.高俭兴利除弊,治理有方。

水边地价昂贵,高俭沿旧渠重新开掘土地,使蜀中获利;他礼待蜀中隐士,常常派人问候隐士朱桃椎,传为美谈。

D.高俭考订姓氏,力矫流弊。

太宗厌恶山东人士倚仗旧有门第嫁女时豪取聘礼的做法,令高俭考订姓氏。

高俭很好地完成任务,受到皇帝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2)太宗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士廉摄太子太傅,仍典朝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

[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柳士师]柳下惠。

士师,狱官。

《论语•微子》:

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

[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

[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颔联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名惭”写出诗人对柳士师的敬意。

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

D.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

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句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李密在《陈情表》中委婉地向晋武帝表达他不仕的苦衷:

“母、孙二人,           ,           。

⑵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展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               。

⑶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7~19题。

(共9分,每题3分)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

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

《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

“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

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

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

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

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

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B.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D.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

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身得以传承和延续。

另一方面,         ,使自身得以开放发展。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

         ,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

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积极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能更好获得外部参照,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都彰显着创造之美。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5分)

2019年10月19日,全国首台5G网络智能无人驾驶矿用车亮相于在江西南昌举办的2019世界VR产业大会上。

该车由中国航天重工、江铜集团城门山铜矿、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和航天系统公司联合研制。

据航天重工董事长虢劲松介绍,与无人驾驶汽车应用相比,矿区采矿道路条件较差,无固定清晰路标,还可能出现某些不可预测的障碍物,因此路面循迹避障的算法设计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