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4918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docx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一、文献综述

1、早期有关阅读教学的研究

有关阅读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那时,人们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不够,他们认为,阅读是听、说、读、写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认为阅读是不用教学生就能够掌握的。

到了五、六十年代,人们依然这么认为,因为受了生成语法和结构语言学的影响。

那时的阅读教学是为了改进教育及减少文盲。

60年代,人们认为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心理过程,因为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人们认为读者先是辨别文章中的词汇,对词汇一一解码,从词汇再到句子的辨别,再到段落到整篇文章。

人们通过逐词逐句的解码就可获取意义。

Care115这样描述那个年代的阅读过程:

“阅读沿着‘视觉刺激一口头重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程进行。

”因此,在早期的阅读教学中,人们对阅读的认识不够,只注重字面的意思,而忽视了文章是传达作者思想的载体,忽视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

2、心理语言学对阅读理论研究的影响

Smith和Goodman较早的运用心理语言学对阅读理论进行了研究。

1971年,Smith提出“冗余”理论,他认为6“阅读时信息来源有四个:

视觉、听觉、句法和语义,这四个信息来源往往是重复的,如果阅读者能充分利用其它三个信息来源。

就可减少对视觉信息的需求,他还进一步指出:

语言的各层次都存在冗余现象(字母间,单词间,句子间和语篇间)。

因此读者如果能利用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来源(世界知识等),就可以减少对阅读篇章可见信息的需求”。

根据Smlth的理论,GOOdmari在《阅读:

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一书中指出7“阅读过程就是一个预测,选择,检验,证实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有效的阅读并不依赖于对所有语言成份的精确辨认,而在于能否用输入信息中尽可能少的线索作出准确判断。

”Smith和Goodman的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第一语言的阅读理论进行了研究,在当时的影响极大,这引起了许多学者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第二外语的阅读教学。

一些第二语言阅读专家如:

Widdowson在《学习过程和语言使用》中,认为8“阅读过程是积极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与文章(或作者)的交流过程,宛如两人面对面谈话,有问有答。

在阅读中,作者根据文字不断提供的信息,联系自己既存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世界知识,对读物依次作出反应。

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

”他还认为9:

“句子只有使用才具有价值,阅读时,了解文章中的语言特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语言在特定条件下的使用价值,才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而且语篇的理解在第二语言阅读中十分重要。

”后来,又由于Coady提出,阅读者对第二语言的背景知识的掌握及阅读技巧的运用加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从而产生“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理论研究。

3、图式理论和相互模式对阅读理论研究的影响

近期,人们主要基于图式理论对阅读教学加以研究。

图式概念(schemata)是1804年德国的康德最早提出的。

图式理论后又被英国现代心理学家Bartlet七在其著作《记忆》被应用,他认为10:

“图式是个不断发生作用的既存知识结构,遇到新事物时,只有把这些新事物和己有的图式相联系才能被理解。

因此图式又被称为认知框架。

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语篇本身都不具有意义,意义在读者的脑海里,取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大脑中图式知识的启动。

阅读过程中,认知框架中的信息给阅读预测提供依据,它们作为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规律,赋予读物以意义。

”Carrell在《第二语言理解中的背景知识》中指出11,“图式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引导理解文字内容的内容结构(contentschemata)和引导理解文字中修辞组织的形式结构(formalschemata)。

图式理论在第二语言阅读中的作用是启动(或提供)和读物相关的内容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读物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已读内容的回忆。

缺乏图式知识的启动是第二语言阅读者的主要的阅读困难。

由于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理论中的影响,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论,从而产生了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理论相结合的“交互作用”阅读理论的出现。

在当时,Rumelhart发表了《论阅读的相互作用模式》oStanovich又提出了阅读的“交互补偿模式”,他认为12:

“该模式不单纯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阅读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阅读处理过程,阅读处理过程具有其双向性。

”相互作用阅读模式是目前深受大多数人接受的阅读模式,它克服了“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中对篇章的整体理解的缺陷,也克服了“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中忽视词汇解码的重要性的缺陷。

专家Grabe在他的著作《阅读的教学与研究》中认为13:

“熟练读者读得快,并不是因为他的猜测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们能迅速自动地辨别大部分词汇。

相互作用理论既重视运用图式知识进行预测、推断这些高层次阅读技巧,又强调低层次的迅速解码能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两种能力可以互为补充”。

4、.我国阅读理论的发展

我国对阅读理论的研究有100多年的历史。

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受到了国外阅读理论的影响。

如张必隐于1992年在其《阅读心理学》中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的阅读心理研究理论,也介绍了有关中文阅读的研究成果。

他认为14:

“阅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相互作用模式。

”陈贤纯的《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也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与心理学联系起来。

又有胡春洞于1998年发表《英语阅读论》,从中国阅读教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实践意义,他在该书中探讨了阅读理论及发展阅读技能途径。

从这些专家、学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国对外语阅读教学的重视,并针对本国的国情具体分析我国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方法,把国外有关的阅读理论引进国内,并加以改进利用,发展自己的符合中国人的外语阅读教学理论。

到了近凡年,我国对第二语言的阅读不仅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研究阅读教学,还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掌握、阅读过程的分析及阅读策略的培养方面研究第二语言的阅读教学。

吕良环教授在他的《外语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15:

“阅读是读者运用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心理过程”。

胡春洞也指出16,“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理解能力。

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通过阅读过程而体现出来的能力。

”有关阅读过程,束定芳、庄智象认为17:

“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关注阅读时的语言问题,忽视了一系列影响阅读过程的语境因素,把阅读过程当成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活动。

受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的影响,教师一般都从语言形式入手,以词:

汇和语法为中心,采用分析语法结构的方法,精讲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充当了“说文解字”的角色。

而无暇顾及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另外,在我国的一些有关英语教学的期刊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发表了很多有关阅读教学的文章,他们把一些阅读理论如“图式理论”、“相互作用”阅读模式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还在探索某种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总之,目前我国有关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各有特色。

二、核心概念界定

1、阅读

Nunan在其《体验英语教学》一书中认为阅读定义是18:

"Readingisafluentprocessofreaderscombininginformationfromatextandtheirownbackgroundknowledgetobuildmeaning"。

朱晓燕认为19:

“该定义强调阅读是读者利用各种知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利用各种知识如生活常识、话题背景知识、各类语言知识和智力判断等,对语言材料或者作者的观点意图进行对话、质疑和评估,可见,阅读是一项智力活动,也包括心理情感的认知活动。

吕良环教授20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己经具备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心理过程。

读者已有的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模式

李秉德教授21认为:

“教学模式是指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冯克诚、西尔泉22认为: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

张志勇23认为:

“从教学模式归属角度看,不外乎以下六个方面,即:

教学理论、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策略或方法等”。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课程的总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24),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中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

3、教学有效性,是从英语TeachingEffectiveness翻译而来,是指在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中的接受程度及学习效果。

程红和张天宝认为25: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学有效果、率和有效益。

和物力投入,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得时间、有效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三方面分别强调结果、效率和目标的达成程度,但是三者并非可以各自分离表示单独一方面的意思,而是相互融合共同表达着有效教学的丰富内涵。

首先,教学的有效果是对教学活动结果是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评价其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如何。

教学效果是指由于教学才一产生的情况或变化,教学活动左右下的成果,它包括受教学活动影响所能显示出来的一切成果。

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

其次,效率主要指产出与投入之比,教学的有效率是指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之比。

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产生了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

最后,教学效益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其吻合程度。

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及其达成程度。

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使学生身心发展发生变化,而且要求教学有效益,满足社会和个人的特殊的教育要求。

朱晓燕认为26:

“检测教学的有效性,似乎应该是按照学生下课前的语言行为或表现来比照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两者一致或者接近,应该说这节课的教学据别了一定的有效性”。

英语教师需要明确特定的教学目标之后,才能相应思考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才能比照教学效果是否有效。

就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有效性的三维目标来说,其有效果是能够通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英语阅读感兴趣,并能够主动搜集资料进行自主阅读。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阅读策略(如查找信息、猜词、归纳主题、判断、总结等),并能够对各种语篇进行分析,从而获取信息。

其有效率是在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

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

其有效益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班中学生的在英语阅读方面的需求。

即他们可以利用课上所学,课下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相应水平的课外读物、英文报纸,并能在英文网站查找信息等。

三、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后来,布鲁纳提出“学科结构论”,并主张“发现教学”,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

维果斯基创立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左右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27。

建构主义认为:

人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意义的建构。

读者在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意义,这些知识是在他们引入任务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寻找有线索的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协作学习、讨论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章作者交流思想并与老师同学思维碰撞出火花。

与传统的阅读课相反,建构主义的阅读课并非只是学生自由阅读,师生相互对证答案,老师针对答案进行讲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突出和强调文章中与学生以往经验有关的信息线索,激发学生思考、预测、推理和判断。

在阅读后期,教师还需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知识材料,最终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整个阅读过程正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理想应用28。

2、语篇分析理论

美国学者喜用“Discourse",欧洲学者多用“Text”表示语篇,因此,语篇研究分别称为“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和“篇章语言学(TextLinguistics)"(刘润清、胡壮麒29)。

黄国文认为语篇分析通常指的是针对比句子或语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

胡春洞30指出:

“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就要具备篇章的知识,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究阅读效率的”。

英语语篇体裁结构是语篇分析中篇章知识的组成部分。

初中英语课文中常出现的语篇体裁可以分为记叙类、议论类、和说明类,也涉及到一些应用文,多是书信和日记,还有少量广告、通知、标志语等。

记叙类文体的文章,中考考察的热点、设题形式多以细节性问题为主,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推理判断题,.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主旨大意归纳题。

记叙类文体的结构由开端(Beginning)、发展(Development)、高潮(Climax)和结局(Ending)四部分构成。

阅读时要抓住六要素:

Who,when,Where,Why,What,How。

拉波夫认为完整的叙述性篇章结构可以包括六个部分:

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果或结局(ResultorResolution)和回应(Coda)o叙事结构中前五个部分通常用来回答各自的潜在问题31:

Abstract--Whatwasthisabout?

Orientation--Who,when,what,where?

Complicatingaction--…thenwhathappened?

Evaluation--...sowhat?

Resultorresolution--...whatfinallyhappened?

议论文体的文章在近几年的初中各类考试中有所增加,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命题的形式多以观点辨认题、细节判断题和推理判断题为主。

因此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体裁图式有利于他们对语篇的层次理解和推断。

议论文有三要素:

论点(ThePointofView)、论据(Evidence)、论证(Argumentation)。

论点是作者在议论文中加以阐述的观点和主张,是全文的中心;论据是证实论点的依据,它是证实论点正确的材料;论据是作者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另外,议论文还有个特点就是段落大多有主题句(TopicSentence),它是段落的中心议题。

说明类文体的结构分为引言(Introduction)、正文(Body)和结束语(Conclusion)三部分。

说明类文章通常包含大量的事实(Facts)和观点(Ideas),都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被说明对象(Object)以及与被说明对象有关的主题(Theme)。

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只要了解了这类文体的结构特征,把握理解中心,文章的脉络就会变得清晰(转引自黄国文32)。

3、图式理论

图式概念(schemata)是1804年德国的康德最早提出的。

图式理论后又被英国现代心理学家Bartlett在其著作《记忆》被应用,他认为33:

“图式是个不断发生作用的既存知识结构,遇到新事物时,只有把这些新事物和己有的图式相联系才能被理解。

因此图式又被称为认知框架。

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语篇本身都不具有意义,意义在读者的脑海里,取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大脑中图式知识的启动。

阅读过程中,认知框架中的信息给阅读预测提供依据,它们作为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规律,赋予读物以意义。

”Carrell在《第二语言理解中的背景知识》中指出34,“图式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引导理解文字内容的内容结构(contentschemata)和引导理解文字中修辞组织的形式结构(formalschemata)。

图式理论在第二语言阅读中的作用是启动(或提供)和读物相关的内容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读物的理解,。

也有助于对已读内容的回忆。

缺乏图式知识的启动是第二语言阅读者的主要的阅读困难。

Patricia在其《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法》一文中认为35:

“图式理论强调读者掌握的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读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检索或构建阅读材料的内容。

任何语篇本身都不具有意义,意义在读者的脑海里。

意义的构建取决于读者对已存在大脑里的图式知识的启动。

”因此,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了解如何激活学生的图式,使其快速进入到阅读任务中。

以上的有关阅读的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另外,阅读模式中的“自下而上”模式重视学生的词汇解码能力,即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忽视词汇的教学及巩固,学生没有一定量的词汇,是不能流畅地完成句子、语篇的阅读。

“自上而下”模式重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及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如根据主题句、文章旁的图片对文章进行预测,推断文章整体内容,又通过篇章的分析了解文章的框架,从而了解作者是在想表达什么观点或描述什么事实或是在说明什么问题。

“相互作用”模式是对“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的相互交替的使用。

而图式理论则是调动学生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对文章加以理解,并形成自己新的图式。

上述理论为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效性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参考文献

[1]陈芳.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闭.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

[2]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t3]曹怡鲁.外语教学应借鉴中国传统语言教学经验LJ].外语界,1999

(2).

[4]曹仲学.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5]成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6),

[6]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2003

(1).

[7]董洪兰.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8]冯克诚、西尔泉。

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9]谷欣雨.高三学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状况调查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郝振甫.怎样提高英语阅读技能〔M].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

[11]黄艳云。

初中高年级英语阅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英语教学,2009.

[12】胡春洞.英语阅读论叫.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3]胡风明.谈外语考试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7.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7).

[14]姜治芳.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英语教育,

2008.

[15]刘润清、胡壮麟.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6]刘芹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前活动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7]雷芳.高中英语阅读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8]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9]李良红.利用网络辅助英语泛读教学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

[20]李佳德.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J.世纪桥,2012(4).

[21]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2]孟爱香.初一英语阅读教学效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3]舒运祥.外语测试理论与方法〔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5]唐吉民.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性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6]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96.

[27]王松美、林立.新课程中学英语教学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28]王媛.透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设计[M].北京出版社,2009:

197.

[29]王佳娣.将课外阅读纳入英语阅读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3).

[30]应惠兰.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的命脉「J].江西教育,2007(7).

[32]袁春艳.英语阅读教学中的“2+3"CJ].广西师范大学报,2002(12).

[33]朱莉琼.初中生英语阅读认知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学科教学(英语),2006.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5]中学外语教与学〔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2012

(1).

[36]邹慧,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学科教学(英语),

2010.

[37]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8]朱鸥.通过资源策略有效提高高一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9]周华.PPPC阅读模式,一种积极的阅读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

(1).

[40]张铁城.中学英语语篇教学初探[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4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2]张志勇.对教学模式的若干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6(4).

[43]张志莉.浅析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6(11).

[44]张华、苏理华.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6).

[45]钟启泉、崔允廓.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6]钟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7]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48]郑雪飞.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9]赵世开.学习外语的漫长道路[J].外国语,2002(5).

[50]Bartlett.Remembering:

Astudy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M].Cambrid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