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563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4课考点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特别提醒 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二  规律

1.规律的概念

(1)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理解

注意:

图表右侧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特别提醒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方法论

客观性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特别提醒 

(1)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3.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知识拓展 第一,正确把握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3)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规律和规则

规律

规则

含义不同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性质不同

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

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

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提醒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表明(  )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由一切存在物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可知,题中观点强调的是运动,②④强调运动,符合题意;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①错误;

③强调物质,而不是强调运动,排除,故选D。

易错点二:

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认识不清

(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有人指出:

“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雾,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在诞生之日起便进入了消失的过程。

”这段话说明(  )

①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存在的理由 ②事物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③相对和暂时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④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解析 材料中观点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④正确,③错误;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①表述错误。

固本随练

1.[2016·

河南天一大联考]近期,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们通过“沉睡”在塔里木盆地下1000多米的沉积岩心,解开“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究竟从何而来”这一谜团。

大约五百万年前,塔里木盆地曾出现过大规模湖泊群,但终因周围山体抬升阻止水汽进入盆地,导致湖泊永久消失,变为沙漠。

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④人类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科学家通过研究,解开“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究竟从何而来”这一谜团,因而③符合题意;

“塔里木盆地曾出现过大规模湖泊群,但终因周围山体抬升阻止水汽进入盆地,导致湖泊永久消失,变为沙漠”说明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①符合题意;

②④虽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

2.[2016·

苏北四市模拟]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性。

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③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④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A.①②B.①③

答案 C

解析 静止是有条件、相对的,排除④。

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体现了②③。

①在题中未表明。

3.[2015·

湖南十三校联考]“时间去哪儿了?

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点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

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一个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它都感到幸福的事情。

”这启示我们(  )

①只有在时间静止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知亲情的可贵 ②承认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就会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③要正确把握好时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④要善于在时间的相对静止中创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会陷入不可知论,②说法不科学,排除。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这启示我们感知亲情要把握好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要善于在时间的相对静止中创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故选B项。

排除①。

4.[2016·

厦门调研]“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

A.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B.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题干中的诗句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体现了动中见静,似静实动,与题干意思一致;

B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描述的是山的相对运动,感觉山迎面而来,与题中哲理一致;

C中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与题中哲理一致;

D中诗句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与题干哲理不一致。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D。

5.[2016·

泉州模拟]

上图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撰写的课堂笔记。

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  )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④③②①B.①②④③

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

解析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表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表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明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表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因而B符合题意。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

江苏卷·

24

天津卷·

7

2014·

福建卷·

34

课标全国卷Ⅱ·

21

……

本考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形式都出现较多,常结合时事热点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查

命题点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例1  [2015·

江苏高考]“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C.②③D.③④

解析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的是要看到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做到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故①②符合题意。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③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对立统一的问题,故④不选。

例2  [2015·

天津高考]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解析 “新常态”的“新”表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常态”体现了相对静止,故①正确;

新常态经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动力的转变,体现了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②正确;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③说法错误;

④中“根本否定”说法错误,新事物对旧事物是既肯定又否定。

命题点2 规律的客观性

例3  [2014·

江苏高考]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

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和利用规律。

研究发现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并用以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正确。

规律是客观的,B错误。

C、D与题意不符。

例4  [2014·

重庆高考]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解析 本题以治理雾霾天气为背景,主要考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等知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尊重客观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A本身错误。

向污染宣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答案B本身错误。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不能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C答案本身错误。

治理雾霾天气的关键是尊重客观规律。

故正确答案为D。

随堂高考

1.[2014·

福建高考]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①④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体现的是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①错误;

②是一个真理性的认识,没有体现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排除;

③④对应的哲理均正确。

故选B。

2.[2014·

江苏高考]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

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LED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  )

①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 ②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④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老工艺的新诠释,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③④正确切题,故选D。

对老工艺进行新诠释,并没有淡化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故①不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故②不选。

3.[2013·

海南高考]2012年12月,“海南绿色崛起论坛”在海南举行。

会议提出,推动海南绿色崛起,需要依靠和充分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守住这个全世界都追求的“时尚”,凸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方样本。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  )

①强调海南绿色崛起以发挥独特优势为基础 ②主张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特点来利用规律 ③倡导适用于我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模式 ④认为工作中心应由经济建设转向生态文明建设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推动海南绿色崛起,需要依靠和充分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强调海南绿色崛起以发挥独特优势为基础,①正确;

根据全世界追求绿色崛起的做法推动海南绿色崛起,主张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特点利用规律,②正确;

海南绿色崛起的做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方样本,要根据各地的实际采取不同的策略,③错误;

我国当前的工作中心仍然是经济建设,④错误。

故选A项。

4.[2013·

广西高考]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B.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等相关知识。

某村既注重保护当地民族文化,又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做到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统一,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的表现,①④正确切题;

②观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目标属于意识范畴不能作为出发点;

③观点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而不能超越。

5.[2013·

北京高考]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

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客观规律,矛盾的普遍性,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材料中家长的做法忽视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故答案选B。

A、C、D均与题意不符。

[学法指导·

悟一悟]

一|与“规律”有关的热点类题目的命题依据及答题技巧

规律是高考试题命制的高频知识点。

其中,规律的客观性是重点考查对象。

试题多以与国家宏观政策相符的贴近生活的事例、古诗、俗语、漫画等多样化的材料为背景,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加以考查,亦有个别地区采用主观题的试题命制形式;

既有专门针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又有结合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知识点的综合考查。

解答与规律有关的试题要注意两点:

一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和消灭,但人可以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二是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条件。

二|把握“关键点”理解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识别的关键点:

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实事求是/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

[考题示范]

[2015·

江西九校联考]北大教授周其仁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不以学者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官员的意志为转移,人往那儿流动是有道理的,我们还是要有一点敬畏之心。

从哲学角度看,这里的“敬畏之心”说的是(  )

A.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尊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

D.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的知识。

城镇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对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员流动有一点“敬畏之心”,说明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A、B、D排除,C正确。

[答题术语·

背一背]

一|常见设问角度

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使人们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一问题也随之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复习时注意以下设问角度:

(1)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自然环境恶化和各种极端天气出现的原因。

(3)运用哲学观点,分析人类应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必背答题术语

(1)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