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6030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统编版.docx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讲义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统编版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

知识导航:

重难点

题型

分值

重点

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

选择题、非选择题

4-25

掌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难点

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知识精讲:

史料证史:

材料一 “上(太祖)因谓近臣曰: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

“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探究】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宋太祖所谓的外忧和内患指什么?

宋太祖更担忧的是哪一种?

(2)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

【答案】

(1)内患——藩镇割据,地方军权过大;外忧——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内患。

(2)原因:

藩镇太重(藩镇割据),君弱臣强,不利于北宋政权的稳定。

夺实权-集中行政、司法权;制钱谷-集中财权;收精兵-集中军权。

(3)同意。

北宋藩镇割据严重,严重威胁了北宋的统治。

 

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职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目的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行政: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财政: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政: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回顾:

中枢机构发展历史

秦朝:

三公九卿制

汉朝:

内外朝制度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宋朝:

二府三司制

发展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统调分离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方:

●包括转运使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加强集权措施的影响

●积极: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消极: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5.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分割权力,皇权高度集中。

有利于巩固政权,但是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有效的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

北宋社会危机

1.财政危机(积贫)

2.政治危机(积弱)

●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

●实行“不抑兼并”政策,使得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激化阶级矛盾,致使政治危机。

3.边防压力

●北宋与辽:

由于军队战斗力弱,辽占领北宋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后宋辽签订合约,辽宋约为兄弟,并且北宋需每年送辽一笔“岁币”。

史称“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

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需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宋辽、宋夏和议后,北宋被迫送给辽和西夏大量钱物,加剧了财政困难。

王安石变法

知识精讲:

材料一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张载集》

(宝元以后)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

……故用度不得不屈。

(仁宗时)承平浸(渐)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二(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下

材料三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宋史·安焘传》

材料四上(明太祖)曰:

“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

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

——《太祖实录》

【探究】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

(2)王安石为实现材料二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材料四中明太祖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

依据是什么?

(5)就上述材料中对王安石变法所持有的不同看法,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答案】

(1)危机:

军费开支成为国家最重的负担;官吏增多加大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措施: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

(3)成效: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4)反对。

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盘剥人民,用人不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5)态度: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背景

●统治危机:

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阶级矛盾尖锐。

●边患危机:

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征战不已,败多胜少。

●财政危机:

北宋中期的冗官、冗兵、冗费,以及每年送给辽、夏大量岁币。

●社会危机:

宋仁宗时,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2.开始: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基本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4.目的:

富国强兵,缓解严重的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5.措施

(1)经济上:

富国之法

●目的: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

①青苗法

含义: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评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是一些官员为求业绩,强迫农民贷款,并强制加息,成为贷款者的负担。

②募役法

含义:

废除了以前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幕人充役。

政府根据预算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原不服役的官僚、地主、寺观也要出钱。

评价: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发展,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取消差役后,却向所有民户收取免疫钱,变相加重了穷人的负担。

③方田均税法

含义:

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数量,按照多少和肥脊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评价:

打击豪强隐漏田税的现象,部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④农田水利法

含义:

鼓励开荒耕地和兴修水利,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

评价:

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⑤市易法

含义:

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评价: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但市易务演变成最大的投机商,为完成利润目标,收购紧俏商品任意压价提价,破坏市场秩序。

⑥均输法

含义:

征购督运地方物资供京城需求的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

评价:

便利了市民生活,节省了政府开支。

但是发运使衙门成为国营采购和销售的垄断机构,产生腐败。

(2)军事:

强兵之法

●目的:

改变积弱局面,加强军事力量,对内镇压农民暴动,对外抵御强邻,以巩固统治。

●内容:

①保甲法

含义: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夜间维持治安,战时入军,寓兵于农。

实行连坐法。

评价:

实现了兵农合一,即维护了社会治安,又增强了军事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但主要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将兵法

含义: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武官担任将官,负责训练军队;精简禁军,提高军队素质。

评价:

改变了兵将脱节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但是没有真正达到强兵的目的。

③保马法

含义: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

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评价:

减少财政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但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设军器监

含义: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3)育才:

取士之法

●目的:

选拔和培养人才。

●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

措施:

废除明经诸科;废除诗赋取士,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②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③唯才用人

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

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均输法

保甲法

将兵法

保马法

军器监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唯才用人

6.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变法内容广泛,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以理财为中心,重视开源与节流,尤其是开源。

●国家加强对多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关注人才的培养与变法的关系。

7.多元视角认识王安石变法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进步性:

①达到了富国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

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④改革步伐过大,触动的利益集团太多;

⑤操之过急,缺乏渐进性。

8.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未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根本原因)

●变法触犯了某些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反对变法的力量强大。

●改革者的集团内部也存在问题,比如王安石刚愎自用,用人不当,法令执行不仅打折扣,甚至危害百姓,得不到广泛支持。

●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土壤。

9.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启示: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改革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行之有效。

●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对比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相同点

目的

富国强兵

进程

都有王权支持;遭到旧势力反对。

内容

都调整了生产关系

不同点

背景

发生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

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一场封建化运动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局部调整的改革

后世影响

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后世影响深远

没有解决当时社会危机,很快被废止。

南宋的偏安

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虏,康王赵构(宋高宗)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

世为侄国:

南宋地位上升,不在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