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5791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下图中情况出现在(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

A.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

B.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3.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  )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4.北宋前期规定:

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

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

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6.宋神宗曾说过: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材料中的“二虏”指的是(  )

A.辽和金

B.辽和西夏

C.夏和金

D.金和元

7.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8.有人评价说,北宋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前代的教训

9.有学者统计:

唐开元以前官额18809员,开元二十二年人口16163863人,二者的比例为1:

2460。

宋朝皇祐前官额24000员,仁宗皇祐五年人口22292861人,二者比例为1:

926。

宋朝与唐朝相比(  )

A.官员定额渐趋正常

B.官僚机构庞大

C.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D.选官范围扩大

10.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涉及范围广领域宽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引发党争直接导致北宋衰亡

11.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12.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  )

A.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

B.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

C.“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D.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

1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14.叶坦的《大变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光:

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则认为:

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  )

A.减节冗费

B.合理用人

C.增加税赋

D.增加生产

15.“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  )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西夏

D.南宋和金

16.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双方达成和约规定:

“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

”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  )

A.南宋军事战斗力差

B.统治者采用重文抑武

C.南宋抗金缺群众支持

D.金政权军事实力强大

17.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

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

从此以后(  )

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

B.南宋政权归顺于金朝

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D.宋金之间以和平为主

18.“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侵,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

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

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

”这一史料可以佐证(  )

A.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

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

C.南宋前期的失利与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

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二

材料二 (庆历中)时患州县赋役之烦,诏诸路上其数,俾二府大臣合议蠲减。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府”的性质和职能。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赵翼《廿二史札记》

(1)材料一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

这一状况的根源在哪里?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

结合史实评述其观点。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宋朝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造成“兵不识将”“冗官”的局面,故C项正确;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没有形成“冗官”“兵不识将”的局面,排除A、B两项;元朝实行二府制,皇帝下面的机构是中书省和枢密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B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与材料中“不与朝政”“不领省职”相符,故A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属于对宰相权力的削弱,其结果是加强了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相位的争夺,故B项错误;监察官员的监察对象是所有官僚,是皇帝监管百官的一种手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宰相位高权重的事实,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的话是针对当时辽和西夏的评价,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的增长,故“经济衰退”的说法不合理;“农民起义”是统治危机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兵力不足”的说法不合史实;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所以“吏治腐败”是统治危机的根源,故选D。

8.【答案】C

【解析】题干中隐含的关键信息是北宋官员数量庞大,但又行政效率低下,结合“三冗”的史实可以判定C项最佳。

9.【答案】B

【解析】材料宋朝与唐朝相比,官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官员定额渐趋不正常,故A项错误;官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反映出官僚机构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人数的增加与科举制完善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人数的增加与选官范围扩大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B项错误;变法的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项错误;王安石变法在1069年开始,而北宋是在1127年被金所灭,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故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B项正确。

材料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而不是指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排除D。

1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规定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故C项符合题意。

13.【答案】A

【解析】王安石变法理财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其措施主要调整了封建国家和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14.【答案】D

【解析】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民不益赋而国用饶”,意思是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该主张提倡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民富国强。

1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和金在1141年订立盟约,双方相约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D选项符合题意。

北宋和辽、西夏订立的盟约,与“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等信息不符,AB两项错误。

南宋和西夏双方没有订立相关盟约,C选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1141年,宋金议和的主要原因是宋高宗和宰相秦桧秉承重文抑武策略,主动向金求和造成的,故选B项。

17.【答案】A

【解析】绍兴和议以后,南宋对金称臣,南北一直呈对峙状态,故A项正确。

宋金对峙,向金称臣,但后来又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故B项错误;金朝在和议之前已经进入中原地区,故C项错误;和议之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多次战争,故D项错误。

18.【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金军不能有效南侵,同时南宋不足以打败金国,此后一年,绍兴和议签订,故可以说明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选A项。

19.【答案】

(1)特点:

沿袭唐末五代制度;枢密使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分掌文武之事,号称二府。

影响:

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枢密使掌武事,宰相掌文事,互相牵制和依赖有利于政治的稳定。

(2)性质:

枢密院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属于决策机构。

职能:

不但可以决策军国大事,还能参加有关赋役制度以及法制问题的决策。

【解析】第

(1)问的“特点”要根据材料信息,从“沿袭前朝”和“分权”两个方面回答;“影响”要注意从枢密使设立的目的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2)问的“性质”要答出决策性,“职能”要答出决策的内容和表现。

20.【答案】

(1)局面:

积贫积弱。

根源: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

(2)态度:

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

评述:

王安石为维护北宋统治而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北宋的灭亡在于统治者政治的腐败,把靖康之难归罪于变法是错误的。

(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注意关键词“财不足”“兵不足”,由此可以得出北宋中期的局面是积贫积弱;第二小问可结合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消极影响考虑。

(2)问,从材料信息不难得出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评述观点时一定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