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看三部脉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6234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看三部脉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总看三部脉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总看三部脉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总看三部脉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总看三部脉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总看三部脉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总看三部脉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总看三部脉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看三部脉法.docx

《总看三部脉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看三部脉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看三部脉法.docx

总看三部脉法

总看三部脉法

总看三部脉法

此即上古诊法其三也。

决虚实,断死生,全在总看。

故融会经意为歌,且引证什之。

业者并小字读之,可也。

脉会太阴决死生,寸关尺具阴阳情。

《难》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寸口,即寸关尺,五脏六腑之所始终也。

他如冲阳,专应乎胃,太冲专应乎肝,太溪专应乎肾,岂能通乎十二经哉?

故法取寸口也。

脉本生于阴阳,但阳生于尺而动于寸,阴生于寸而动于尺,关则阴阳相半,界二者之中。

阳脉常浮而数,病在头目胸膈;阴脉常沉而迟,病在脐腹腰脚;中脉随时浮沉,病在腹胁胃脘。

阴阳恒宜相济,不宜偏胜。

若阳一于上而高过鱼际,名曰溢;阴一于下而深入尺泽,名曰覆。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乃真脏之脉而无中气往来以和之也。

学人于此而喜悟焉,则始终一寸九分之间,周身阴阳太过不及之情见矣。

叔和云∶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

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

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

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脾家咎。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诸浮躁脉皆为阳,诸沉细脉皆为阴。

凡脉从阴阳易已,脉逆阴阳难已。

浮中沉法知迟数,逆顺虚实应五行。

初持脉见于皮肤之间者曰浮。

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涩者肺。

见于肌肉之下者曰沉。

沉而弦长者肝,沉而濡滑者肾。

不轻不重与肌肉相得者脾。

多有兼乎四脏之邪,则和缓之中,亦必兼乎浮沉滑涩长短弦大,各脉皆然。

如沉滑则顺于左尺逆于左寸,如浮涩则顺于右寸逆于左半。

寸口宜浮而反损小,阳虚而阴入乘之也。

或时浮滑而长,谓之阴中伏阳。

尺部宜沉而反实大,阴虚而阳入乘之也。

或时沉濡而短,谓之阳中伏阴。

如尺本沉而又沉,谓之重阴;寸本浮而又浮,谓之重阳;寸尺俱微甚谓之脱阳脱阴。

无非五行生克偏全,四时五脏,各部应得与否,以为逆顺虚实,浮沉迟数(歌见前)。

极烦九候并十变,无非脏腑合流形。

九候∶上部天,足少阳胆以候头角;上部人,手少阳相火三焦以候耳目;上部地,足阳明胃以候口齿。

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之气。

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气;下部地,以候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右关外以候脾,内心候胃脘;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九候虽调,肌肉已脱者死。

是阴阳交错之妙,而虚实微贼正之五邪,因以分焉。

十变∶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为从后来者为虚邪;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为正邪;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为从前来者为实邪;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从其所胜者为微邪;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是从所不胜者为贼邪。

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曰九曰十,似繁而简,不外乎浮中沉而自然得之也。

故曰数者,腑也;迟者,脏也,以是别知脏腑之病。

后世分析太甚,不知阴阳交错、脏腑同气故耳。

三部脉全容易识,

三部通度,六脉俱全,浮沉迟数相等者,脉易识而病易愈也。

歌云∶三部俱浮肺脏风,恶风发热鼻流涕;三部沉迟冷积成,皮肤枯槁真元惫;三关俱缓脾家热,口臭齿肿时反胃;三部俱弦肝好怒,目翳泪疼多癖;三部俱数心热狂,口舌生疮唇破碎;三部虚濡微涩伏,久病必死卒病生;三部浮滑芤弦数,卒病相宜久病倾。

又有六部同脉者,古云∶双弦之脉土易亏,双浮之脉水易亏。

余以类推。

凡三部脉滑而微者,病在肺;下紧上虚者,病在脾;长而弦者,病在肝;脉小血少者,病在心,实者为心劳;大而紧者,病在肾;缓滑者,热在胃中;迟缓而涩者,胃中有寒有结;脉实紧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自利者难治。

脉来累累如贯珠,不前至寸者,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濡者,结热在小肠,伏留不去;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钩即夏脉。

经络皆实者,寸脉急而尺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寸热而尺寒;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而寸寒涩。

或至不至更难凭。

寸口壮大而尺中无者,此为阴盛于阳,苦腰背痛足胫寒,尺脉浮大而寸口无者,此为阳盛于阴,其人虚而损多汗,或小腹满痛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者,此为阴阳相干。

尺寸俱无而关中有者,此为阴阳气归于中。

左关以验风寒,或风与火之盛衰;右关以验七情,或劳与饮食之内伤。

三部或至或不至者,冷气在脾,故令脉不通也。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宿食填胸也,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

所以然者,譬如树有根本,故寸口平而死者,肾气先绝于内故也。

上下来去存消息,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为表;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为里。

来者,自骨肉之分,出皮肤之际,气之升也,为表;去者,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为里。

上下来去,乃阴阳消长之消息也。

以上下言之;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

太过多上溢,不及多下落。

以来去言之∶脉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癫病;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

脉虽失而有一线往来者,可治;脉虽全而无往来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而参差者,病甚;上下左右之脉相失而不可数者,死。

又,左脉不和,病在表,主四肢;右脉不和,病在里,主腹脏。

有有表无里者,有有里无表者。

推法应须竖且横。

脉隐伏者,乃用推法。

经曰∶推而外之,属腑,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属脏,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关前,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关后,下而不上,头顶病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盖脉有隐显,皆阴阳变化错综,须横看竖看,乃可以尽其变也。

惟有天和脉不应,

歌曰∶天和脉只论三阴,南天高兮北泉深;太阴专主右尺寸,厥阴尺寸左边沉;少阴尺寸两不应,相交相反死将临。

天和,乃平脉也,诸阳为浮,诸阴为沉,故不言三阳司天、在泉。

南政以天道言∶甲己二岁论脉,则寸在南而尺在北。

三阴司天,则两寸不应;太阴司天,右寸不应;少阴司天,两寸不应;厥阴司天,左寸不应;三阴在泉,则两尺不应;太阴在泉,右尺不应;少阴在泉,两尺不应;厥阴在泉,左尺不应。

北政以地道言∶乙丙丁戊庚辛壬癸之岁论脉,则寸在北而尺在南。

三阴司天,则两尺不应;太阴司天,右尺不应;少阴司天,两尺不应;厥阴司天,左尺不应。

三阴在泉,则两寸不应;太阴在泉,右寸不应;少阴在泉,两寸不应;厥阴在泉,左寸不应。

不应者,皆为沉脉也。

《绀珠经》曰∶五行君火不用事,故南政少阴司天,君火在上,则两寸不应;司泉,君火在下,则两尺不应。

厥阴司天,君火在左,故左寸不应;司泉,则左尺不应。

太阴司天,君火在右,故右寸不应;司泉,则右尺不应。

北政少阴司天,君火在上,则两尺不应;司泉,君火在下,则两寸不应。

厥阴司天,君火在左,故左尺不应;司泉,则左寸不应。

太阴司天,君火在右,故右尺不应;司泉,则右寸不应。

凡不应者,谓脉沉而细,不应于手也。

反之则沉为浮,细为大也。

岁当君火在寸,而沉响应于尺;岁当君火在尺,而沉响应于寸,经曰∶尺寸反者死。

岁当君火在左,而沉响应于右;岁当君火在右,而沉响应于左,经曰∶阴阳易者死。

又曰∶学诊之士,必先岁气,良有以哉!

此与仲景、丹溪所说不同,然所论深得《素问》君火以退之旨,故从之。

急弹靡常是奇经。

歌曰∶督冲犹豫若狂痴,两手坚实浮沉齐,尺寸俱浮俱牢者,直上直下亦如之;任紧细长至关止,阴中切痛引腹脐。

前部左右脉弹手,阳跷癫痫痹皮肌;后部弹手阴跷脉,里急阴疝崩漏危;中部弹手带脉病,走精经绝恐无儿。

从少阴斜至太阳,阳维巅仆声如羊;从少阳斜至厥阴,阴维痒痹恶风侵。

来大时小是阴络,肉痹应时还自觉;来小时大阳络病,皮肤不仁汗滴落。

按《脉经》,两手脉浮沉实盛一般者,冲督脉也。

主凡事犹豫有两心,甚则癫狂痴迷不省,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或只关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

主腰背强,大人癫,小儿痫。

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或只关实者,冲脉也。

主胸中有寒,妇人瘕疝绝产。

脉来紧细实长者,任脉也。

苦小腹痛引脐,阴中切痛。

前部左右弹手者,阳跷脉也。

苦癫痫恶风,偏枯僵仆羊鸣身体强痹,后部左右弹手者,阴跷脉也。

苦小腹痛,里急,引阴中痛,男子为疝,女子崩漏。

中部左右弹手者,带脉也。

苦小腹痛引腰,男子失精,女子绝经,令人无子。

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阳维也。

巅仆羊鸣,或失音不能言。

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

苦癫痫,肌肉淫痒痹。

汗出恶风。

阴络来大时小,苦肉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阳络来小时大,皮肤不仁且痛,汗出而寒。

凡见奇经之病,而后有奇经之脉,病证详前经络。

一脉二变尤堪怪,

动脉,阴阳气相搏耳。

阴阳和则脉不动,今气先中于邪,则气为之是动。

气既受邪,则血亦不行,而病所由生。

故一脉之动,变为气血两病,岂特左为血而右为气哉?

又,洪大一脉,有力而实者为热甚,无力而虚者为虚甚。

微涩一脉,无力而短者固为虚,然伏热痰气凝滞,亦可概以虚视之乎?

是知脉之变化不拘如此,故有舍证而从脉者,有舍脉而从证者。

有从一分脉、二分证者;有从一分证、二分脉者;有清高贵人,两手俱无脉者;有左小右大,左大右小者;有反关脉者;又有折一手及疮伤脉道者,可不从其证乎?

善诊者,尚其悟之。

男女寅申莫浪惊。

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男子面南而生于寅,则两寸在南而得其阳,寸脉洪而尺脉弱者,常也;地之阳在北而阴在南,女子面北而生于申,则两尺在北而得其阴,寸脉弱而尺脉洪者,常也。

阳强则阴弱,天之道也,反之者病。

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太过。

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

男左女右者,地之定位也。

盖人立形于地,故从地化。

楚人尚左者,夷道也。

故男子左脉强而右脉弱,女子则右脉强而左脉弱。

天以阴为用,故人之左耳目明于右耳目。

地以阳为用,故人之右手足强于左手足。

阴阳互用也,非反也。

凡男子诊脉必先伸左手,女子诊脉必先伸右手。

男子得阳气多,故左脉盛;女子得阴气多,故右脉盛,男子以左尺为精府,女子以右尺为血海,此天地之神化也,所以别男女,决死生。

叔和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是也。

或不知此阴阳,五脏倒装者,非。

大衍五十为至数,主位先天见圣灵。

脉以息数为主,血为脉,气为息,应曰至,息曰止。

呼吸者,气之橐;动应者,血之波澜。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

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法以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之间,脉来四至五至,和缓舒畅者为平。

六数七极,热之甚也。

三迟二慢,冷危证也。

两息一至与八九十余,则不成息矣。

凡至数多者为至,至数少者为损。

损脉从上损肺起,而下及于肾,至脉从下损肾起,而上及于肺。

《快捷方式》曰∶从上损下死犹迟,至脉多从下损上,然此小衍之数也。

大衍以五十数为极至,三部平均,满五十数而一止,或不止者无病。

若觉肾脉忽沉,就肾部数起,不满五十动而止者,一脏无气。

呼出心与肺,一动肺,一动心;吸入肾与肝,一动肝,一动肾;呼吸之间,一动脾。

今吸不能至肝至肾而还,复动肺脉,则四十动后一止者,是肾先绝,肝脏代至,期四年春草生时死。

就肝部数起,三十动一止者,肝肾两脏无气,心脏代至,期三年谷雨时死。

就心部数起,二十动一止者,肾肝心三脏无气,脾脏代至,期二年桑柘赤时死。

就脾部数起,十五动一止者,肾肝心脾四脏无气,肺脉代至,期一年草枯时死。

至于两动一止,或三四动一止者,死以日断矣。

是知脉之虚实死生,皆在息数之间。

奈何今之诊者,或专究析诸般脉形,而不暇察夫至数。

又有虽知察夫至数,而无得手应心之妙,数之愈繁而愈失其真。

噫!

折一臂、瞽一目而不夭,脉少有变,则病患随之。

今人问病,每曰脉息何如?

医者于此未达奈何?

学人要在平时对先天图静坐调息,观气往来。

临时又有屏气不息之敬,则是以吾心之太极,而验彼身之太极,不离乎气血,不杂乎气血,乃先天之灵也,岂泥象数者之可语哉!

断病之法,四时四季,以其当旺者为主。

五脏六腑,候其盛衰之极者为病,本位太过不足之极者亦死。

《素问》云∶人之居处动静而脉亦能为之改。

则凡不幸而脉稍有变者,可不调养之以尽其天年乎?

叔和云∶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五一止一年殂,以下有止看暴病。

又云∶两动一止、或三四五动一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仿此推排但根据次。

不问内因外因,久病暴病,见代止必死。

凡诸般死脉,皆十动以下之变名也。

四时胃气为之本,

人之气血,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应周天之常度,配四时之定序。

以各部言之∶肝弦、心洪、肺涩、肾沉、脾缓者,本脏脉也;以时令言之∶春时六部中俱带弦,夏俱带洪,秋俱带涩,冬俱带沉,长夏四季俱带和缓。

凡人得应时之脉者,无病也。

然必微弦,微洪,微毛,微石,为有胃气。

若纯见弦洪毛石,谓之真脏之脉。

无胃气以和之者必死。

故曰∶四时以胃气为本。

此脉之常体也。

然消息盈亏,理化不住,运动密移,春行冬令,夏行春令,秋行夏令,冬行春令,四变之动,脉与之应者,乃气候之至脉也。

亦必脉有胃气无害,胃气者,中气也。

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

有胃气则脉有力有神,无胃气则脉无力无神,神即胃气也。

男子左手重而气口脉和,女子右手重而人迎脉和,亦为有胃气。

今人泥以浮取腑,沉取脏,中取胃气,而不知中固中也,浮之中亦有中也,沉之中亦有中也。

不当泥其形,而当求其神也。

神即有力也。

或疑七诊之法,亦以中为胃气,且如六脉俱沉,可断其无中气耶!

其九候指法轻重,经论详矣,已采入心部脉注。

六甲循环若弟兄。

气候阴阳,更迭四时。

冬至阴极阳生,夏至阳极阴生。

冬至后得甲子,少阳旺六十日,其气尚微,故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

第二甲子,阳明旺六十日。

其气始萌,故脉浮大而短。

第三甲子,太阳旺六十日,其气大盛,故脉来洪大而长。

夏至后第四甲子,太阴旺六十日,阴气初生,故脉紧大而长。

第五甲子,少阴旺六十日,阴气渐盛,故脉紧细而微。

第六甲子,厥阴旺六十日,阴气极盛,故脉沉短而敦重。

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阴三阳之旺,时日之大要也。

又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至,其脉弦。

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至,其脉洪而钩。

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至,其脉大而浮。

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至,其脉沉。

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之至,其脉短而涩。

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至,其脉大而长。

或问∶六甲六气,主脉皆本《内经》,而脉形有不同者,何耶?

盖人禀气盛,则脉应时而盛,禀气弱或有病邪凝滞,则脉不能应时,而不失其真气,则亦随阴阳微盛而变化略不同耳,非相反也。

此言人身气候有一日一应周天者,有一年一应周天者。

丹溪曰∶脉,神也,阳也。

其行速,犹太阳一日一周。

息,气也,阴也。

其行迟,犹太阴一月一周是也。

歌云∶春弦夏洪秋似毛,冬沉如石应天地;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气候变动或不同,生死总诀在胃气。

约哉四脉千古诀!

博之二十七种,约之则为浮沉迟数滑涩缓大八要,又约之则为浮沉迟数,又至约则为浮中沉。

盖浮兼数,沉兼迟,中则浮沉之间,故所集六部脉诀,每以浮沉二字贯之。

虽曰浮者阳也,沉者阴也,阴阳辨而脉无余蕴矣。

是知浮沉迟数四脉,真千古要诀也。

彭用光曰∶浮阳曰金,轻清于上;芤实洪长,在心取象。

沉阴曰水,润滑在下;微弱伏虚,由沉化生。

迟寒曰土,三至一息;内涵四脉,濡缓涩结。

数热曰火,一息六至;弦紧仿佛,滑大为异。

盖浮乃轻手取之,而芤实洪长之类,皆轻手而得之也。

沉乃重手取之,而微弱伏虚之类,皆重手而得之也。

迟者不急,一息三至,而濡缓涩结之类也。

数者频急,一息六七至,而弦紧滑大之类也。

学者能以四脉为祖,先看五脏之中何脏得之?

后看三部之中何部得之?

庶乎据脉可以识证,因证亦可以识脉,随人人之脉与证而立方,庶乎不致误人也。

动静玄机太简明。

脉理繁洁,治法多端。

若不凭浮沉迟数,则指下茫然。

且脉有单看浮而总看沉者,有总看浮而单看沉者,迟数亦然。

要之,审决经络,惟总看可凭。

凡脉以得中为静,太过而为盛之极,不及而为衰之极,俱谓之动。

只取其动者治之,则经络不杂,何其简且明哉!

不问在经并脏腑,有力无力要叮咛。

四脉不问何部得之,有力则为风积痛热,无力则为虚气寒疮。

百病无不包括。

欲识根源无别巧,只要临时心气清。

根源,即手太阴也,胃气也。

先天之灵,非心清气定者不能察识。

七诊法云∶一静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意,无私虑也;三匀呼吸,定其气也;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浮也;五微重指于肌肉之间,取其胃气,中也;六沉指于筋骨之上,取其脏脉,沉也;七察病患脉息数来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