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6747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docx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型题例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选择题

1.(2012·浙江文综卷)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

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答案】C

2.《大公报》载:

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

“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清末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反映的是风俗习惯的改革。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3.(2011·广东文综)图5所示为乡村知

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分析能力。

日记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1913年)社会情况,从“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可以看出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所变化但不彻底,由此排除C、D项;“竞袭洋夷之皮毛”说明作者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由此排除B项;日记把辛亥革命称为“变乱”说明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故选择A项。

【答案】A

4.(2011·天津文综)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D.1928~1937年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答案】C

5.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

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解析】“征婚广告”即为当时的新风俗,“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可以看出社会上存在自由平等的习气,又说明旧的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的旧风俗依然存在。

所以答案为C。

【答案】C

6.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轮船招商局在接运国民革命军D.人们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历史分期的理解。

B项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故排除;C项国民革命军是在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故排除;D项《歌女红牡丹》上演时间是在1931年3月15日,故也应排除;所以此题应选择A项。

【答案】A

7.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

如唐之“丰满华丽”,宋之“理性美”,民国的“中西合璧”,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多姿多彩”。

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百家争鸣”、商业繁华、政治民主、经济全球化

B.富强开放、理学盛行、民主共和、经济全球化

C.“百家争鸣”、理学盛行、新思想萌发、百花齐放

D.富强开放、民族融合、中体两用、百花齐放

【解析】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答案】B

8.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发型在当时也被政治化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从“汉奸”到“满奴”说明了人们观念的变化,能够反映社会风俗和人们对发式审美观念的变化。

留辫子的人被讥笑为“满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民的平等观念。

因而,①②③正确。

辛亥革命前一些革命志士剪发立誓和满清王朝决裂,另外,剪发和留辫子比起来的确有很多优点,如便于梳理、清洗等,这体现了对了西方生活方式先进部分的有选择的借鉴,因而④的表述错误。

【答案】A

9.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解析】注意“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和“大脚锦鞋”,而“尊孔复古”与“大脚锦鞋”相反。

BCD逐一缩小范围并具体化,与题旨最吻合最般配的是D。

题干中从“三寸金莲”到“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的变化,反映民国以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ABC材料并未体现。

东岳娘娘“三寸金莲”的塑像,说明妇女缠足,民国以后朝拜者自制大脚鞋,说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故选D。

A项明显错误。

一件事情不能说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和妇女地位的提高,B、C的说法也不准确。

【答案】D

10.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

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

这一现象表明()

A.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30年已经是民国时期,京郊村子里妇女缠足者仍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充分说明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11.(2011·浙江文综)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答案】A

12.(2010·江苏单科)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

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A和C错误;D项指婚姻仪式和题干婚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答案】B

13.《申报》上有这样一则征婚启事:

“一、面貌端庄,中等身材;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身体壮康,精神饱满;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征婚启事中的这些内容主要说明当时()

A.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

C.婚姻风俗获得彻底改革D.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

【解析】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材料中对男女双方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体现了男女双方要求平等的愿望,因此D项不能选。

材料中没有提及A项所述;以上征婚启事属于开明思想的出现,并不占据当时中国主流习俗,因此C项错误。

【答案】B

14.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解析】A的时间为1882年,B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后,C是在1926年,D是在1918年,故B为正确答案。

【答案】B

15.(2010·山东文综)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

所以排除②选项。

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

【答案】D

16.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

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

”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②通商口岸的开设③民主政权的建立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C.②④D.①②④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

时间:

19世纪晚期;特点:

衣服“上下无别”,“沪上尤甚”等。

分析应注意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辩证分析。

从时间上看,很快能够排除③项,因为此时并未建立民主政权,其它三项均符合题意。

【答案】D

17.“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

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B.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C.受外来语言的影响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解析】“粉丝”一词来源于英语的fans,说明中国语言变化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妇女服饰、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

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

……最惊人的变化

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

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

……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

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

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二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自追求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

……所以,在清末。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当代中外女性服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

并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变化的原因?

(不得摘抄原文)(7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代中外女性服饰的特点?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4分)

【答案】

(1)表现:

就业机会增多、追求婚姻自由。

(3分)

变化的原因:

工业革命的进行、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辛亥革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写出其中的4点就可有4分)

(2)特点:

外露、紧束、开放、多元。

(写出其中的2点就有2分)

原因:

民主政治的逐渐完善、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化加快、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自由民主的社会风气等。

(写出其中的4点就有4分)

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7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3分)

【答案】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分)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分)

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2分)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分)

(3)视角:

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2分)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1分)

3.社会生活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气象。

(3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这些新气象产生的原因。

(3分)

材料二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响亮地提出了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

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说:

“妇女地位是由社会的‘经济构造’决定的,……妇女要解放,只有推翻这种社会的‘经济构造’。

——摘自罗业心《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2)概括材料二关于妇女解放的核心主张及其方式。

(4分)

材料三从百年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因此,不断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国人是怎样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正确的现代化道路。

(5分)

【答案】

(1)新气象:

剪发辫;更新服饰;崇洋(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3分)

原因:

政治上,社会改革和革命的进行;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经济的产生发展;思想上,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西学的传入。

(3分)

(2)主张:

提倡男女平等。

(2分)

方式:

强调妇女解放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2分)

(3)曾国藩、李鸿章等发起了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展了戊戌变法;孙中山等领导了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等倡导了新文化运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5分)

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选择题

1.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大家黄遵宪曾作诗日: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这是在描写()

A.火车B.电车C.电报D.电话

【解析】“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说明该事物有时间长短限制,无法随意更改时间,由此可排除C项和D项;再由“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可知该事物比较庞大,但行动起来速度很快。

B项电车在中国最早出现是1899年,而1876年,英国人在中国修建了第一条铁路线淞沪铁路。

从“万钧柁”的限制,可排除B项。

A项正确。

【答案】A

2.这两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

19世纪末,中国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火车传入中国,这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可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交通便利地区,特别是交通枢纽中心,发展迅速,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交通便利,也有利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入侵,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答案】A

3.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遭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抗议和朝臣弹劾,迫于压力,清政府将其解职。

但到1896年,李鸿章又被清政府委派出访欧洲,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坐轮船游历了伦敦的泰晤士河

D.同盟会会员准备趁李鸿章出访之际暗杀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记忆。

关键词1896年,《民报》创办于1905年;客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同盟会建立与1905年,故选择C项。

【答案】C

4.右图为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宗旨:

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

业务:

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

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指教,接受批评”等。

从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①中国新式水运业已经出现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③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局面彻底改变④中国近代水运业发展深受西方影响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读取。

从经营广告的宗旨,可判断①;从所公布的业务范围,可判断②;从使用广告进行招商宣传,可判断④;而当时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正值起步阶段,而且困难重重,所以,并未能有效改变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局面,故排除③。

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A。

【答案】A

5.2011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

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

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解析】题干四个选项所出现的时间分别为1927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故答案为D。

【答案】D

6.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A项最早出现于1906年;B项应出现在辛亥革命后;C项应出现在1911年;D项说法错误。

【答案】A

7.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

民间竹枝词写道:

“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影响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乘坐电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促进了平等思想的发展。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8.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

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①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④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和所学史实中国近代发展的民族工业是以轻工业为主,而像汽车工业等重工业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答案】B

9.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

“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

那时候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西南地区出现铁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

故可排除④。

【答案】A

10.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解析】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相关知识点。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都有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

关键信息:

1884年。

BCD项出现的时间与题干不符。

【答案】A

11.“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B.航运C.航空D.电报通讯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注意对诗词的理解。

“从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两句可知符合题意的是D项电报通讯。

【答案】D

12.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

A.电话B.电报C.电视D.互联网

【解析】根据材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可以排除电视和互联网,中国出现电视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互联网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