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10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

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

写红军部队对藏胞的争取展示出这样的过程,即从寻找藏胞到帮藏胞春耕,也就是从口头说服到行动上的证明。

着重写典型人物朱总司令的三次典型语言,简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

写藏胞的变化是遵循着这样的线索,即从躲红军到后来没有找而是悄悄地主动回来见红军、感激红军,那是因为红军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自己,藏胞也真正理解了红军。

虽然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故事却生动感人。

所以,教学设计应抓住一个“情”字入手,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学生学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挨”这个多音字;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动员”、“尽心尽力”等词语;

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知道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能根据故事的提纲,抓住朱总司令说的三句关键语句来复述课文内容。

4、通过品读朱总司令说的三句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走进文本

1、师:

这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的题目是“菩萨兵”(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后想一想,课文的题目来自于课文的哪里?

(来自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他们说:

“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

3、抓住关键词“几时见过”、“菩萨”、“!

”理解句子的意思。

(这是藏胞回来以后对红军说的话,“几时见过”是“什么时候见过”,再深入地说是“从来没有见过”朱德总司令领导的红军,他们的所作所为太神奇了,只有天上的菩萨才会这样仁慈,这样无私。

4、请学生针对这句话进行提问。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的提问)

(1)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2)红军什么地方像菩萨?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反复的朗读课文。

在反复朗读课文中加深对生字新词认识和记忆。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指出不理解的新词,学生间相互交流解决,不能的生词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结合语境随机解决。

(例如:

对“尽心尽力”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在上文找到“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来理解。

4、指名试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时学生肯定不能说周全,教师也不必急于求成)

5、再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必要时教师可以扶一扶,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再来练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也便于学生对生字新词的再认识和再理解。

6、再指名交流,直到人人会说为止。

三、回归课堂提问,反馈朗读效果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围绕课文最后一小节提出的疑问吗?

现在你能回答哪些问题?

或者是还是对这些问题还只是个模糊认识?

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3、对学生初读课文或多或少的收获,给予鼓励表扬。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还有问题没解决,或者是没有完全解决。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这篇课文。

把书读好了,有些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2、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和课文的第一小节,让学生对比着读。

3、这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在你的脑海中马上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

师:

藏胞前面是“早就躲进了深山”,后面“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甚至还称红军是“菩萨”。

藏胞还是那些藏胞,可对红军的态度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

难道是红军为藏民做了什么事?

到底做了什么事?

4、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一下子就被你们发现了,了不起。

5、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齐读课文的2—7小节。

二、把握文本要处,引入深思

1、红军到底为藏民做了哪些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1)藏胞躲红军,红军找藏胞。

你从哪里知道的?

(相机出示红军找藏胞的原因“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2)帮藏胞春耕。

(相继出示朱德总司令的两段话。

3、指名读、齐读朱德总司令说的这三句话,读到流利为止。

4、问学生:

通过这三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的理解,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思考,那样或许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为了让学生做到有效思考,教师可以在此环节作相应的思考提示。

(1)学生读第一句。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藏胞为什么躲进深山里?

“怎么受得了?

”那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动员”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后面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值得我们想一想。

(2)学生读第二句。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

现在已经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为什么怨不得他们?

反动军队是怎么糟蹋他们的?

朱德总司令为什么后来不再派人去找藏族同胞?

他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

也值得我们深思。

(3)学生读第三句。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

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

可不可以把这句话去掉?

“尽心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怎样理解朱德总司令这里所说的“种子”?

为什么这句话后面要用省略号?

(注意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在原句中标注)

5、让我们关注这些问题,回过头去再次去读一读课文。

学生开始读课文。

6、根据编写故事的提纲及朱总司令说的三句关键语句来复述课文内容。

出示:

(1)、藏胞听说,朱德总司令。

(2)、朱德同志让翻译。

(3)、翻译没有找回藏胞,朱德。

(4)、朱德带领红军。

(5)、藏胞。

三、研读文本人物,品位真情告白

1、引导学生联系故事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所悟。

2、教师对学生所悟点点滴滴进行梳理,得出一个结论:

红军的一言一行,实际是一种爱,是红军对藏胞的军民之爱。

3、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1—7小节。

特别读好朱德总司令三句暖人心的话。

4、课文读到现在请大家再来谈谈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是因为他们发现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

这样一来就呼应了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

积累与运用:

看图写话:

1、请学生看P42-43的插图。

2、看图上有哪些人物?

谁是主要人物?

通过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揣摩他们在想什么?

在说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指名学生交流。

4、出示训练格式:

藏胞悄悄回到家,看到红军在朱德总司令的带领下干得热火朝天。

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他们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心想。

第二天,红军要继续二万五千里长征了。

离别时藏胞,(可抓住人物的行为、语言、表情等展开丰富的想象。

)红军和藏民成了亲密的一家人。

资料链接:

故事背景:

1934年至1935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由江西转移到陕北。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千难万险,克服重重困难,横跨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目的地。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红军到达的藏族地区。

长征:

朱德:

藏族:

http:

//www.chiyou.name/page/zl/mz/zangzu.htm

课例链接:

1、

2、

第8课李广射虎

课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

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文包诗这类课文,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课文,也不同于过去直接出现的古诗,它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

《李广射虎》这篇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离孩子的生活很远的、难懂的古诗精巧地包含在这篇浅显的、富有趣味的描述性短文中。

短文不光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适当的部分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孩子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特别是对古诗中的重点内容“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深远意境,编者还配合精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生动的场景再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令人费解的诗句。

由此看来,这篇短文中的“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则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从而达到“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这样的课文教学,其重点不是分析、讲解“文”,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读“文”,更好、更快、更有兴趣地学会“文”中所包含着的这首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的武艺高超。

一、揭示课题

1、历史上有位了不起人物,叫李广。

西汉名将,以勇敢善战著称,使匈奴数年不敢来犯,人称“飞将军”。

因为这个人太了不起了,所以大诗人卢纶就写了首诗《塞下曲》来赞扬他。

二、激疑导学

1、出示实物投影卢纶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请你来读一读这首诗。

2、再请位学生读。

齐读。

3、你们知道为什么刚刚你们读得不太好吗?

(我想是因为孩子们是没有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4、是呀,要朗读好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除了多练习,多琢磨朗读技巧,恐怕首先得深刻地理解它才行。

你们说是吗?

5、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呀,课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

《李广射虎》是一种特殊的题材,叫做“文包诗”。

(板书)什么叫文包诗呢?

你们看看这三个字,也许能猜出来。

(文包诗的意思就是文章里面包含着一首诗。

6、你们明白了没?

其实,所有的文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诗的意思蕴涵在文章里面。

你们能找找这首诗的意思在文章的哪里吗?

7、学生自读课文去找。

发现诗的意思在课文的2、3两个自然段。

是的,而且巧的很,这两段合起来正好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李广射虎》。

8、自由轻声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9、默读故事,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

10、请学生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可以这样为他们铺路架桥:

先写李广将军夜晚巡逻,突然森林深处风吹草动,再写以为是老虎便拉弓猛射,最后写天亮一看,箭射中的竟然是一块巨石。

三、朗读全文。

一、直奔主题,激趣引探。

1、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

联系故事内容理解诗的意思。

我想只有读懂这个故事,也就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也就能有感情地读好这首诗。

那么,怎么才算理解了这个故事呢?

老师讲故事就特别惹人听,很多人都盼望着听讲故事呢。

你们想听吗?

(想听)

2、那你一边听,一边想想,从我讲故事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能做到吗?

必要时可以用笔做做简单的记录。

(为了吸引学生,课前老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

(这里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2、3两段。

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目标的暗示:

教师将这个故事说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其实,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够将这两段朗读好。

但是,这样的寓目标于无形之中,让兴趣增浓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生动活泼。

二、精读感悟。

1、你从我的讲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请整理一下,一分钟后交流。

2、学生动笔整理。

3、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从你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李广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

(1)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我从“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这句中体会到的。

(2)请你再读一读。

注意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读完再谈谈你的体会。

(我从中体会到,箭扎得很深,肯定要很大很大的力气才能拔出来。

(3)《塞下曲》中哪个词表达了“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的意思?

(诗中“没在石棱中”中的“没”字。

(4)查查字典,这个“没“字有几个读音?

(可以读作“mei”。

(5)你们能不能用它组几个词?

(没有。

(6)在这句诗中应该读作什么?

(读作“mò

(7)“没”是什么意思?

(人或物沉下或沉没。

漫过或高过。

(8)谁能用“没”组词?

(没收。

(9)诗中的这个“没”字用哪种解释比较准确呢?

(沉没。

(10)石头沉没在河水中还可以,箭怎么会沉没在石头中呢?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李广射箭时用的力气很大。

(我想这个讨论肯定很有意思。

一个“没“字我们不仅了解了它不同的读音,会组成不少词语,而且弄清了它在诗歌中的意义。

(11)最后小节中还有哪一处的描写也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

呀!

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这里用了两个感叹号,又用“惊呆了”来形容大家惊讶的程度。

这一方面表示大家对原先是老虎的估计落了空,更重要的是为下文作铺垫,因为要射中一块石头并不难,而要把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却难之又难。

齐读最后一小节,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

从刚才老师的故事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我还体会到了李广将军的机敏和果断。

(1)从哪些词语、句子体会出来的?

(“警惕的目光”、“猛然间”、“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等词语体会出来的。

(2)“连忙”是说李广很慌张吗?

(不是。

)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不是他的慌张?

(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一系列的动作十分娴熟)

4、齐读这一小节,读出李广的机敏果断,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

5、那明明是一块石头李广为什么会当成老虎呢?

这能说明李广的神勇无比吗?

(1)那是有原因的。

因为是夜晚,月色朦胧。

(2)因为“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3)因为这里常有老虎出没。

6、一起读第三小节的“原因”。

7、那么古诗中的哪些诗句表达的是这些意思呢?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对呀!

同学们太会思考了。

8、有感情朗读故事,注意要读出什么?

(李广的机敏果断,神勇无比)

一、根据内容找诗句

1、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

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对应诗句:

2、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

“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3、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

4、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二、借助故事内容理解诗的关键字

暗()惊()平明()寻()没()

三、练习讲故事《李广射虎》(用意是二,一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就是反馈作用,二是为了激起学生投入地学习讲故事,其实就是练习有感情地诵读。

四、阅读《智勇“飞将军”》

1、白羽箭:

古代的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上装上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白色的羽毛。

诗中“白羽”采用借代的方法,以部分代整体,指的就是白羽箭。

2、朦胧:

月光不明。

3、卢纶:

(748~约799)唐代诗人。

字允言。

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七古亦佳,多唱和赠答之作。

“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风较为雄壮。

3、

4、

 

第9课少年王勃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

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

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

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理解。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第三自然段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蕴含的优美意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揭题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à

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

谈谈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3、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老师这儿还有和王勃相关的一些词,你会读吗?

(出示:

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多种朗读方式体现)

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到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以竞赛的方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内容

1、同学们,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重阳节那天,一位阎都督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参加。

他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

2、结果呢?

(《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3、这样千古传诵的名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

4、请同学们把刚才的发言好好整理一下,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先自言自语,再全班进行交流,力争做到人人会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5、让学生交流。

这节课通过读书,读懂了哪些问题?

又读出了哪些问题?

(问题延续到下节课解决。

四、教学生字

五、课时作业

1、完成练习册的1—4大题的练习

2、读《王勃的名诗》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阅读之后,都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所以,这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任务很容易完成,在理解这篇文章上没有多大难度。

这种教学不管加上多少诗意,不管上到何种深度,说到底还是无法让我们三年级的孩子悟出奇才是怎么来的。

所以我认为第二个和第三个目标应该成为我本节课的重难点。

这一课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奇才是怎么来的?

王勃是怎么写文章的?

我们是怎么写文章的?

我觉得“灵感”是训练学生学会习作的关键,写作教学不能忘记教学生进行灵感训练,当然这一训练是有难度的,而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训练学生灵感的方法。

学生接受每一次训练,其实都动脑子想了,他们怎么想,想什么,什么样的想可以给予学生写作的冲动,这一些我们通过读这篇文章,应该引导学生明白。

好的文章是怎么产生的?

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想“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

……”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会模仿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写前思考,这其实就是灵感的训练过程。

但有的学生是拒绝思考的,像“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其实就是一种大脑拒绝思考的反映。

所以文本中,王勃那种站在窗前凝望的那些动作,何不为孩子也创造这样的环境呢?

让他们主动打开自己的大脑,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封闭。

我们还是来看看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

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