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757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单元测试 5.docx

人教版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单元测试5

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显性伴性遗传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这种病在人群中统计的结果,接近于(高☆考♂资♀源€网) 

A.男性多于女性B.女性多于男性 C.男性和女性相同D.没有一定规律

【答案】B

【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丁家系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A错误;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图中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丁家系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丙中是女患者,其所生的男孩正常,不符合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因此甲、丙、丁不可能是红绿色盲,故B正确;乙家系是隐性遗传病,但不能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男孩的父亲是正常的,故C错误;丁家系中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为1/4×1/2=1/8,故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方式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3.用四倍体水稻的花粉通过人工离体培养成的植株是

A.四倍体B.二倍体C.单倍体D.多倍体

【答案】C

【解析】凡是发育起点是配子(如花粉),不管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统称为单倍体,而只有发育起点是受精卵的才考虑几个染色体组称为几倍体。

4.用玉米花药离体培养成的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较,具有特征

A、植株弱小,高度不育B、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C、某些成分的含量变化很大D、器官大型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单倍体的特点。

用玉米花药离体培养成的植株属于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株的特征是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故选A

5.妻子仅患六指(显性),丈夫正常,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仅患有白化病。

预计他们再出生一个两病兼患的孩子的几率为()

A.1/4B.1/8

C.3/8D.5/8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依题意可知,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基因A和a分别控制肤色正常和白化、B和b分别控制六指和手指正常,则妻子的基因型为AaBb,丈夫的基因型为Aabb,他们再出生一个两病兼患的孩子的几率为1/4aa×1/2Bb=1/8aaBb,A、C、D错误,B正确;答案是B。

考点: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可遗传的变异在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下列对育种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A.培育无子西瓜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杂交育种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单倍体肓种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D.植物组织培养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培育无子西瓜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A正确;杂交育种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B错误;单倍体肓种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错误;植物组织培养利用细胞的全能性的原理,D错误。

考点:

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应用

7.下图为人体某一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

该基因发生突变后,导致1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

则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A.①处插入碱基对G—C

B.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

C.③处缺失碱基对A—T

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

【答案】B

【解析】对比可知,由于只有一个氨基酸改变,而其余的氨基酸顺序没有改变,则是碱基对的替换,由于赖氨酸与谷氨酸的密码子中只有第一对碱基对不同,所以在基因中应由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所以B选项正确。

8.下列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将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无籽西瓜

B.某人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

C.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S型菌

D.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既有黄色圆粒,也有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将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染色体变异,故A错误;某人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其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中碱基CTT变成了CAT,属于基因突变,故B正确;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S型菌,是由于S型DNA整合到R型菌的细胞内,属于基因重组,故C错误;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既有黄色圆粒,也有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是由于黄色圆粒豌豆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下列各种遗传病中属于染色体病的是()

A.多指B.先天性聋哑

C.冠心病D.21三体综合征

【答案】D

【解析】多指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先天性聋哑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冠心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C错误;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D正确。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名师点睛】1.人类遗传病类型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其中单基因遗传病又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Y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染色体数目异常两类。

2.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不是受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患遗传病的个体体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遗传病的病人细胞内的基因种类与正常人一致,但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

10.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由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经过Ⅲ培育形成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B.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幼苗

C.由品种①直接形成⑤的过程必须经过基因突变

D.由品种①和②培育品种⑥的最快途径是I→V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Ⅲ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故A正确;过程Ⅳ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也可以用低温诱导的方法,故B正确;由品种①直接形成⑤的过程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故C正确;由品种①和②培育品种⑥的途径可以是杂交育种,也可以是单倍体育种,最快途径是单倍体育种,即图中的I→Ⅲ→Ⅳ,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育种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对下列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用秋水仙素作用图甲B阶可进行诱变育种。

作用于图甲C阶段则可诱导产生多倍体

B.在适宜的温度、水肥等条件下,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图乙中A点右移,B点右移

C.图丙中BC段和DE段光合作用速率都下降,此时造成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是一样的

D.图丁中造成CD段的原因对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一样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A和C的时间比较长,所以A和C代表分裂间期,B和D是分裂期,秋水仙素作用的是分裂前期,故应是在B和D段。

如果进行诱变育种应在A或C段,故A错误。

在适宜的温度、水肥等条件下,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变大,A点应向左移,B点向右上移动,故B错误。

图丙中BC段和DE段光合作用速率都下降,但造成它们下降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因为气孔关闭,DE段是因为光照强度下降,故C错误。

图丁中CD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下降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学图谱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有丝分裂有关的3点说明:

(1)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始终都有同源染色体存在,但它们既不配对,也不分开。

(2)赤道板是一种假想平面,不是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板是一种真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

(3)用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体的形成,无纺锤丝牵引着丝点,复制后的染色体的着丝点照样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这就说明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所致。

1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都是有害的,不利于生物进化

B.基因突变发生在DNA的复制过程中

C.只有细胞核中的基因才会发生基因突变

D.基因突变一定能够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基因突变的特点之一是害多利少性,故A错;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故B正确;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基因都能发生基因突变,故C错;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如有些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决定,因此氨基酸种类不变,蛋白质的结构不变,故D错;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摩尔根及同事发现控制果蝇红眼(W)及白眼(w)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大量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中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不育的红眼雄性果蝇,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注:

XXX与OY(无X染色体)为胚胎时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蝇]

A.雌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雌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X染色体没有分离

C.雄蝇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没有分离

D.雄蝇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白眼雌果蝇或红眼雄果蝇,由题干信息,子代出现一只不育的红眼雄性果蝇,其基因型为XWO,红眼基因来自雄蝇,可知母本没有提供X染色体,即雌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X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结果使形成的卵细胞中没有X染色体或两条X染色体,并与正常精子结合受精,会产生XwXwY(雌性)和XWO(雄性)个体,故B正确,AC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下列关于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决定的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B.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一半患病

C.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

D.表现正常的夫妻,性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患者的显性致病基因来自于亲本,所以亲本至少有一个是患者,A正确;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儿子由其配偶决定,B错误;若女性患者是杂合子,其丈夫正常,则其后代中,女儿和儿子都是一半正常,一半患病,C错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出现在正常个体身上,D错误。

考点:

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方法点拨:

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正常的。

15.央视一则报道称,孕妇防辐射服不仅不能防辐射,反而会聚集辐射。

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是由辐射引起的

B.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

C.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

D.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引起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A项错误;如果环境引发了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就成了可遗传的变异,B项正确;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不定向改变,C项错误;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内部分子结构的改变,产生新基因,不会导致某个基因的缺失,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6.下列关于单倍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在自然条件下,动物中也存在单倍体个体

C.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D.单倍体都不能产生配子,都表现为高度不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A错误;在自然条件下,动物中也存在单倍体个体,如雄峰,B正确;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单倍体,C错误;单倍体可能产生配子,表现为高度不育,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单倍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血友病为单基因遗传病,A正确。

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性激素为脂质小分子,B错。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等,毛霉为真核生物,C错。

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为3个相对独立生物工程,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概念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8.如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B.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C.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系谱图显示:

父亲正常,母亲、儿子和女儿均患病,据此可判断:

该遗传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C项正确;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母亲、子女均为纯合子,子女中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亲,发病率男女相同,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母亲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子女均为杂合子,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发病率男女相同,若该遗传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母亲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女儿为杂合子,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下列有关变异与育种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歳是基因突变

B.选择育种是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它的突出优点是进展快,选择范围广泛

C.人工诱变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它的突出优点是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

D.对于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向外排放转基因细菌等必须严加管制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造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A正确。

选择育种是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缺点是进展慢,B错误。

人工诱变利用的是基因突变,可以创造新基因控制的新性状。

因为利用的物理或化学因素采取诱变,所以突出优点是突变率高,可以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C正确。

对于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向外排放转基因细菌必须严加管制,以防造成不安全,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变异和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遗传育种有关的4个“比较”

(1)杂交育种不一定需要连续自交。

若选育显性优良纯种,则需要连续自交筛选直至性状不再发生分离;若选育隐性优良纯种,则只要在子二代出现该性状个体即可。

(2)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后者不能产生新基因,只是实现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3)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不同:

①杂交育种是在杂交后代众多类型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一步培育,直到获得稳定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②杂种优势主要是利用杂种F1的优良性状,并不要求遗传上的稳定。

(4)杂交种与多倍体的比较:

二者都可产生很多优良性状如茎秆粗壮、抗倒伏、产量提高、品质改良,但多倍体生长周期长,晚熟;而杂交种可早熟,故根据成熟期早晚可判定是多倍体还是杂交种。

20.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无差异

B.环境因素可诱导基因朝某一方向突变

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

D.只有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突变才能遗传给后代

【答案】C

【解析】

二、综合题

21.(6分)下面是一先天性聋哑病人的系谱图,该病受一对基因D和d所控制,请据图回答:

⑴该致病基因一定是(显性/隐性)的。

⑵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号个体。

⑶写出下列个体的基因型:

5;7

⑷9号个体是杂合体的几率为。

⑸如果8和9近亲结婚,生出先天性聋哑病女孩的可能性为。

【答案】

(1)隐性

(2)1、2(3)Dd;Dd(4)2/3(5)1/12

【解析】

22.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有宽叶和窄叶、抗病和不抗病等性状。

已知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且在玉米苗期便能识别。

根据生产实践获知,杂交种(Aa)所结果实在数目和粒重上都表现为高产,产量分别比显性纯合和隐性纯合品种高12%、20%。

某农场在培育玉米杂交种时,将纯种宽叶玉米和纯种窄叶玉米进行间行均匀种植,由于错过了人工授粉的时机,造成大面积自然受粉[同株异花受粉(自交)与品种间异株异花受粉(杂交)]。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上述栽种方式,两个品种玉米的受粉方式共计有种。

F1植株的基因型是。

(2)如果将上述自然受粉收获的种子用于第二年种植,预计收成将比单独种植杂交种减产8%,因此到了收获的季节,应收集(填“宽叶”或“窄叶”)植株的种子,第二年播种后,在幼苗期选择(填“宽叶”或“窄叶”)植株栽种,才能保证产量不下降。

(3)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玉米矮花叶病毒引起的,在苗期出现黄绿相间条纹状叶,重病株不能结穗。

抗玉米矮花叶病(b)为隐性,现将纯种宽叶不抗病玉米(AABB)与纯种窄叶抗病玉米(aabb)进行杂交,得到F1。

用F1测交,测交后代就有高产且抗矮花叶病毒的玉米植株,此植株的基因型是,如何选出此玉米植株?

【答案】

(1)4AA、Aa、aa

(2)窄叶宽叶

(3)Aabb将测交后代种子全部种下,在培养过程中用矮花叶病毒进行筛选,在苗期选出正常宽叶植株。

【解析】

试题分析:

(1)纯合宽叶与纯合窄叶间行均匀种植,受粉方式有:

宽叶植株自身的异花受粉,窄叶植株自身的异花受粉,宽叶为窄叶受粉,窄叶为宽叶受粉。

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宽叶植株自身的异花受粉所得子代的基因行为AA,窄叶植株自身的异花受粉所得子代的基因行为aa;宽叶为窄叶受粉和窄叶为宽叶受粉所得子代基因型为Aa。

(2)窄叶植株上所结种子有纯合的,也有杂合的,而且窄叶植株上所接的种子种下去,长出宽叶的肯定是杂合。

而宽叶植株上所结种子种下去,幼苗期无法区分纯合与杂合。

(3)纯种宽叶不抗病纯种窄叶抗病

PAABBXaabb

F1AaBbXaabb

宽叶不抗病纯种窄叶抗病

测交后代AaBbAabbaaBbaabb

宽叶不抗病宽叶抗病窄叶不抗病纯种窄叶抗病

(高产不抗病)(高产抗病)(低产不抗病)(低产抗病)

要在测交后代中筛选出高产抗病的,只需要将收获的测交后代种子全部种下去,苗期用矮花叶病毒进行筛选,既可得到杂合的宽叶抗病植株。

考点:

本题考查遗传与育种,意在考查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3.下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

若Ⅱ-7为纯合体,请据图回答:

(1)甲病是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性遗传病;乙病是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性遗传病。

(2)II-5的基因型可能是,Ⅲ-8的基因型是。

(3)Ⅲ-10是纯合体的概率是。

(4)假设III-lO与III-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5)该系谱图中,属于Ⅱ-4的旁系血亲有。

【答案】

(1)常显常隐

(2)aaBB或aaBbAaBb

(3)2/3

(4)5/12

(5)Ⅱ-5、Ⅱ-6、III-lO

【解析】Ⅰ-1和Ⅰ-2是甲病患者,而他们的女儿Ⅱ-5不是患者,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和Ⅰ-2都不是乙病患者,而他们的女儿Ⅱ-4是乙病患者,所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Ⅰ-1的基因是AaBb,Ⅰ-2的基因是AaBb,则II-5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Ⅲ-8的基因型是AaBb;Ⅱ-6的基因型有1/3的可能是aaBB,有2/3的可能是aaBb,Ⅱ-7的基因型是aaBB,那么Ⅲ-10是纯合体的概率是(1/3+2/3×1/2)=2/3;假设III-lO与III-9结婚,因为III-lO的基因型有2/3的可能是aaBB,有1/3的可能是aaBb,而III-9的基因型是aabb则他们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1/3×1/2)×1/2=5/12;该系谱图中,属于Ⅱ-4的旁系血亲有Ⅱ-5、Ⅱ-6、III-lO。

(直系血亲是指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24.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的问题

人类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组成决定的,而有研究者发现,其实真正决定性别的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其编码一个含20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即有该基因的个体即表现为男性,否则表现为女性。

(1)正常女性的第二极体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资料推测,SRY基因的编码区域应有____________碱基对(计算终止密码)。

甲家族中,经过染色体检查发现家族中只有Ⅲ-1个体性征与染色体组成不符合,即Ⅲ-1性征表现为女性,而染色体检查结果发现其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Y,经过检测,发现其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缺失(用YSRY-表示)。

另外,甲乙两家族均没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若受精卵产生YY组合则个体无法存活。

(3)从遗传图可以推测,III-1的Y染色体来源于第I代中的____________。

(4)III-1发生的该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I-1性状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____(填个体)体内的____________细胞发生了变异造成的。

女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一特点:

正常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中,仅有一条X活性正常,一条X染色体形成巴氏小体,丧失活性(无法表达任何基因),而这种失活的X染色体随机选择。

因此在X染色体上的某些隐性性状即使在杂合情况下也可以在某些细胞中体现出来,例如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症(乙家族中的乙病致病基因,B/b基因表示):

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杂合子,症状表现如图所示)表现有汗腺和无汗腺皮肤的嵌镶性状(即为患病)。

这两种嵌镶的位置在个体之间明显不同,这是由于发育期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所致。

(4)乙家族中II-4基因型为__________,III-2的致病基因来自于第I代中的__________。

(5)若甲乙两个家族中的III-1与III-2个体结婚,则后代中,男:

女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