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988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ocx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摘要:

文章总结了利益相关者涵义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以供以后研究之借鉴。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绩效;综述

一.利益相关者涵义的界定

最早正式将“利益相关者”一词引入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的是美国学者安索夫,他认为“要制定出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分销商”。

20世纪7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逐步被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所接受.随后宾夕法尼亚的沃顿学院于1977年开设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课程.旨在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之

中.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此后.有关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表述层出不穷.但“没有一个定义得到普遍赞同”(多纳德逊、邓非,2001)。

米切尔和伍德总结了自1963年以来的27种代表性概念后认为.作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3个条件:

影响力。

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

的策略。

Clarkson(1994)根据相关者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种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自愿利益相关者和非自愿利益相关者。

前者是指在企业中主动进行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或群体。

自愿承担企业经营活动给自己带来的风险:

后者是指由于企业活动而被动地承担了风险的个人或群体。

他又根据相关者群体与企业的紧密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

前者是指企业所赖以生存的个体和群体。

后者是指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运作或受到

企业运作间接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Charkham(1995)按照相关者群体与企业合同关系的性质.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前者包括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债权人等;后者包括政府、媒体、社区、全体消费群体等。

Mitchell(1997)从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3个属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霉!

利益相关者(符合3个属性)、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符合2个属性)、潜在利益相关者(符合1个属性).并提出利益相关者及其组成是动态变化的。

Wheeler(1998)将社会性维度引入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中.并结合Clarkson提出的紧密性维度,利益相关者分为以下4种:

首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

他们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

次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社会性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联系:

首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但不与具体的入发生

联系:

次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间接的影响,也不包括与入的联系。

FriedmanandMiles(2002)发表了有关一些早期模型的局限性.从公司的物质利益或一套设想与利益相关者是否兼容或不兼容.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必要或在合同形式中体现两方面把利益相关者分为4种类型.KallePajunen(2006)从直接资源依赖和网络位置两个维度把利益相关者分成3个主要群体:

对企业存活有直接影响的治理利益相关者群体:

对企业存活有潜在影响的潜在利益相关者群体:

对企业的存活没有影响的次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并指出利益相关者随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属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代表性观点:

万建华(1998)根据与企业的契约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和二级利益相关者:

陈宏辉和贾生华(2004年)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3个维度上将我国企业的10种利益桐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3大类:

此外,吴玲等将利益相

关者分为关键利益相关者、非关键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3类。

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一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Freeman,1984)。

有关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最早出现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中.虽然对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要早于相关利益者理论方面的研究.但是在不同时期讨论公司社会责任的同时.实际上

已经涉及到相关利益者。

如Da、ris和Blomstrom(1966)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早期论著中已经提到了企业与社会各利益群体关系的重要性.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股东、顾客、供应商、员工和社区。

早在20世纪70年代.学者f『】就开始了对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并得出了几种不相同的结论.张进发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以获得他们的满意、信任

和忠诚。

所以,对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实际.1z包含了利益相关者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

有关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包括建立利益相关者一绩效模型.引入调节变量.将因变量业绩细分(分为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具体化自变量(定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关系)。

KLD指教是用来评价企业与和J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评级标准.最初是KLD公司的分析师们主要从公司与社区关系、员工关系、自然环境、产品的安全与责任等8个方面的关系来衡量公司社会责任。

这样.公司社会责任被演化为公司与桐关利益者的关系。

Waddock和Graves(1997)曾研究过KLD指数和公司的财务业绩的关系.他们发现.前一年的KLD和财务绩效计量如资产回报率(ROA)、投资回报率(R.OE)以及销售回报率(ROS)呈正相关。

一般没有研究人员孤立的研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往往要包括对公司战略的测量和运营环境的控制。

Berman企图用实证来比较两种不同的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观点的描述的准确性.从而提出两种不同的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模型.并采用采用了KDL指数来计量这些模型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

在提出的两种管理模型中.一种称为战略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利益相关者关系直接作用于业财务绩效:

另一种是内生利益相关者承诺模型.利益相关者关系间接调节公司战略从而影响企业财务绩效(见图1)。

由研究结果表明:

实证结果,只有两个变量(员工和产品安全/质量)直接影响财务业绩.虽然其余变量没有直接影响财务业绩.但事实上。

也调整战略和财务业绩的之间的关系。

在相关利益者关系、战略和内生利益相关者承诺梗型

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联糸是)I:

H当复杂的.实证结果支持战略利益者相关管理模型。

Luk(2005)等不但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关系与企业绩效(社会绩效、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并研究了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

保持与客户、竞争者和员工的关系联合对企业绩效有正的影响.同时这3种关系会产生协同效应.而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损害企业的绩效。

国内学者肖元涛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利用案例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利益相关者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满意度和治理绩效。

李维安认为上市公司应该协调好与客户、员工、顾客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对公司诉讼与仲裁或罚款事项的发生.由于这些不利事件可能会削弱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受到影响。

武爱文以非营利性医院为研究对象.研究重视利益卡日关者的利益与公立非营利医院绩效之间的关系.表明重视政府、员工利益对医院绩效有正的影响,重视竞争者或者客户利益对医院财务绩效提高无显著影响.而对社会绩效的提高有不利影响。

王世权、王丽敏以在深沪两交易所上市的非金融类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和关系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得出结论:

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对公司价值呈正的影响但并不显著,中小股东参与治理.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都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

然而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参与治

理对公司价值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另外.作者还认为虽然债权人参与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不显著.但是并不能否定债权人发挥的作用。

作者提议通过必要的法律法规鼓励债权入对公司治理的适当参与。

不仅仅是列席董事会,而且能够在型公司决策中拥有一定的发言权。

总之.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对利益相关者关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不同.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具体操作化也不尽相同.虽然大部分结论是加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对企业绩效有正影响.但也有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这可能是与企业的规模、企业所采取的战略有关。

参考文献:

1、FreemanRE.StrategicManagement:

A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2.KallePajunen.StakeholderInfluencesinOrganizationalSurvival【『】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6(6).

3、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Ⅱ】.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1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商学院)

 

相似文献

1.学位论文吴志霞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分析2005

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大量的实证研究被用来论证两者的相关关系。

然而,对企业文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分析却不多见。

因此,本文将从企业文化对企业行为主体影响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实践来看,近年来企业行为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企业管理正从“利益相关者影响”迈向“利益相关者参与”,因此,企业行为的主体也由股东、管理者、员工转变为企业利益相关者。

因此,本文将围绕企业文化为什么能影响利益相关者、如何影响利益相关者、影响的结果如何三大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企业文化的成本和收益,来分析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这既是对以前的理论空白作一个补充,同时对企业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这也是本文的重要创新点所在。

本文的具体内容结构安排及章节结论如下:

第一章引言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相关的主要概念做了界定,并对论文

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做了描述,明确了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是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通过简短

的评价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理论分析的主体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

第三章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这一模型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

第四章分析了企业文化是如何影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其过程和表现形式分别如何。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企业文化会直接影响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员工会受到企业文化三个层次的直接影响,供应商、合作者、政府、社区易受企业可觉察文化和价值观层次的直接影响,而顾客、社会则只会直接受到可觉察文化的直接影响。

企业文化也会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得到传递,尤其重要的是企业文化通过影响员工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文化通过影响利益相关者来影响顾客。

第五章分析了在企业文化影响下企业利益相关者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

得出企业文化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使得企业获取利益相关者情感忠诚和信任,从而增加了利益相关者

对企业的有利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绩效。

第六章结合了第四第五章,分析了企业文化在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的过程中的成本及其收益,并从成本收益的组合角度分析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不同的相关关系。

结论认为,当企业文化收益大于企业文化成本时,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然而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并不都是正相关的,因此,企业应该适时修正和变革企业文化,以使得企业文化能够符合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期望。

第七章是案例分析。

第八章是归纳出本文研究结论,并给出今后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学位论文李晟璐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2006

企业绩效评价是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运营效率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是一种在实践中确切评价企业发展状况的有效手段。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日益完善,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和经营战略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确切实地评价企业绩效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

由于以股东利益为中心的传统绩效评价方式已经不适用与新经济时代的观念和现实情况,因而当今国内外

理论界和企业界开始了对企业绩效评价的新理论方式和新评价方法的探索。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绩效现状和现有绩效评价方法的分析,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到绩效评价研究中来。

以“公司经营除要考虑股东利益以外,还要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基本论点,分析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上构建了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从财权绩效、人才绩效、联盟绩效、相关绩效、社会环境绩效和其他绩效六大方面十九个利益相关者内在层面入手的,包含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定量和定性评议指标在内的,多维的注重企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同时,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指数函数、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加权计算方法,对绩效指标权重、指标定量化、指标无量纲化和融合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在最后部分,通过实证研究的手段,演示了指标体系使用的方法和过程,分析和解决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3.期刊论文刘雅桢.谢瑞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17)

企业绩效评价越来越多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了综合反应企业的"社会人"以及"现实企业"的责任,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身的不断发展,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也必将深入.其中,在科学界定和分类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进而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剖析企业绩效的各个层面的方法尤其值得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

4.学位论文韦祎基于绩效棱柱法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2009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具体测评指标的工具,也是企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企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面临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绩效评价必须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能仅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中心。

但是,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着过分重视财务绩效的短期行为,未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绩效棱柱法是一种面向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的处理企业与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达到全面测评企业绩效的目的。

引入绩效棱柱法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总结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绩效棱柱法的原理及其先进性,分析了我国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绩效棱柱法,分别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和能力五个方面设置评价指标,构建了一个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的国有企业新型绩效评价体系,并通过HL公司实施绩效棱柱评价法的案例研究,证实了这种新型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5.学位论文祁飞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关键利益相关者视角2008

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000多万家,民营企业产值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61%,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20%,已经成长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发展生产力、培育地方经济、扩大劳动就业、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创造地区经济繁荣、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并壮大起来,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很现实,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民营企业要想实现“二次创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企业绩效能否继续提高,而企业绩效的提高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解决的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面临的激励和控制问题。

在企业规模不大时一般显现不出来,当企业规模达到企业管理能力的边界时,公司治理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家族的藩篱,大量引进外来人才,逐渐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就使得民营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和着手解决公司治理问题。

如何通过构造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来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很多学者关心的问题。

虽然在国外针对民营企业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大部分的研究方法以规范为主,在实证方面比较薄弱。

因此,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和探索民营

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

另外,目前的实证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理论基础多为“股东利益至上”理论,鲜见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民营企业进行实证的研究,这就更加凸显出从不同角度和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的理论价值。

本文的写作一共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第二部分,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及治理模式分析。

首先对本文的民营企业做出界定,并对其治理结构的特点和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该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四部分,关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主要从样本的选取及数据的来源研究假设的提出、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和统计分析几方面来进行。

第五部分,政策建议及本文的局限性。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对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和绩效提出了几点建议。

最后,对本文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指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研究发展的方向。

首先,在本文的第二部分里将民营企业的范围界定为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即股份制企业的一部分)、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在此基础之上,对比一般企业的治理结构,得出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复杂性是源于其在一般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家族这一因素,使得原本只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经营者三个治理机构所组合成的7种角色定位,升级为所有者、董事会、经营者和家族四个因素所组成的15种复杂的角色定位,并以图表的形式加以诠释。

然后,针对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

在合理性方面分别从内在优势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局限性方面,本文得出六方面的分析结果,分别是产权结构不合理、家族网络的封闭性具有成本劣势、不利于吸收外部人才、家族化治理的排外性损害治理效率、家族式治理不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家族化治理企业“人治”排挤制度和家族式治理制约着企业的传承等。

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理论基础的介绍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分类,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介绍后,发现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探索已经走出了早期宽泛定义的禁锢。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仅仅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影响企业活动或受到企业活动影响的个体或团体”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宽泛的定义几乎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现实存在的或者是潜在的物质都包括在内,而这正是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遭到批评的根源所在。

据此,本文提出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即那些在企业中提供了专用性资源的并且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或团体,其活动能够直接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目标过程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而且如果没有这些个体或团体的参与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在明确界定了本文关键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对象有哪些,主要包括核心股东、管理者、核心员工和政府,并且阐述了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原因和他们的利益要求以及他们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通过前文的理论介绍和相关概念的界定,本文在第四部分采用实证的方法对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绩效进行研究和验证。

首先,在数据搜集上,由于只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公开的,并且经过会计事务所的审计,因此,出于数据搜集和数据来源的准确性考虑,选择民营上市公司作为实证部分的研究对象。

并且为了在后面的实证检验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对拟采用的统计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

在变量选取方面,本文选择总资产利润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前文关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分别从股东、董事会和管理者、员工和政府等五个方面选取了13个解释变量和1个控制变量,并建立相关模型。

通过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本文发现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同时由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存在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第一大股东起到约束和制衡的作用;另外,年度股东大会的出席率均值为51.65%,应该说代表了大部分股东的利益,但是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偏差比较大;其次,经过统计分析还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总体工作强度较强。

关于民营上市公司监事会、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这两个方面,都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对选定的民营上市公司的样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多重共线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之后,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第2至5大股东的持股数和第1大股东的持股数的比值、所得税均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股东大会出席率、监事会规模、董事薪酬均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而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董事是否持股和高管持股比例、就业量却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性关系。

另外,本文根据得出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民营上市公司应当在保持适当股权集中情况下,建立股权制衡机制;要加强董事会、监事会的建设,真正实现两会的作用;适度放权和分散股权给高管人员,对公司的治理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社会贡献方面企业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单独将民营企业这一特殊群体从一般企业中分离出来进行研究,使得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另外,本文从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绩效问题,突破了已有的大部分文献的理论基础—股东利益至上理论。

最后,目前的实证研究缺乏全面的统计分析,往往没有对模型进行共线性和异方差的检验,这对模型最终的解释力造成影响。

本文克服了这两方面的缺陷,在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的检验,使得本文在统计方面更加具有科学性。

6.学位论文庄际亮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条件下的国有企业绩效研究2006

用传统的利润、收益指标去考察时下的国有企业,会发现这些企业的各项指标大多是不佳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又以它们的存在仿佛要证明:

存在即是一种合理。

无论国家还是社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也依然有着让这些不赚钱的国有企业存在的需要。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考察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即它们作为企业真正的企业目标,以及相应的财务目标。

我们只有从理论上认清国有企业的真实财务目标,才有可能在实践中评论它们的

绩效,合理去管理国有企业。

这里也就有两个问题有待解决:

1、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什么?

2、在一定的财务目标指导下,如何去评价国有企业的绩效?

“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陈小悦)。

这是因为在企业发展中,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起着一种导向性的作用。

这种导向性作用的良好发挥,不仅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客观、正确评价。

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否则会误导企业。

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绩效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但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而对企业绩效来源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企业绩效的理论依据,希望对全面科学地建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