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9816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docx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docx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摘要: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传统股东至上理论的挑战,它从全新的角度来阐述企业资源分配和企业所有权问题,为员工参与企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如何全面系统的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定义和划分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理论上的不足以及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目前还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多锥细分法;米切尔评分法;社会责任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理论价值取向的研究领域逐渐分化出两大理论:

“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两者主要分歧在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归谁所有问题上。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

“由于企业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具有专用性,并承担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出资者应该成为企业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后者则认为:

“人力资本所有者有权分享剩余权。

其中以布莱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不只有股东是剩余风险的承担者,雇员、债权人、供应商都可能是风险的承担者。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9年,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

此后的数十年,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念,从而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石。

直到1963年,斯坦福大学研究所才明确地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

”这个定义在今天看来,是不全面的,它只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单方面的影响,并且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仅限于影响企业生存的一小部分。

但是,它让人们认识到,除了股东以外,企业周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影响其生存的群体。

随后,瑞安曼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定义:

“利益相关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企业也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

”这一定义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

  在此后的30年间,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达三十多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

其中,以弗里曼(Freeman)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在《战略管理:

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提出:

“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

”Freeman的定义,大大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内容,使其更加的完善。

显然,Freeman界定的是广义上的利益相关者,他笼统地将所有利益相关者放在同一层面进行整体研究,给后来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克拉克森认为:

“利益相关者以及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

”克拉克森的定义引入了专用性投资的概念,使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更加具体。

国内学者综合了上述的几种观点,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或者改变企业的目标,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

这一定义既强调了投资的专用性,又将企业与利益相关的相互影响包括进来,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

  利益相关者的划分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活动团体、媒体,等等。

“简单地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实证研究与应用推广,几乎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那么,如何对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呢?

目前,国际比较通用的是多锥细分法和米切尔平分法。

  多锥细分法

  “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采用多锥细分法对利益相关者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划分。

  Freeman认为,利益相关者由于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对企业产生不同影响。

他从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细分:

持有公司股票的一类人,如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等,称为所有权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有经济往来的相关群体,如员工、债权人、内部服务机构、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地方社区、管理结构等称为经济依赖性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机关、媒体以及特殊群体,称为社会利益相关者。

  Frederick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方式来划分,将其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

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直接与企业发生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

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商、竞争者等;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发生非市场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国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媒体、一般公众等。

Charkham按照相关群体是否与企业存在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

契约型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两种。

  Wheeler从相关群体是否具备社会性以及与企业的关系是否直接由真实的人来建立两个角度,比较全面的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

主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具备社会性和直接参与性两个特征;次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社会性的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关系,如政府、社会团体、竞争对手等;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但却不作用于具体的人,如自然环境等;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与企业有直接的联系,也不作用于具体的人,如环境压力集团、动物利益集团,等等。

  米切尔评分法

  米切尔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于1997年提出来的,它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结合起来。

首先认为,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属性中至少一种:

合法性、权利性以及紧迫性。

依据他们从这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根据分值来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种类型: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同时拥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

他是企业首要关注和密切联系的对象,包括:

股东、雇员和顾客。

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由于三种属性中任意两种。

同时拥有合法性和权利性,如投资者、雇员和政府部门等;有合法性和紧急性的群体,如媒体、社会组织等;同时拥有紧急性和权力性的,却没有合法性的群体,比如,一些政治和宗教的极端主义者、激进的社会分子,他们往往会通过一些比较暴力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他们只具备三种属性中的其中一种。

  米切尔平分法,能够用于判断和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大进步。

国内一些学者也从利益相关者的其他属性对其进行了界定和划分。

  万建华、李心合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性与威胁性两个方面入手,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支持型利益相关者、混合型利益相关者、不支持型利益相关者以及边缘的利益相关者。

陈宏辉则从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方面,将利用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

  利益相关者理论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分散了企业的经营目标,除了经济上的目标以外,企业也必须承担社会的、政治上的责任。

这很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企业办社会”的僵局。

一旦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大众所接受,企业的行为势必受到框架限制,企业无形中被套上公益色彩,结果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润上的损失。

更有可能让企业陷入一种顾此失彼的境地,比如,企业实现了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却又照顾不到社会责任;若过多地考虑到社会责任,又会让对手有可趁之机,丧失了经济上的优势。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过于宽泛,利益相关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虽然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划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探讨和假设阶段。

从涉及到的十几种利益相关者来看,孰轻孰重,也不得而知。

目前为止,还找不到一种理论和方法能够定量的衡量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权重。

  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于实践?

国内很多学者从多方面对利益相关者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理论上证明利益相关性理论可行。

不过,由于利益相关性理论本身的不完善,实在是很难实践。

比如,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太多太杂,仅顾客这一项,要想对他们进行集中起来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

很多学者多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的治理这一提法,目前为止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虽然弗里曼提出了支持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授权法则”,理论的实施过程需要操作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参与基础有比较深的认识。

再则,这些参与机制的实现可能本身就存在缺陷。

  参考文献:

  [1]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

  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学院学报,2006,.

  杨瑞龙,周业安.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应用[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贺红梅.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及其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田虹.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J].企业天地,2006,.

  楚永生.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新发展理论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

  苏鹏.西方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与评述[J].当代经理人,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