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836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

生物高考一轮阶段综合测评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阶段综合测评九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温馨提示:

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

2.本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

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6届河北保定模拟)如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

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

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解析:

由图可知,鹿的种群数量K值在不停地变动,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A选项错误;c点时鹿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加,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B选项正确;a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上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C选项正确;cd段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使鹿的种群数量下降,D选项正确。

答案:

A

2.(2016届河北衡中高三模拟)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两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

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

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

解析:

拟谷盗种群在第50天前增长率最大,50天以后增长率降低,A选项错误;拟谷盗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等因素制约,B选项正确;由图可知,两种仓库害虫的关系为竞争,竞争强度为弱—强—弱,C、D选项错误。

答案:

B

3.(2016届山东潍坊高三模拟)在温室内施用农家肥,同时培养蘑菇,既能为蔬菜提供无机盐又能提升室内温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生产者也是分解者

B.流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由人来供给

C.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逐级递减的

D.群落中物种数目少但有分层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及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蘑菇在生态系统中只能作为分解者,A选项错误;流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人工提供的农家肥中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B选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往复的,不存在逐级递减的说法,C选项错误;群落中的物种主要来源于人工设置的物种,因此数目少,但作为群落仍具有分层现象,D选项正确。

答案:

D

4.(2016届长沙市高三模拟)下列实践活动,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的是(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②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 ③向森林喷洒农药来防治蝗灾 ④禁止捕蛇来防治田间的鼠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环境容纳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资源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若要保护珍稀动物,就要提高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若要消灭有害生物,就要降低环境容纳量,如放养天敌;科学确定捕鱼时间和数量是控制种群数量维持在K/2,以保证最大的种群增长速率;喷洒农药是杀死害虫,并未改变害虫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

B

5.(2016届石家庄二中高三模拟)以下关于不同群落的结构及其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B.一座高山上不同的垂直带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C.合理密植可提高光合产量应用了群落植被分层能充分利用光能的原理

D.高矮不同农作物套种提高光合产量应用了群落植被分层能充分利用光能的原理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也有垂直结构,A选项错误;高山上的垂直带并非一个群落,是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不同海拔的群落类型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选项错误;合理密植是使农作物之间合理的利用阳光等资源,减少种内斗争,而群落的分层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垂直分层现象,C选项错误;高矮不同的农作物套种,体现了植被的垂直分层可充分利用光能的原理,D选项正确。

答案:

D

6.(2016届长沙市高三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以及理解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的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对比甲、乙两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即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选项正确;M点时从整体上看,甲种群相对数量逐渐减少,表明此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选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是信息传递的结果,这种调节方式是双向的,C选项正确;两个种群的相对数量波动幅度逐渐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结果,D选项错误。

答案:

D

7.(2016届南昌市高三模拟)挪威为了保护雷鸟,在19世纪曾大力根除猛禽和猛兽,但结果雷鸟多次出现大量死亡。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B.在一定范围内,草原生产者的种类随植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C.根除猛禽和猛兽后,一段时间内雷鸟的K值可能会上升

D.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被捕食者的进化可以完全避免被捕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及共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一般情况下,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种群密度下降,传染病在被捕食者中流行程度将会降低,A选项错误;在捕食关系中一般不会造成被捕食者的灭绝,故在一定范围内,草原生产者的种类不会随着植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只会使生产者的数量减少,B选项错误;根除猛禽和猛兽后,雷鸟的天敌减少,一段时间内雷鸟的K值可能会上升,C选项正确;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在进化,因此被捕食者不可能完全避免被捕食,D选项错误。

答案:

C

8.(2016届南京市高三模拟)某森林因为火灾导致植被基本毁坏,经过数十年的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不仅恢复了植被,而且还发展成为了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如果不进行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毁坏的森林的恢复时间将更长,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一定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

B.即使没有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该群落最终也一定会恢复到森林阶段

C.旅游可能使该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D.该群落的演替类型与火山喷发后的群落演替类型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人为因素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以是保护也可以是破坏,A选项错误;没有人为的保护措施,该群落有可能不具备恢复到森林阶段的条件,B选项错误;旅游是人为因素,可能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C选项正确;该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火山喷发后的演替是初生演替,D选项错误。

答案:

C

9.(2016届唐山模拟)下图表示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的关系

B.乙图可以表示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关系

C.丙图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

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及识图析图的能力,难度中等。

据图分析可知,甲图、乙图、丙图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

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应该是乙图,A选项错误;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是互利共生关系,B选项错误;丙图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C选项错误;甲、乙两图表示生物种群间不同性质的竞争关系,D选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届南昌市高三模拟)下图表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饲养草鱼时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g+h)/a

C.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b

D.可通过投放消化酶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加上人工输入的能量,A选项错误;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是a,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h,故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a,B、C选项错误;投放消化酶可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量,从而提高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选项正确。

答案:

D

11.(2016届合肥市高三模拟)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

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

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

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生物与环境中调查方法中样方法的理解,难度较小。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不应求其平均值,因为调查的是物种的种类而不是数量,A选项错误;蚜虫虽然呈集群分布,其运动能力差,可以运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选项错误;样方法运用的要点是随机取样,C选项错误;蝗虫幼虫活动能力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D选项正确。

答案:

D

12.(2016届云南玉溪一中高三模拟)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正确的叙述是(  )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

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解析: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A选项错误;动物的特殊行为表示行为信息,B选项正确;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选项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物质进行防治,D选项错误。

答案:

B

13.(2016届浙江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模拟)右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

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 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 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 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费量相等

解析:

根据图示柱形图的含义结合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知识分析可知,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也可以代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选项正确;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分解者运动越少,B选项错误;③表示消费者呼吸释放的CO2量,即异化作用的量,C选项错误;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为①②③,小于消耗量④,D选项错误。

答案:

A

14.(2016届河北邯郸模拟)下列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二者之间有一定数量差异;“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答案:

B

15.(2016届云南玉溪一中高三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C.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分析图中内容甲为生产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丙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一般来说生物群落应该有甲、乙和丙,A选项错误;二氧化碳的含量与臭氧层的破坏没有直接关系,臭氧层破坏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的,B选项错误;分解者也有真核生物如蚯蚓等,C选项正确;丙2以丙1为食,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大,D选项错误。

答案:

C

16.(2016届山西山大附中高三模拟)某地的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爬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

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

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能起到驱虫作用。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该生态系统的稳定不仅需要太阳光,还需保证生物数量的比例协调等才能维持稳定,A选项错误;蔬菜和黄瓜不能作为分解者,属于生产者,C选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及分解者等所有生物才能构成生物群落,D选项错误。

答案:

B

17.(2016届山西山大附中高三模拟)右图为一个普通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图中方框表示各营养级,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考虑有机物质输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入射太阳能

B.对于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有机物质输入大于太阳能输入

C.若植食动物的摄入量为a,则顶位肉食动物最多可获得a/25的能量

D.能量的输出包括群落呼吸产生的热能和贮存的现成有机物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是入射的太阳能,A选项错误;动物的摄入量并没有被全部固定利用,能量传递以生物同化的量为基础,C选项错误;群落贮存的现成有机物不属于能量的输出,D选项错误。

答案:

B

18.(2016届浙江温州十校高三联考)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D.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解析:

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选项错误;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B选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N2,由生产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C选项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入体内,D选项正确。

答案:

D

19.(2016届湖南省高三联合模拟)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木、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

株/平方米):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重合周期较长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及从表格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选项错误;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获取光照的优势有关,B选项错误;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C选项错误;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满足生长需要而逐渐消失,D选项正确。

答案:

D

20.(2016届上海崇明模拟)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会导致侵入地或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A、D选项错误;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出发,应加强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使危害降到最低,B选项错误;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目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C选项正确。

答案:

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1.(12分)(2016届成都市高三模拟)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释放的研究结果。

请回答: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g·kg-1)

土壤微生物含碳量(g·kg-1)

微生物呼吸速率(CO2/mg·kg-1·h-1)

微生物代谢熵(mg·g-1·h-1)

草丛

90.04

0.356

0.275

0.77

灌丛

97.48

1.542

0.844

0.55

次生林

63.55

2.931

1.275

0.44

成熟林

22.73

2.243

2.265

__?

__

(1)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为生物群落中有机碳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__作用;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可属于________。

(2)草丛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________现象。

与草丛相比,灌丛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时,为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取样时应该________选取多个样方,然后将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在上表中。

(4)实验结果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为________阶段时土壤微生物含碳量最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在成熟林阶段最小,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是指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含碳量的比值,代谢熵越低,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效率就越高。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成熟林中微生物代谢熵的值________于次生林,微生物对有机碳利用效率最低的是________林。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1)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土壤微生物有的属于生产者(硝化细菌),有的属于消费者(根瘤菌),有属于分解者。

(2)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与草丛相比,灌丛群落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

(3)样方法取样时要随机取样,将多个样方的实际测量数据及其平均值记录在表中。

(4)从表中数据可知,次生林阶段的土壤微生物含碳量最大,在成熟林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最强,有机碳被快速分解,所以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低。

(5)根据题意可知成熟林中微生物代谢熵高于次生林,对比表中四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代谢熵可知,成熟林中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利用效率最低。

答案:

(1)光合 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2)分层 群落的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3)随机 多个样方实际测量数据及其平均值 (4)次生林 此阶段微生物呼吸作用强,有机碳被快速分解 (5)高 成熟

22.(10分)(2016届江西南昌高三模拟)一个湖泊干涸后,经历了沼泽、湿地、草原到森林几个阶段。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1)这个湖泊演变成森林的过程称为________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进行。

(2)在森林生态系统中,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森林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4)在森林中投放适量的鸟类能够适当抑制有害昆虫,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________保护。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1)在原有湖泊的地方演替为森林的过程称为次生演替。

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群落的演替,使之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3)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4)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物繁育中心,都是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属于易地保护。

答案:

(1)次生 速度和方向 

(2)生产者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间接 易地

23.(14分)(2016届山西山大附中高三模拟)某生物研究小组观察到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

休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