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0941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docx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教材概述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并序)》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欣赏,了解中国古典叙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进一步理解“比、兴”艺术手法

3、理解并掌握文中“偏义复指”和“见、相、谢”一词多义等文言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以吟诵为主要突破口,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鉴赏性阅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压迫的反抗。

2、认识故事悲剧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情节。

2、“偏义复词”和“谢”“相”“见”的一词多义

3、体味人物性格。

4、把握诗歌主题,并探究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思路方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歌曲导入(给学生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联系到民歌,追溯民歌起源,自然过渡到汉乐府诗歌。

诗词导入

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的《木兰诗》吗?

谁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或句子?

(学生背诵。

)《孔雀东南飞(并序)》与《木兰诗》齐名,并誉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并序)》,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

(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它。

二、文本解读

(一)文学常识积累

1.汉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中,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二)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你认为本诗的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按照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并能复述故事梗概。

 

发展阶段

起讫

小标题

发展线索

引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托物起兴

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开端

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展

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

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潮

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结局

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提示:

本诗的诗前小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诗故事的梗概,交代了叙事作品中的六要素(时、地、人、事、起因、结局)。

正文部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开始写兰芝向仲卿诉说悲苦,并自请遣归,是故事的开端;接着写兰芝被逐,这是故事的发展;再接着叙述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是故事的继续发展;最后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自杀,是全诗的高潮;从“两家求合葬”至最后,是故事的结局。

诗篇以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结尾,写了兰芝、仲卿死后的情况,并提醒以后的人不要忘记这封建礼教所造成的悲剧。

整首诗再现了兰芝和仲卿婚姻悲剧的全过程,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张合有度。

三、分析鉴赏

1、这首诗的开头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首诗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起兴手法,它在诗中的作用是提摄全篇、引起下文,为全诗笼上一层悲剧色彩。

2、研读“开端”部分。

(1)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2)提问:

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词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

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六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

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学生讨论

明确:

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3)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

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3、研读“发展”部分。

(1)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3-6段

(2)体味焦仲卿与他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

明确:

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

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贰,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的封建家长形象。

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显得专断而又顽固。

(3)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

讨论:

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

用?

明确:

兰芝严妆:

运用一连串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和婆婆告别:

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有刚。

同时也表现出刘兰芝的知书达理。

与小姑告别:

“泪落连珠子。

”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

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4)提问: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

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被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

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任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解说:

以上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借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情节结构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格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五、作业设计

1、诵读课文,并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总结课文前三部分出现的的方言知识。

六、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乐府诗)

发展阶段

起讫

小标题

发展线索

引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托物起兴

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开端

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展

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

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潮

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结局

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那么主人公的命运是怎样一步步地被逼到绝境的呢?

让我们继续走进《孔雀东南飞》,感受悲剧色彩。

二、文本解读,分析鉴赏

1.具体研习诗歌的“进一步发展”部分。

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

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

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进行概括。

(1)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

“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屈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母亲初见兰芝“大拊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得活灵活现,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悲伤不已。

提问:

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

为什么?

明确:

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

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

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足以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

提问: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

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

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兄长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提问:

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

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

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

提问:

诗歌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

突出太守家生活的奢华以及对婚事的重视,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更凸显出刘兰芝殉情时所表现出的对爱情的忠贞。

2.研习“高潮”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至“自挂东南枝”部分,体会焦、刘二人的生死爱情。

(2)学生讨论:

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

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

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的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3.研习“尾声”部分。

(1)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2)提问:

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像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

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

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性格

讨论分析后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

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

①勤劳能干: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②有教养:

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

③忠于爱情:

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以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

④不慕富贵、遇事有主见。

焦仲卿:

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四、概括主旨:

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文言知识归纳:

1、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牛马”“父兄”“弟兄”

2、古今异义:

“共事、床、大人、可怜、自由、心意、再、信、宦官、交通”

3、一词多义:

愚拙

区区:

情意真挚

相:

相见常日稀你,指焦仲卿

誓天不相负你,指刘兰芝

好自相扶将她,指婆婆

不得便相许他,指媒人

会不相从许你,指焦仲卿

谢:

谢家来贵门、谢家事夫婿辞别

阿母谢媒人谢绝

六、拓展探究

联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各抒己见)。

1、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

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

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

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整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

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

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游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

唐琬再游沈园,见词和之。

不久抑郁而亡。

(陆游)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琬)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2、梁祝的故事

七、课堂小结

这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正是焦仲卿夫妻的死亡。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

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八、作业设计

分析焦仲卿夫妻爱情悲剧的原因,并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