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964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docx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四章第一节水循环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数码所示的水循环环节中,可以用来代表夏季风所起作用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跨流域调水所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本组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图中数码标注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各个数码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①降水,②地表径流,③水汽蒸发,④水汽输送。

其中的水汽输送主要通过夏季风来完成,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

答案1.D 2.B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下渗

B.地表径流

C.水汽蒸发

D.水汽输送

4.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

A.补充城市地下水

B.减缓城市内涝

C.缓解城市缺水

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中存储起来,使降雨时的地表径流减少,因而该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并有利于减缓城市内涝。

答案3.B 4.B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广布,在沙漠的东南部有众多湖泊,湖泊水位常年较稳定,湖泊旁有高大沙山,沙山与湖泊共存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巴丹吉林沙漠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

近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握手”。

下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理事物分布。

据此完成第5~6题。

5.湖泊群的主要直接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冰雪融水

C.河流水

D.地下水

6.为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握手”,民勤县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生态移民 ②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 ③变天然放牧为舍饲畜牧业 ④大面积营造乔木防风固沙林 ⑤从黑河跨流域调水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④⑤D.③④⑤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湖泊群的湖泊水位常年较稳定,因此其主要直接补给水源是地下水,D项对。

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河流水的季节变化大,不稳定,A、B、C三项错。

第6题,为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握手”,民勤县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①对;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保护生态环境,②对;变天然放牧为舍饲畜牧业,减少植被破坏,③对;森林耗水量大,干旱、半干旱区不适宜大面积营造乔木防风固沙林,④错;黑河水量小且不稳定,不适宜从黑河跨流域调水,⑤错。

故A项正确。

答案5.D 6.A

读图,完成第7题。

7.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  )

A.①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蒸发

B.人类活动对①②③④中的①产生的影响最大

C.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与②的作用密切相关

D.①环节的形成必要条件是气流下沉

解析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①是降水,②是地表和地下径流,③是水汽蒸发,④是水汽输送。

黄土高原地面深受流水侵蚀的影响,故C项正确。

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影响最大。

①环节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气流上升。

答案C

某中学生进行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实验。

设计如下:

准备两块搓衣板,如图放置在盆中,其中一块铺上毛巾,分别从上面淋上相等数量的水,并观察实验结果。

据此完成第8~9题。

8.两块搓衣板淋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无毛巾:

水流量较大

B.有毛巾:

水流速度较快

C.无毛巾:

蒸发量较大

D.有毛巾:

盆底存水较多

9.如果铺有毛巾的搓衣板模拟的是植被恢复后的山地,则该山地(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地表径流增加 ③下渗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8题,铺有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有植被的地方,无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荒地。

两块搓衣板淋水后,无毛巾的摩擦力小,流速快,水流量大,蒸发量小,盆底存水较多;有毛巾的摩擦力大,流速慢,水流量小,蒸发量大,盆底存水较少。

第9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山地植被恢复后,地表径流减少,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

答案8.A 9.C

10.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海陆间循环各个环节的名称。

A      ,B      ,C    ,D        ,E        。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当前人类能够施加影响的主要是  (填字母)环节。

 

(3)改变水循环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的方法分别是①             ,②          。

 

(4)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围垦为耕地,可能会对该地区降水造成什么影响?

为什么?

解析目前人类活动主要影响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如修建水库、植树种草、跨流域调水等。

如果该地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围垦为耕地,则该区域的降水会减少。

答案

(1)水汽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2)D

(3)修建水库、植树种草 跨流域调水

(4)使降水减少。

植被和湖泊遭到破坏后,会减少地表的水汽蒸发和植物蒸腾,使大气中水汽减少。

能力提升

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

读图,完成第1题。

1.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析由图中可知,降水累计增加量多的季节是冬季,所以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冬季。

答案D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完成第2~3题。

(a)

(b)

2.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3.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第2题,从图中看出该流域开发过程中植被不断减少,造成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植物蒸腾作用减弱,进而导致空气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

降水降落到地面,缺少植被的截留,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流走,造成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

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流域开发造成植被不断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地形径流流量变化逐渐增大,①②③三条流量变化曲线对应该流域三个阶段的顺序应为Ⅲ、Ⅱ、Ⅰ。

答案2.C 3.C

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第4~5题。

4.“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大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5.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彻底解决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解析第4题,水体更新周期是指在地球上某一水体通过水循环更新一次的时间。

据图中信息可知,滇池与外界的水体交换少。

第5题,跨流域调水能增加滇池的水量,从而提高其水体自净能力,但不能改变该流域的降水总量,更不可能改变昆明的排污量。

答案4.A 5.B

6.淮河中下游多洪涝灾害,有效的防洪措施是(  )

A.下游修建水库蓄水

B.上游修建堤坝防洪

C.中游平整土地

D.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

解析为了防御洪水灾害,上游应修建水库蓄水;下游应建堤坝防洪;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和滞洪,平整土地对防洪作用不大;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也是防洪的有效措施。

答案D

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7题。

7.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不太旺盛;该流域虽然距海远,但其西部没有高大的山脉阻挡,故而仍有部分西风带来降水。

伏尔加河注入里海,该流域为内流区,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河流作用是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这两种作用削高填低,可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平坦。

河流可以调节湖泊的水热平衡。

答案C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8~9题。

8.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9.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解析第8题,海陆间水循环主要由海洋表面的水汽蒸发(d)、水汽输送(a)、降水(b)和径流(c)四个环节组成。

第9题,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环流,季风只是其中的一种;大气降水的季节分配与其所处的气候类型有关;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答案8.D 9.C

10.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发现了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见下图。

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环境示意图

材料二 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西风,年降水量小于80毫米,蒸发量大于3500毫米,广泛分布着平均高200~300米的沙山。

沙区总面积中,湖泊群约占10%;面积大于1千米的湖泊有5个,严冬也不结冰。

材料三 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000年以上。

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材料四 经测定,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

说明判断依据。

(2)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是                           。

 

(3)分析该地补给水的各种可能来源,并给出主要来源及其判断依据。

解析第

(1)题,注意提取信息“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000年以上”,说明该地沙山是固定的。

(2)题,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说明水温较高,再根据图示地下水流向可知该地湖泊有来自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温泉)补给。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及材料可以得出该地补给水的三种来源。

通过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排除周边地表水是主要补给源。

本地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从而排除本地降水是主要补给源。

答案

(1)是固定的。

判断依据:

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2)有(来自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

(3)各种可能来源:

①(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②周边地表水;③本地降水。

主要来源:

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

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且与补给水水温较高相吻合,说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是主要补给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