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707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docx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18种群和群落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8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2013•福建高考•T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分析题干信息,得出自然恢复林明显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高、稳定性强。

(2)理清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

(3)原先未曾有过植被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是次生演替。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相关知识。

A项,样方法是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故正确。

B项,森林恢复后增大了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正确。

C项,从题干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植物丰富度明显低于自然恢复林,故正确。

D项,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故错误。

2.(2013•福建高考•T4)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1)减少误差是指采取上述措施后得到的实验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真实值。

(2)多次观察、多次测量、多次计数取平均值、平行重复实验等都是减少偶然误差的常用措施。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物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

A、D项实验中是通过多次观察或多次计数减少偶然误差,故正确。

B项,预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减少无效的劳动量,但得出的结果不一定更准确,故错误。

C项,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实验中,如果调查的群体不够大,或没有做到随机取样,都会导致调查的结果不准确,故正确。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初次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标记数,所得数据应再除以调查面积。

(2)应注意区分“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

前者强调同一物种数量的变化,后者强调不同物种种类的变化。

【解析】选C。

本题以农场生态系统为命题线索,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能量流动等知识。

鹰以鼠为食,因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降低,故A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100×280/(2×140)=100只/hm2,故B正确;群落丰富度由该群落中物种种类数的多少决定,故C错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而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含的能量就越少,故D正确。

4.(2013·海南高考·T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是看有无土壤条件。

(2)不同的环境群落演替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A项,甲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错误。

B项,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若没有外力干扰,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故正确。

C项,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故正确。

D项,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故正确。

5.(2013·海南高考·T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竞争关系中,竞争力弱的一方可能会消失。

(2)捕食关系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生物种间关系。

A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故正确。

B项,三种蝌蚪由于食性相同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存活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故正确。

C项,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淘汰,故正确。

D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乙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错误。

6.(2013·江苏高考·T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

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

(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动植物种类数目增多导致群落稳定性增加。

(2)明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和环境接近平衡时,演替速度趋缓。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群落演替。

A项中,移栽植物使群落营养结构复杂化,群落的稳定性增强,故错误。

B项中,移栽植物为土壤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等,会导致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故正确。

C项中,自然演替情况下,如果环境适宜,边坡甲上能自然长出乔木,故错误。

D项中,次生演替过程中,开始时演替速度往往较快,随时间延长,群落和环境逐渐接近动态平衡,演替速度下降,故错误。

7.(2013·浙江高考·T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都可以影响种群密度,而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主要决定因素。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2)年龄结构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稳定型的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衰退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出生率计算以及性别比例、性成熟时间、年龄结构等对出生率的影响等相关内容。

A项中,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故错误;B项中,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故正确;C项中,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故错误;D项中,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

8.(2013·海南高考·T29)(9分)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

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     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调查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并不一定相同。

(2)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见的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如蚜虫等需要用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

(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即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等。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群落内各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

答案:

(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

9.(8分)(2013·山东高考·T26)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

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样方法计算种群密度时,要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注意充分利用曲线图中的关键信息“成本或价值”,把该信息与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防治成本联系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1)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

(15+18+15+19+15+14)/6=16只/m2。

(2)纵坐标表示“成本或价值”,由题干信息“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可判断纵坐标中的两条线,其一表示防治成本,其二表示作物价值。

实际生活中,作物价值高于防治成本才有收益,由此推测曲线Ⅰ表示防治成本,曲线Ⅱ表示作物价值。

从图中可看出,B点时作物价值与防治成本差值最大,所以该点收益最大。

(3)进行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

答案:

(1)随机取样 16

(2)Ⅰ B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6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关注以下三点:

(1)免疫细胞的种类。

(2)免疫细胞的分布。

(3)抗体的分泌原理。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的种类、分布等。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等,吞噬细胞为免疫细胞,A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C正确;抗体为蛋白质,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2.(2013•四川高考•T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病毒是一种病原体,进入机体时需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

(2)病毒感染人体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起作用。

【解析】选C。

本题以H7N9热点为命题背景,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易混易错知识的辨析。

A、B、D项,病毒侵入人体后,先经过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并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部分抗原刺激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并由浆细胞分泌抗体,故均正确;C项,浆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分裂,故错误。

3.(2013•大纲版•T3)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HIV属于RNA病毒,其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

(2)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寄生生物,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其增殖和代谢。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病毒的结构、组成和人体免疫等知识。

HIV是病毒,必须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A错误;病毒无任何细胞器,B错误;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免疫力大大降低,C错误;HIV通过人体的血液可运送到人体各处,D正确。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逆转录的概念:

以RNA为模板,合成的产物是DNA。

(2)应正确理解HIV对实验药物“敏感”的含义:

如果敏感,则药物可大量杀灭病毒,HIV数量急剧减少。

【解析】选D。

本题以实验动物感染HIV为命题线索,综合考查生物的特异性免疫知识。

由图甲可知,HIV的遗传物质为RNA,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逆转录形成DNA,最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故A正确;图乙横坐标为感染时间,纵坐标为抗HIV抗体水平,说明在HIV感染宿主的过程中,有抗体的生成,而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机体进行体液免疫,故B正确;图丙中,T细胞数量受HIV影响而减少,当加入实验药物a后,T细胞数量增加,说明实验药物a对HIV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保护T细胞不被HIV破坏,即HIV对实验药物a敏感,故C正确;图丁中,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的数量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说明实验药物b不能抑制HIV的繁殖,即HIV对实验药物b不敏感,故D错误。

5.(2013•重庆高考•T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解题指南】本题应注意区分“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

前者是外界抗原二次入侵时机体表现的强烈反应,而后者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而使“敌我不分”。

二者都属于免疫过度,但本质不同。

【解析】选B。

本题以常见的青霉素过敏为背景,综合考查人体免疫相关知识。

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项错误;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

6.(2013·海南高考·T11)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

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

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自身免疫病特点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于强大。

(2)艾滋病是由于免疫功能缺失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自身免疫病。

A项,器官移植时,异体器官被患者的效应T细胞识别并攻击,故错误。

B项,属于过敏反应,故错误。

C项,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HIV破坏T淋巴细胞,故错误。

D项,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故正确。

7.(2013·海南高考·T2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人体有三道防线,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

A项,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等)和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这种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故正确。

B项,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体液免疫,故错误。

C项,记忆细胞由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故错误。

D项,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故错误。

8.(2013·山东高考·T3)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图中细胞内水解酶的来源是溶酶体。

(2)明确吞噬细胞有识别作用,但是没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

A项中,吞噬细胞具有吞噬抗原的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故A错误。

B项中,图中内吞形成的小泡和水解酶结合,水解酶来自于溶酶体,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故B正确。

C项中,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故C错误。

D项中,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识别、处理和呈递,不仅存在于体液免疫,还存在于细胞免疫,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13•重庆高考•T9)(14分)研究发现豚鼠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进一步研究发现,发挥作用的物质是L-天冬酰胺酶,它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酸,增殖被抑制。

(1)为验证该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

正常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含细胞生长所需的物质)、L-天冬酰胺酶。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

培养基+L-天冬酰胺酶+淋巴瘤细胞

对照组:

培养基+            

b.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检测L-天冬酰胺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分组

生长状态

L-天冬酰胺含量

培养液

细胞内

实验组

缺乏

缺乏

对照组

正常

缺乏

正常

结果分析:

该实验利用了酶的    特性;表中①应为    ;对照组细胞内L-天冬酰胺含量正常的原因是               。

(2)患者多次静脉注射该外源性酶后疗效降低,是因为发生了     反应;该酶口服无效,原因是           。

(3)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的特性是     。

【解题指南】第

(1)问是本题的难点,解答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实验目的是验证L-天冬酰胺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因此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变量应为淋巴细胞的有无。

(2)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L-天冬酰胺酶对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结合此信息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实验设计原则的应用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1)实验的目的是验证L-天冬酰胺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实验组加入了淋巴瘤细胞,对照组应在相同条件下加入正常细胞,即:

培养基+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

该实验利用了酶的专一性;肿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L-天冬酰胺,体内已有的L-天冬酰胺会被L-天冬酰胺酶分解,而正常细胞中的L-天冬酰胺尽管会被酶分解,但自身能够继续产生L-天冬酰胺,故含量正常。

(2)外源性L-天冬酰胺酶会被免疫系统当作抗原进行处理,多次注射后发生免疫反应,L-天冬酰胺酶被免疫系统处理失活,疗效降低;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