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679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31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docx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部分答案汇集优秀版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大部分答案汇集

一、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B.麦克尼尔C.查特斯D.波特

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A.相关化B.专门化C.融合化D.广域化

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D.建构兴趣

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A.“基础教养论”B.“中间语言”C.“最近发展区”D.“居室教育学”

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

A.《教学的艺术》B.《大教学论》C.《实验教学论》D.《教育学讲授纲要》

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A.明了阶段B.联合阶段C.系统阶段D.方法阶段

7.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A.福禄贝尔B.奥苏贝尔C.裴斯泰洛齐D.拉特克

8.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

A.赞科夫B.皮亚杰C.瓦根舍因D.布鲁纳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

A.生成性目标取向B.普遍性目标取向C.表现性目标取向D.行为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A.主动适应论B.被动适应论C.相互作用论D.超越论

1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探究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C.社会性学习D.接受性学习

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

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A.引领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

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呈示B示范C展示D口述

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

A.学术性和逻辑性B.顺序性与重复性C.连续性与顺序性D.逻辑性与一致性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使人成为“自然人”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A.微型课程B.STS课程C.轮形课程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

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

这一观点属于()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A.杜威B.克伯屈C.鲍尔斯和金蒂斯D.杰克逊

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效果评价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A.描述B.心理建构C.测验或测量D.判断

26.“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

A.差别模式B.目标达成模式C.回应模式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A.学校材料B.学校文化C.师生的经验D.符号表征

28.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

A.以提高质量为主,以平等为辅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

A.利益关系问题B.权利关系问题C.文化关系问题D.法律关系问题

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每题6分)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

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三、论述题(每题12分)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表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设置方案,内容如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设置方案的理由。

二、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

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

”的教育家是(   )  A.博比特B.泰勒C.查特斯D.哈普罗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着作是( )

A.《儿童与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课程》

  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B.麦克尼尔C.施瓦布D.派纳

  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着作是( )

  A.《教学的艺术》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D.《教育学讲授纲要》

  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A.福禄贝尔B.奥苏贝尔  C.斯金纳D.裴斯泰洛齐

  6.“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理论基础是(    )

  A.认知理论B.建构主义理论  C.情感理论D.行为主义理论

7.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学习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属于(    ) 

 A.辨别学习B.问题解决学习  C.规则学习D.概念学习

  8.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这种学习类型是(   )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   )  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B.学术性、专门性、规范性

  C.学术性、普遍性、基本性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

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  )

A.表现性目标取向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D.生成性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是(   )  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D.超越论

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   )  A.提示型B.复合型  C.自主型D.共同解决问题型

  13.赫尔巴特提出的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  A.复习B.训练  C.探究D.方法

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有意义经验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B.实践理性  C.唯科学主义D.解放理性

  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  A.顺序性B.整合性  C.连续性D.逻辑性

  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设计”的核心是(   )  A.个体已有的经验B.做中学  C.自愿的活动D.交互作用

  19.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  A.实用主义B.自然主义  C.人本主义D.改造主义

  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  )  A.杜威B.克伯屈  C.杰克逊D.阿普尔

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

这一观点属于(   )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22.人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

其中,比较有效的是(   )A.留级制度 B.降低学力水准C.能力分组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

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

A.课程评价B.课程标准  C.教学活动D.课程采用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   )  A.形成性评价B.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   )

  A.测验或测量B.判断  C.心理建构D.描述

  26.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    )  A.差别模式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 )  A.师生经验B.符号表征  C.学校材料D.学校文化

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  )  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C.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渴望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

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  )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义  C.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

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每题6分)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12分)

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谈谈你的看法。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误区。

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笔者曾观摩了一些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其中有11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

在一定意义上,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

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

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质,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A.《怎样编制课程》B.《课程》C.《课程编制》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A.《潜在课程论》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C.《现代课程论》D.《实践:

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

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B.学生C.教材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论》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A.教学的教育性B.教学的直观性C.教学的循序渐进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

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A.古德莱德B.艾斯纳C.斯腾豪斯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教育经验C.组织教育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A.发现式学习B.讲解式教学C.合作学习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A.一般发展B.特殊发展C.全面发展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A.创造性发展B.潜能的发挥C.人格的完善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A.技术理性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B.显示C.展示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A.奥苏贝尔B.赞科夫C.布鲁纳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A.课程要素B.课程组织C.课程结构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

A.连续性B.顺序性C.整合性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A.要素课程B.综合课程C.经验课程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A.直线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A.道尔顿计划B.文纳特卡计划C.先行计划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A.课程计划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

A.拒绝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忠实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

A.目标本位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

A.课程开发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反思范式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

A.文化性B.国际性C.多元性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国家课程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

A.理性知识B.结构性知识C.感性知识D.非结构性知识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情境教学B.支架式教学C.灌输教学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C.批判经验课程论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12分)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

两者关系如何?

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

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

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

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

“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

哪些不同?

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

”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

“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

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

”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

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

”教师说。

“都是树上长的。

”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

”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

”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

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

”教师说:

“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

“那核儿是什么?

知道吗?

”“是种子。

”同学们回答。

教师:

“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

”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

“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

”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

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

又问:

“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

”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四、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B.奥利沃C.博比特D.施瓦布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A.进步主义课程B.要素主义课程C.永恒主义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A.拉特克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斯太克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B.呈现C.拓展D.方法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

这本不朽名著是()

A.《儿童与课程》B.《民主主义与教育》C.《我的教育信条》D.《明日之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