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先生论和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756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docx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岱年先生论和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docx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

  提要:

在新唯物论哲学家中,张岱年先生最早并且一贯地注重阐发“和谐”的思想。

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生理合一、与群为一、义命合一、动的天人合一“生活理想之四原则”。

在40年代,他把“和谐”列为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认为事物的发展“一乖一和”,“如无冲突则旧物不毁”,“如无和谐则新物不成”,人生之道在于“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兼和”乃是人类最高的价值准则。

在张先生晚年的着述中,崇尚和谐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优良传统,指出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的独特贡献主要有二:

一是重视自然与人的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二是以“和”为贵的人际和谐论。

今年4月24日是张岱年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祭日。

当此缅怀这位国学大师、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学术贡献之际,我首先想到的是,张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其内在的思想动力就是希望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和文化再生”。

张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被称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哲学家,意为他要把西方新实在论的分析方法引入“新唯物论”中,而“新唯物论”就是当时所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张先生当时称自己的哲学思想为“新的综合哲学”,即要把“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

他说,这种“新的综合哲学”既是新唯物论之“更进的引申”,又是中国传统哲学之“再度的发展”。

学宗新唯物论,会通中西哲学之优长而进行综合创新,是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特色。

而在新唯物论哲学家中,张先生最早并且一贯地注重阐发“和谐”的思想。

当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目标时,张先生的哲人睿智已经化作一个民族的行动,这是可以告慰于张先生的。

张先生对“和谐”的重视,最早阐发于他在1936年所作《生活理想之四原则》一文中。

此文把“唯物对理法”应用于人生哲学的研究,指出“我们需要由实际生活深处发出新的人生理想”,此“生活理想”的四个原则就是:

“一,生理合一;二,与群为一;三,义命合一,或现实理想之统一;四,动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

”张先生说:

“欲清楚的了解‘合一’之意谓,必须懂唯物对理法。

”按张先生对“唯物对理法”的理解,“合一”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对立统一不仅是矛盾之冲突,而且是由克服冲突而达到理想的和谐。

所谓“生理合一”,即生命、生活与当然的准则或道德的规律的合一。

张先生说:

“理只是生之理,离开了生,就无所谓理;生也必须受理的裁制,好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生活。

”“只讲生,不讲理,结果必至于毁坏了生。

因为生是包含矛盾的,生与生相冲突……要克服生之矛盾,便必须以理来裁制生。

如不克服生之矛盾,任生与生相冲突下去,结果必至于达到生之破灭。

”“生含有矛盾,克服生之矛盾,乃得到‘生之谐和’。

所谓理,即是生之谐和。

”按照“生理合一”的观点,“我们一方面要培养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充实生活,扩大生活;一方面要实践理义,以理裁制生活,使生活遵循理。

”在张先生看来,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与理为一”,“与理为一的生活,也便是达到了生之谐和的生活”。

所谓“与群为一”,即个人与人群、社会、国家结为一体。

张先生说:

“个人生活不能单独的获得圆满,只有在好的社会中,才能有好的个人生活。

可以说,理想生活的问题,只是理想社会的问题;改善生活的问题,即是变革社会的问题。

”社会中的人群有层级之不同,“个人应与群为一,小群更应与大群为一”。

在当时国难危急的关头,张先生特别指出:

“弱国之目的只在平等的共存,其利益是合于全人类的;帝国主义之目的在剥削他民族以自肥,其利益是反于全人类的,所以我们应谋弱小民族的利益。

在此意义上,我们应当救中国,不只是为了中国是我们的祖国;而且,为全人类,为理,为义,应当救中国……我们应该与中国为一。

所谓“义命合一”,即理想的当然与现实的必然相统一。

张先生说:

“义是人事方面的,命是环境方面的。

……人的生活须一方面适应环境,不适应环境则不能生活;一方面又要克服环境,不克服环境则生活不能提高。

以此,理想要适应现实,又须克服现实;义须顺应命,又要改变命。

”“理想当是根据现实发展之客观趋势决定的”,而理想又是“以变革现实为主”。

“如想得到圆满的生活,必须一方面要认识自然的限制,一方面力践所认为应当的……务使命之所归,即是义之所宜。

所谓“动的天人合一”,是相对于中国传统的“静的天人合一”而言。

张先生说:

“静的天人合一是在内心的修养上达到与天为一的境界;动的天人合一则是以行动实践来改造天然,使天成为适合于人的,而同时人亦适应天然,不失掉天然的乐趣。

静的天人合一是个人的……动的天人合一则是社会的,是由物质的改造而达到一种实际的活动的协调。

”显然,只有将“静的天人合一”转化为“动的天人合一”,才符合现代社会在提高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张先生对其“新哲学之纲领”进行充实论证,写了五部哲学论稿,即后来所称“天人五论”。

其中,《哲学思维论》主要阐述哲学方法。

当时多数哲学家把辩证法与形式逻辑对立起来,张先生则力主辩证法与形式逻辑“必结为一,方能两益”。

在对辩证法的阐述中,张先生把“和谐”列入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指出:

“对待不唯相冲突,更常有与冲突相对待之现象,是谓和谐。

……和谐含括四方面:

一相异,即非绝对同一;二不相毁灭,即不相否定;三相成而相济,即相互维持;四相互之间有一种均衡。

”在近现代的辩证法史上,辩证法几乎成为斗争、冲突的代名词,以致常有哲学家认为辩证法“使人们沉溺于冲突并乐于去从事冲突,它使人们对合作的可能性和好处视而不见”。

张先生则最先把“和谐”引入唯物辩证法,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在“天人五论”的《事理论》中,张先生写有“乖违与和谐”一节。

所谓“乖违”即对立之相互冲突,所谓“和谐”即对立之聚合而得其平衡。

张先生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和实生物”思想,指出:

“凡物之毁灭,皆由于冲突;凡物之生成,皆由于相对的和谐。

如无冲突则旧物不毁,而物物归于静止。

如无和谐则新物不成,而一切止于破碎。

……生命之维持,尤在于和谐。

如有生机体之内部失其和谐,则必至生之破灭,而归于死亡。

人群亦然,如一民族内部斗争过甚,则必亡国、灭族。

乖违为旧物破灭之由,和谐为新物生成之因,事物变化,一乖一和。

”这些写于40年代的论述,我常想如果在建国后的50—70年代能被国人有所认同,那么我们就不致走一大段把“斗争哲学”绝对化的弯路了。

可惜的是,“天人五论”在50年代初就因当时形势所限而收入箱笥之中,当它得以发表时已经是80年代末期了。

在“天人五论”的《品德论》中,张先生把30年代提出的“生理合一”思想进一步表述为:

人生之道在于“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即充实发展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克服生活中的冲突,以达到和谐的道德理想境界。

在“天人五论”的《天人简论》中,张先生以十个命题来简括他的哲学思想。

其中第五个命题为“大化三极”,即认为宇宙的运动演化有“元极”、“理极”和“至极”。

关于“至极”,张先生说:

“最高的价值准则曰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简云兼和,古代谓之曰和,亦曰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

”所谓“兼和”实亦“和谐”的意思,只是更强调了“兼赅众异”,在“富有日新”的发展中得其平衡。

张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哲人所推崇的“中庸”“易致停滞不进之弊,失富有日新之德”,故主张“以兼和易中庸”。

  张先生在50年代以后专门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而对哲学理论问题“存而不论”了。

在50年代后期,他又遭到错误的政治打击,由此沉寂了20年。

直到1978年以后他才复出,以耄耋之年而焕发学术青春。

在张先生晚年的弘富着述中,崇尚和谐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主张予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例如,80年代初张先生发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认为指导中国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四点:

⑴刚健有为;⑵和谐与中庸;⑶崇德利用;⑷天人协调。

张先生晚年特别重视对中国哲学价值观的研究,义利关系和德力关系是他阐发的两个重点问题。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或“存理去欲”是错误的,而见利忘义、纵欲违理更是荒谬的,正确的原则应该是遵义兴利、循理节欲,以达到义利统一。

他又认为,儒家重视“德”而轻视“力”,法家则主张“争于气力”,这两种观点皆有所偏。

他肯定王充提倡的“德力具足”思想,“一方面要尊崇道德,一方面要培养实力”,力包括生命力、意志力、体力、脑力、知识力、生产力和军力等等,“正确的方向是德力的统一”。

张先生的义利统一、德力统一思想与其早年所提“生理合一”或“充生达理”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他在90年代初所作《中西文化之会通》一文中认为,“新中国文化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一方面要认真吸取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主要是科学与民主……另一方面更要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的独特贡献。

这贡献主要有二:

一是重视自然与人的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二是以‘和’为贵的人际和谐论。

”虽然作为哲学家的张先生对“天人合一”与“人际和谐”的阐述终不免比较抽象,但从哲学价值观的层面对此给予高度肯定,这不仅影响了学术界,而且由学术界的讨论也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可以说既是张先生所希望的“民族复兴和文化再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的独特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