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4452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docx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摘要: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的。

而有效的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合作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成败。

关键词:

情境创设;课程资源;教师素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虽然方便了教学,但却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而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意义构建的过程。

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情境化策略有助于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病,这是情境化在课堂教学中最显而易见的作用。

在一堂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化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情境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动学生的求知欲。

一、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含义及意义

情境创设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

(一)情境创设的含义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匈牙利著名的数学家玻利亚认为“学习过程是从行为和感知开始的,进而发展到词语和概念,以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而告结束”。

没有情境,没有经历,如何感知?

如何认识?

由此可知,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来,到知识中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教师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知识的建构为目标,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二)情境创设的意义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要使课堂鲜活起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创设教学情境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

传统学习中学生对于脱离情境的知识的理解也仅仅限于字面上,只懂得用它解决课堂上或是试卷中的问题。

而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难困境及产生背景,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

2.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真实的学习

传统学习中人为的、简化的“情境”是为固定的认知路径而设计的。

这一路径是课程编制者与教师预设的,而且常常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有效的、有序的、科学的。

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了在日常环境中,人们倾向于采用实用的策略,如:

个人在采购食品杂货时,很少应用正式数学。

他们基本上是通过杂货店的环境和购货活动建构自己的策略。

3.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建构

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这种路径是个性化独特的。

二、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误区

现在多数教师十分重视情境教学,不管是什么样的课,都要加一个情境。

但教师创设的情境质量如何,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一)主观臆造,脱离生活实际

一所农村小学的教师在讲《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今天,老师去肯德基买了一些东西,汉堡30元,薯条35元,冰淇淋8元,玉米3元,数量都是一个。

老师问:

你们最喜欢吃两样东西?

你们想不想买?

学生:

“?

这节课显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多数农村学生都没去过肯德基,缺少实际生活体验,也就无法进入老师所创设的环境。

而老师的提问也缺少真实性,学生只是奉命回答,这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再说,老师提供的数据也不真实。

创设情境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置身其中,主动去尝试和探索问题。

(二)追求“儿童化”,不顾年龄特征

《圆柱体的体积》一课,课件演示:

阿笨猫经常到知识宫去充电,一天,他又来到了知识宫,知识宫的老爷爷热情的接待了它,问:

“你知道圆柱体的体积是怎么推导的么?

”阿笨猫回答:

“……”老爷爷说:

“你说的太好了,你能说说你的猜想么?

”此时,老师提问:

“同学们,你能替阿笨猫回答这个问题么?

这是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上课,这样的情境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

情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其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

小学低年级情境的创设,尽可能选择学生所喜爱的童话故事、谜语等,到了高年级,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形象性和抽象性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追求趣味性,远离了课程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

(多媒体演示两山风景,用时三分钟)师问:

“两山的风景美么?

”生:

“太美了!

简直是人间仙境!

”(用时三分钟)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两山去玩,好么?

”生:

“太好了!

”(出示)东山--陆港码头;乘汽车要2/3小时。

陆港码头--西山;乘船要5/7小时。

问:

“我们要在路上花费多少小时?

你们能自己解决么?

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分数加减法的兴趣和体验它在生活中的作用。

而教师则偏离了它,开始展示两山的美丽风景,让学生产生了游玩的情绪体验,忽略了课程的内容,主次不分,以至于这优美的情境没有真正的调动起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

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教师要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0》一课,教师问学生:

“你们家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学生对这一情景太熟悉了,有的说:

“请客人喝茶,喝饮料。

”有的说:

“请客人吃水果。

”还有的说:

“请客人坐下,客人走的时候说再见。

”老师说:

“小丽家来了客人,你看他家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多媒体演示:

小丽的妈妈端上来三个苹果客人吃了一个,小丽吃了一个,妈妈吃了一个。

“盘子里还剩几个苹果?

”学生说:

“没有了。

”“没有了用哪个数字表示?

”从而引出了“0”。

在模拟情境中,学生了解了“0”的含义。

(二)创设人文性的、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内化。

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特别注意选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如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演示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通过多媒体演示画面):

有一天,唐僧师徒4人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太阳热辣辣的照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到口渴难耐。

孙悟空向师傅请求去给大家找水喝,师傅同意了,不一会儿,孙悟空没找到水却抱回了个西瓜,猪八戒看见可高兴了,说:

“大师兄,让我来分西瓜吧,我的肚子最大,所以我吃1/8,师傅和我一样多,也是1/8,沙师弟吃1/4,大师兄肚子最小,吃1/2,就够了”。

孙悟空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

你们猜一猜,孙悟空为什么发笑?

同学们听完看完,各个兴奋起来,有的猜猪八戒吃的多,有的猜猪八戒吃的少,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进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苏霍母林斯基认为: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发者、研究者、探索者。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学习者的理解才是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这就要求教学情境创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小数减法》中,创设购物的情境,显示商店里商品的标价:

一只圆珠笔2.4元,一只钢笔12.4元,一把小刀0.6元,文具盒8.9元。

小红带了12.5元,小刚带了4.7元,小明带了0.9元,如果每人只能买一件商品,他们能买什么?

还剩多少钱?

这样让学生在参与购物的活动情境中,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然后让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很快就能学会这部分知识。

四、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常用类型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愿学、乐学,近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已经进人到他们的认识领域,成为了他们的经验。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创设故事情境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或自己的创意把一节课的有关教学内容编制成小故事,这样,学生就在故事中经历学习活动,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到知识。

(三)创设游戏情境

适当运用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游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脑,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创设动画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学生学习创设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内容与情感相统一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简言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变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容易。

(五)创设实践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演示和操作的情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不断探索创新的园地。

五、教师在情境教学中的策略

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是人为的,有意创设的,是为了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现代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如何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进行情境创设,要求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课程资源即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在情境教学中,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加入。

有好的情境设计而没好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情境教学的预期效果就难以达到。

1.教材的再度开发和利用

新课程在教材的使用上突出强调了一种开放的理念,即:

打破原来把教材当“圣旨”,严格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提倡“用教材教”,但不仅限于“教教材”。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筛选、补充、整合,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和利用。

2.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

学生是课堂情境教学的主要对象,但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1)学生经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生的经验资源包括学生拥有的人类的间接经验、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的直接经验。

学生经验资源构成学生课程资源的主体,是课程情境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经验资源。

(2)学生情感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课堂情境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加以恰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好奇性、兴趣转变为持久的学习动机;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或组织外出参观,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情感上的认同和求知欲;还可以利用学生与学生间的情感资源交流,使学生在团体学习中能分享成功的乐趣,减轻学习压力、减轻紧张和焦虑。

(3)学生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以往以传授方式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知识源和信息源。

而在现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学生拥有的信息是丰富而多样的,一个学生团体拥有的信息总量往往会超过教师拥有的信息量,教师利用这些学生信息,优化课堂情境教学活动。

3.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堂情境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占有课程资源。

教师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积累和运用;教师的知识储备、技能技巧、理论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课程资源。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课堂情境教学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即是在教学之前,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综合考虑和整体构思,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

并且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而课堂情境教学具有现实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打破陈旧的情境模式,创设新颖的具有吸引性的情境模式。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长方体后,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动手,用萝卜切出一个长方体,并且思考:

用刀垂直切萝卜,切一刀,得到一个什么?

(面)切两刀得到什么?

(两个面一条棱),切三刀呢?

(三个面,两条棱或者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依次类推。

学生通过巧切萝卜,在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自主探究,逐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形成牢固的概念。

(三)加强教师的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

由于课堂情境教学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对教师课堂组织教学能力的要求已相应提高了。

加强教师的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就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措施,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到情境中去,要在情境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如,在《小数性质》一课,教师先告诉学生小数的性质,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找理由,解释这个性质的正确性。

组一,从元、角、分来验证的。

商场里一件上衣的价格是86.00元,妈妈买它时付了86元,所以86.00元=86元。

组二,我们是从长度单位换算来验证的。

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在课堂里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对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起到引导调控和组织保证作用,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知识,实现师生情感共鸣。

教师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的提高还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有效应付情境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四)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大部分教师通常是孤立的从经验中学会教学,教师各自负担所承担的教学工作和责任。

在这种工作方式下,教师缺乏彼此交流的机会,缺乏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

而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靠的是集体的智慧,教师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并且在当今学科互相渗透和信息日益丰富的时代,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以实现情境教学中材料、计划、资源的共享,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有效的解决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新想法。

并且一个合作的集体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源泉,有利于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情境。

(五)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情境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真切的体验,这使得教师从讲授者变成一个环境的创设者、方法的提供者。

但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指导学生学习的自信和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使他们自己摸索出其中的奥秘。

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是为了对学习者自身能够积极探究知识进行有效帮助,它包括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教给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教师通过情境演示、操作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当今新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既是现时代教学实践的现实要求,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体现,是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姚高文.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构建[C].教学广场,2005,6.

[2]钟启泉.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3]薛健宗.新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学理论研究,2005,4.

[4]纪国和.新课程视野下教师教学技能的新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3,4.

[5]孟庆男.论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3.

[6]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C].课程.教材.教法,2002,1.

[7]胡波.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C].课程.教材.教法,2004,7.

[8]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