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48778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pdf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pdf(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pdf

绪论绪论1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自然科学、社会社会科学与思维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整体性和直观性直观性,b思辨性思辨性和臆测性臆测性,c自发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不彻底性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a机械性机械性,b不彻底性,c形而上学性形而上学性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实践性。

(2)历史性历史性。

(3)辩证性辩证性。

(4)批判性批判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康德的“星云假说”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动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地质学”。

(2)维勒完成的人工合成尿素填平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3)麦克斯韦等人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和磁的统一性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4)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达尔文等人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的基础”。

B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和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圾其产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工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它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并由此产生了社会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2)技术革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变成了理论科学”,又转化成唯物主义的自然知识体系”,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111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系统性系统性。

复杂性复杂性。

演化性演化性。

广义性广义性。

1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全球性全球性。

批判性批判性。

和谐性和谐性。

(生态自然系统的特征:

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13、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4、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15、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6、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1717、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识沦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科学技术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钱学森把科学技术认识过程,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即:

工程技术一技术科学一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科学是转化的中间环节,工程技术是改造世界。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18、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在纵向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2)在横向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1919、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

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

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县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互动过程。

第三章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2020、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分为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分为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212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

222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

分析与综合相互照应,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辨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2323、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

(一)归纳归纳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与其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

把归纳的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

(二)演绎演绎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

在科学研究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

(三)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

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424、从抽象到具体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抽象到具体过程的两次飞跃。

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

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像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2525、怎样做到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怎样做到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在思维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要求:

(1)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事物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以历史起点为逻辑起点,以历史的进程为逻辑的进程,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具体地、历史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2)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思维的逻辑进程是对思维的历史进程的概括,而思维的历史进程是思维的逻辑进程的基础。

思维的逻辑进程是以概括的形式再现思维的历史发展。

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使科学家与工程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可以从横向也可以从纵向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脉络和前景;既具有理性的、缜密的思维与科学修养,也具有宏观开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

262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辨证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辨证统一。

2727、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整理思路,完成创新的理性构建。

在非逻辑思维之前也有逻辑思维(如比较、分类、归纳等),为非逻辑思维作了铺垫准备。

2828、思维的直觉和顿悟特征。

思维的直觉和顿悟特征。

(一)直觉直觉直觉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等特性。

(二)顿悟顿悟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等特性。

2929、复杂性方法的特点。

复杂性方法的特点。

(1)自组织性自组织性:

(2)多样性多样性:

(3)融贯性融贯性:

(4)整体性整体性:

30、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

(一)科学观察科学观察

(1)科学观察:

它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2)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

它是一种有理性目标的感性活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对于自然状态下客体的感知过程,它不干预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

科学观察有很多种类。

(二)科学实验科学实验

(1)科学实验:

它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科学实验中既有观察的内容与任务,也有介入自然对象的可控实践任务。

它不仅提供观察资料,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导引。

实验是科学介入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2)科学实验的特性:

科学实验可以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强化对象及其条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可以较为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被带人实验室的“自然对象”。

31、观察、实验和理论的关系。

观察、实验和理论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32、科学思维与技术思维的特点比较科学思维与技术思维的特点比较

(1)科学思维更关注普遍性,技术思维更关注可行性。

(2)科学思维更关注创造性,技术思维更关注价值性。

(3)科学思维没有限制,可以任凭思维跳跃发展,技术思维是限制性思雏,是在已经有了原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过现有条件或改造条件从而实现它。

(4)技术思维是联系性思维,它一方面要连通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要联系技术的实际,是两极思维,技术思维要求顶天立地。

3333、技术活动的方法。

技术活动的方法。

(1)技术构思方法

(2)技术发明方法(3)技术试验的方法(4)技术预测的方法(5)技术评估的方法第四章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3434、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改革(三)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3535、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3636、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科学技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来,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们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3737、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所谓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社会体制、活动机制、行为规范等要素。

它们承载着科学技术活动的展开,并成为其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科学技术社会建制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机构有:

科学技术的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的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的传播机构,科学技术的人才培养机构,等等。

3838、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

(1)科学共同体内部行为规范:

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2)科学共同体的研究理论:

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科学服务于社会。

3939、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责任。

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责任。

工程活动要遵循四个基本伦理原则:

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会。

40、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一)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制度、政策体制、军事对抗以及政治理念和行为等方面。

(1)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般而言,先进的社会制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与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的先进性成正比。

越是先进的、积极的、开明的社会制度,越是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2)政策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3)军事对抗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对抗作为最激烈的政治行为,必然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4)政治理念及行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好的政治理念及行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的。

相反,在一个极端政治化的社会中,统治阶层往往会依据某些政治理念,评判并干涉科学技术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1、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

以人文文化引导科学技术文化。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需要我们在承认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内在差异和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科学工作者与人文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技术文化的核心是技术理性。

42、反科学主义但不反科学。

反科学主义但不反科学。

(1)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把一切与科学不相符合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或是错误的,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

这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万能论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思批判。

(2)不要由反科学主义走向反科学。

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就是“反科学主义”的极端体现,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相关论述中。

这些观点的中心含义是:

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与自然无关,是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结果;科学与真理无关,所有知识体系在认识论上与现代科学同样有效,应当给予非正统的“认知形式”与科学同样的地位;科学是一个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的、没有特殊优先地位的东西;西方科学的出现与西方男性统治、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科学发展了西方霸权的工具,并导致了非西方的衰落等。

对于这些观点,应该深刻辩证分析,加以扬弃,如果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五章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434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技术功能观:

(二)科学技术战略观:

(三)科学技术人才观:

(四)科学技术和谐观:

(五)科学技术创新观:

4444、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一、时代性时代性二、实践性实践性、三)科学性科学性、四)创新性创新性、五)自主性自主性、六人本性人本性4545、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4646、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4747、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48、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协同创新新以及协同创新。

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膏新兴产:

业。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49、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瞄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505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重点跨越、支撑发展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引领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注重协同创新。

515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

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